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应表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挥其主要作用,也必然地摆到了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面前,可谓是任重道远,责任重大。
然而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却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表现在:
(1)语文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的。
(2)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的学习,培养出的学生视野非常狭窄,或许他们会把某一篇文章倒背如流,但却不知某个著名的科学家是研究什么的。
(3)重视学生的平衡发展而忽视其个性能力的培养。家长和教师都要求学生平衡发展,不准他们偏科,因为偏科就会考不上好的学校。这样的话那些本来有些特长的学生的个性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更不要谈创造与发明了。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它的弊端已经越来越突出,它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教育的糟粕部分,着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鉴于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活文字,驰骋想象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运用背景语言,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时空。
所谓四维时空,即是指思维能够顺向、逆向、纵向、横向及立体向多方面展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乐于发现,并尝试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出一个“标准答案”来框住学生,一味满足于师云亦云、师教生背、师做生袭,捆住学生手脚,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启蒙性问题情景,进行扩散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往往借助于一定问题的刺激。对于启疑性问题的情景设置,应是学生思维达不到课文中隐含的疑点时,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进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标新立异,进行发散性思维。
(三)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在语文实践中去创造性解决课本中乃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选择性。
学以致用,方显其本。正如《新大纲》所要求的: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借助于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照搬别人的结果,而是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自我选择,提出自己的思路,新的见解,以至不同于教师,不同于书本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均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均应予以肯定和表扬。即对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从所未有的新思维、新认识。这就足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切忌求全责备,贪大求多。
三、展开联想,彰显个性,把握主题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学《药》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然而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却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表现在:
(1)语文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的。
(2)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的学习,培养出的学生视野非常狭窄,或许他们会把某一篇文章倒背如流,但却不知某个著名的科学家是研究什么的。
(3)重视学生的平衡发展而忽视其个性能力的培养。家长和教师都要求学生平衡发展,不准他们偏科,因为偏科就会考不上好的学校。这样的话那些本来有些特长的学生的个性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更不要谈创造与发明了。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它的弊端已经越来越突出,它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教育的糟粕部分,着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鉴于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活文字,驰骋想象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运用背景语言,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时空。
所谓四维时空,即是指思维能够顺向、逆向、纵向、横向及立体向多方面展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乐于发现,并尝试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出一个“标准答案”来框住学生,一味满足于师云亦云、师教生背、师做生袭,捆住学生手脚,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启蒙性问题情景,进行扩散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往往借助于一定问题的刺激。对于启疑性问题的情景设置,应是学生思维达不到课文中隐含的疑点时,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进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标新立异,进行发散性思维。
(三)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在语文实践中去创造性解决课本中乃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选择性。
学以致用,方显其本。正如《新大纲》所要求的: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借助于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照搬别人的结果,而是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自我选择,提出自己的思路,新的见解,以至不同于教师,不同于书本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均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均应予以肯定和表扬。即对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从所未有的新思维、新认识。这就足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切忌求全责备,贪大求多。
三、展开联想,彰显个性,把握主题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学《药》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