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科学课 学生学习过程
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86-0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科学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下面以《蚯蚓的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这节课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关注学习过程、促进主动探究的点滴做法。
一、创设有趣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导入新课时,我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谁最聪明,猜得又快又准。”全班同学都迫不及待地喊出了谜底:“蚯蚓。”看到同学们猜对时兴奋的情神,我知道猜谜的方式,已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探究的主动性。接着我用课件出示蚯蚓的图片,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出:“你们知道蚯蚓在什么地方最容易找到?”学生回答很热烈:有的是从田里挖到的,有的是从石头底下找到的,还有的是从垃圾堆里挖到的……这样的导入,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觉得有趣极了,个个都乐于主动探究。
二、关注学生猜测,促进主动探究
科学课教学实践表明:科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如本节课中,当老师提出:“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联系实际说说你为什么会这样猜测?”学生们各抒己见,自主猜测并踊跃地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猜它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因为我们挖蚯蚓的时候,经常是在比较湿的土里挖到的。”有的学生说:“我猜它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因为蚯蚓住的土里没有光线。”有的学生说:“我猜蚯蚓喜欢光明的地方,因为我看见蚯蚓在公路上爬。”……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猜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引导设计方案,促进主动探究
科学教学中,脱离了外显的动的探究,内隐的思的探究就显得生命力不足。没有内隐的思的探究,外显的动的探究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动与思互生互动,探究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本节课中我出示并介绍了实验材料后,微笑着说:“请各小组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实验方案。”由于方案来自于学生的思考,交流时学生发言非常积极:生1说:“我们把长方形的盒子,一边用盖子盖住,一边敞开。”(师:“为什么盒子要一边盖住,一边敞开呢?”)生1:“这样做的目的,是营造出一边黑暗、一边光亮的环境来进行对比实验。”生2说:“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一边的盖子。”生3说:“不行,蚯蚓如果太少了,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师生共同交流了实验步骤:首先,把长方形盒子的盒盖打开;接着,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一边的盖子;5分钟后做好观察和记录。在交流和讨论后,学生了解了对比实验所需的条件,明确了实验的步骤……这样的动与思互生互动,相得益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分析实验现象,促进主动探究
实验完成后,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生1说:“我们小组通过实验,发现5只蚯蚓都爬到黑暗的一边,我们认为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生2说:“我们小组通过实验,发现有1只蚯蚓爬到光亮的一边,4只爬到黑暗的一边,我们也认为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师笑着说:“刚才两个小组的汇报真棒,他们通过实验都认为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积极地谈了小组的发现……学生做完实验,教师不是急于呈现结果,而是提供分析实验现象的平台,捕捉实验过程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中提升科学概念,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综上所述,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责编 罗永模)
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86-0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科学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下面以《蚯蚓的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这节课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关注学习过程、促进主动探究的点滴做法。
一、创设有趣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导入新课时,我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谁最聪明,猜得又快又准。”全班同学都迫不及待地喊出了谜底:“蚯蚓。”看到同学们猜对时兴奋的情神,我知道猜谜的方式,已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探究的主动性。接着我用课件出示蚯蚓的图片,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出:“你们知道蚯蚓在什么地方最容易找到?”学生回答很热烈:有的是从田里挖到的,有的是从石头底下找到的,还有的是从垃圾堆里挖到的……这样的导入,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觉得有趣极了,个个都乐于主动探究。
二、关注学生猜测,促进主动探究
科学课教学实践表明:科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如本节课中,当老师提出:“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联系实际说说你为什么会这样猜测?”学生们各抒己见,自主猜测并踊跃地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猜它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因为我们挖蚯蚓的时候,经常是在比较湿的土里挖到的。”有的学生说:“我猜它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因为蚯蚓住的土里没有光线。”有的学生说:“我猜蚯蚓喜欢光明的地方,因为我看见蚯蚓在公路上爬。”……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猜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引导设计方案,促进主动探究
科学教学中,脱离了外显的动的探究,内隐的思的探究就显得生命力不足。没有内隐的思的探究,外显的动的探究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动与思互生互动,探究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本节课中我出示并介绍了实验材料后,微笑着说:“请各小组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实验方案。”由于方案来自于学生的思考,交流时学生发言非常积极:生1说:“我们把长方形的盒子,一边用盖子盖住,一边敞开。”(师:“为什么盒子要一边盖住,一边敞开呢?”)生1:“这样做的目的,是营造出一边黑暗、一边光亮的环境来进行对比实验。”生2说:“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一边的盖子。”生3说:“不行,蚯蚓如果太少了,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师生共同交流了实验步骤:首先,把长方形盒子的盒盖打开;接着,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一边的盖子;5分钟后做好观察和记录。在交流和讨论后,学生了解了对比实验所需的条件,明确了实验的步骤……这样的动与思互生互动,相得益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分析实验现象,促进主动探究
实验完成后,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生1说:“我们小组通过实验,发现5只蚯蚓都爬到黑暗的一边,我们认为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生2说:“我们小组通过实验,发现有1只蚯蚓爬到光亮的一边,4只爬到黑暗的一边,我们也认为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师笑着说:“刚才两个小组的汇报真棒,他们通过实验都认为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积极地谈了小组的发现……学生做完实验,教师不是急于呈现结果,而是提供分析实验现象的平台,捕捉实验过程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中提升科学概念,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综上所述,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责编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