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到如此辉煌的成就,其最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是电能,而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电力在未来人类发展的中的作用将更加无可替代。电力行业的竞争力代表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承担着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率和效益关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本文基于对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及其建设管理的分析,探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管理系统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管理;信息系统
一、电力企业工程项目的特点
电力企业工程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工程量大、资金投入大、工期长、项目影响范围广。此外,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对周边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包括水文、大气、土壤及生活和建设用地等。
电力工程项目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一般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规格都有相应的起点标准,为了尽可能地集中发电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规模化。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工种、设备、原材料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同时,电力工程项目从最初的勘测、可行性研究、招投标以及实施,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因此对于项目管理者以及监管者而言,如此庞大长期的工程项目,跨时间周期、跨管理周期、跨组织管理是非常普遍的。
电力工程项目资金投入规模大,利益相关方众多。与普通工程项目相比,电力工程项目作为能源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性以及国家战略属性。因此,大多数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方都是國家、地方政府以及集体组织,而项目的收益以及影响则覆盖区域内的企业和居民。所有权、投资来源、经营管理权、收益权在多类利益主体间交织关联,不仅考验项目建设和经营的模式和专业化水平,更对利益分配和权责关系树立带来巨大挑战。
电力工程项目关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电力工程的规划和建设的市场经济属性不明显,它必须在国家统一规划和指导下进行布局、设计、建设和调整。尤其是在电力行业改革发展期间,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又要构筑区域布局合理、供需协调以及环保可持续的良好局面。
因此,电力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需要进行端到端的管控,才能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符合相应的操作法规流程,以及达到经济性的要求。
二、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存在的建设管理问题
从规划建设的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目前电源及电网建设仍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机制,区域壁垒和行政壁垒严重。一方面各自为政的重复建设或过度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竞争恶化,尤其是火电企业经营压力较为突出;另一方面统筹的配电网络落后导致电能调度难以广泛实施,生产运行安全隐患增大。积压的过剩产能也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投资消耗。
从具体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运行看,主要存在项目招投标执行违规、采购流程执行不到位或缺失、投资预算和规划管控不严以及直接贪污腐败等问题。项目招投标违规包括将工程项目发包或者部分分包给关联单位、人为压缩招投标时间、评审不合规等;采购流程违规包括指定供应商、多家关联方投标、非竞争比拼实现利益输送等;投资规划管控不严主要体现为项目设计规划不科学、建设过程中造价管控不严以及随意变更、侵占工程款项等;而最为直接的问题在于电力公司或联合建设单位编造虚假项目、虚假合同以及虚假票据等套取国家、集体或投资人的资金,构成贪污和侵占违法。
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电力工程项目的非市场化属性,及建设方和投资方大多数为国家、地方政府或集体,因此与其他类似项目一样都会存在巨大的公共代理风险,权责无法匹配到特定的组织或个人,从而给玩忽职守、贪污腐败创造了空间。二是电力行业长期垄断导致经营管理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落后,包括管理平台和工具、管理队伍都与市场化工程项目存在较大差距。
三、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管理系统建设
在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法规以及行业政策方面制定可执行的规划和管控制度;另一方面要对电力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造,其中审计管理系统是有效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效益的有力武器:
1.立足于电力行业的宏观统筹发展要求,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管理系统建设必须由顶层设计开始搭建审计系统的主体框架,将各地区所有的电力企业及项目纳入到统一的审计管理数据库中,进而由国家法规强制推行电力工程项目申报、招投标以及核算、运营改造等各环节统一的信息平台,将落地责任列入各级政府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任务计划中。即通过顶层设计打破区域和行政壁垒,实现电力项目端到端的信息和流程管控,从上至下实现“一个都不能少”。
2.建立智能化的审计管理系统工具。为尽量避免审计工作的人为干预以及客观因素导致的滞后或遗漏,应基于系统平台开发流程连贯、逐层分解的自动化审计管理工具,例如流程监测预警工具,对于流程跳过或权限违规等异常实时进行记录和通报。以及电子化信息采集工具,及对于合同、单据等进行电子化管理,进而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分析和展现。
3.适当开放公共监督窗口,落实审计问责。对于特定关键点,可以通过网站或公报等方式及时对媒体和公众进行公开,对于任何疑问,应提供相应的督查渠道和权限;此外,将智能化审计工具与各责任人挂钩,在及时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定位到责任人。同时,针对异常和审计问题,需匹配明确的问责机制,包括问责等级、问责时限以及问责措施等。尤其是涉及政府或集体的工程项目,还需要提高审计部门及司法部门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 苏罗,陆峰,胡炜.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运用[J].商业会计.2017(12).
[2] 肖宏磊,周明杰.电力项目审计风险及其信息化工程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7(03).
[3] 龙钢.电力工程项目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5).
[4] 吕文波.力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及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1).
【关键词】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管理;信息系统
一、电力企业工程项目的特点
电力企业工程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工程量大、资金投入大、工期长、项目影响范围广。此外,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对周边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包括水文、大气、土壤及生活和建设用地等。
电力工程项目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一般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规格都有相应的起点标准,为了尽可能地集中发电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规模化。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工种、设备、原材料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同时,电力工程项目从最初的勘测、可行性研究、招投标以及实施,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因此对于项目管理者以及监管者而言,如此庞大长期的工程项目,跨时间周期、跨管理周期、跨组织管理是非常普遍的。
电力工程项目资金投入规模大,利益相关方众多。与普通工程项目相比,电力工程项目作为能源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性以及国家战略属性。因此,大多数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方都是國家、地方政府以及集体组织,而项目的收益以及影响则覆盖区域内的企业和居民。所有权、投资来源、经营管理权、收益权在多类利益主体间交织关联,不仅考验项目建设和经营的模式和专业化水平,更对利益分配和权责关系树立带来巨大挑战。
电力工程项目关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电力工程的规划和建设的市场经济属性不明显,它必须在国家统一规划和指导下进行布局、设计、建设和调整。尤其是在电力行业改革发展期间,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又要构筑区域布局合理、供需协调以及环保可持续的良好局面。
因此,电力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需要进行端到端的管控,才能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符合相应的操作法规流程,以及达到经济性的要求。
二、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存在的建设管理问题
从规划建设的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目前电源及电网建设仍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机制,区域壁垒和行政壁垒严重。一方面各自为政的重复建设或过度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竞争恶化,尤其是火电企业经营压力较为突出;另一方面统筹的配电网络落后导致电能调度难以广泛实施,生产运行安全隐患增大。积压的过剩产能也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投资消耗。
从具体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运行看,主要存在项目招投标执行违规、采购流程执行不到位或缺失、投资预算和规划管控不严以及直接贪污腐败等问题。项目招投标违规包括将工程项目发包或者部分分包给关联单位、人为压缩招投标时间、评审不合规等;采购流程违规包括指定供应商、多家关联方投标、非竞争比拼实现利益输送等;投资规划管控不严主要体现为项目设计规划不科学、建设过程中造价管控不严以及随意变更、侵占工程款项等;而最为直接的问题在于电力公司或联合建设单位编造虚假项目、虚假合同以及虚假票据等套取国家、集体或投资人的资金,构成贪污和侵占违法。
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电力工程项目的非市场化属性,及建设方和投资方大多数为国家、地方政府或集体,因此与其他类似项目一样都会存在巨大的公共代理风险,权责无法匹配到特定的组织或个人,从而给玩忽职守、贪污腐败创造了空间。二是电力行业长期垄断导致经营管理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落后,包括管理平台和工具、管理队伍都与市场化工程项目存在较大差距。
三、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管理系统建设
在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法规以及行业政策方面制定可执行的规划和管控制度;另一方面要对电力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造,其中审计管理系统是有效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效益的有力武器:
1.立足于电力行业的宏观统筹发展要求,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管理系统建设必须由顶层设计开始搭建审计系统的主体框架,将各地区所有的电力企业及项目纳入到统一的审计管理数据库中,进而由国家法规强制推行电力工程项目申报、招投标以及核算、运营改造等各环节统一的信息平台,将落地责任列入各级政府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任务计划中。即通过顶层设计打破区域和行政壁垒,实现电力项目端到端的信息和流程管控,从上至下实现“一个都不能少”。
2.建立智能化的审计管理系统工具。为尽量避免审计工作的人为干预以及客观因素导致的滞后或遗漏,应基于系统平台开发流程连贯、逐层分解的自动化审计管理工具,例如流程监测预警工具,对于流程跳过或权限违规等异常实时进行记录和通报。以及电子化信息采集工具,及对于合同、单据等进行电子化管理,进而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分析和展现。
3.适当开放公共监督窗口,落实审计问责。对于特定关键点,可以通过网站或公报等方式及时对媒体和公众进行公开,对于任何疑问,应提供相应的督查渠道和权限;此外,将智能化审计工具与各责任人挂钩,在及时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定位到责任人。同时,针对异常和审计问题,需匹配明确的问责机制,包括问责等级、问责时限以及问责措施等。尤其是涉及政府或集体的工程项目,还需要提高审计部门及司法部门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 苏罗,陆峰,胡炜.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运用[J].商业会计.2017(12).
[2] 肖宏磊,周明杰.电力项目审计风险及其信息化工程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7(03).
[3] 龙钢.电力工程项目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5).
[4] 吕文波.力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及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