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诗歌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入分析艺术构思,把握诗歌的抒情脉络
诗歌精美的构思能把思想感情鲜明的形象,瑰丽的思想溶成一体,使所有的东西诗化,呈现美感。在中学阶段学过的诗歌中,不论是内含博大精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还是体现民族风格的古典诗词等,无不具有新颖独到的艺术构思。如《回延安》一诗,作者循着扑进延安,追忆往事,会见亲人,参观延安城,征程告别这样的思路来安排全诗的结构。其中融入对革命圣地延安无限热爱深切依恋的思想感情。该诗作构思精巧,脉络分明,主题鲜明。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通过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赞美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歌颂了肩负革命重担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词的上阕以“北国风光”领起,用浓墨重彩描绘出壮丽的“万里阔野飞雪图”;下阕以“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再转到对历史人物的怀想和评价,最后以“数风流人物”揭示主题。这种形如流水、势如破竹、起落跌宕的艺术构思,准确而深刻地表达了诗的内涵。因此我认为诗词除了诵读外,适当的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剖析形象,启发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意”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也是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就要充分展示诗中的形象和画面。如在讲读《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歌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然后,抓住“霜晨寒月进军”和“残阳晚照前进”这两幅画面着重分析,突出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以排山倒海之势,抢夺关隘,键步而行娄山关的形象,从而让学生体味到诗人那溶于景的情。
三、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深入理解诗的内容
诗歌为了创造意境,渲染气氛,加强节奏,突出主题,以鲜明的形象表达强烈的感情,往往采取有效的艺术手法。比喻是诗歌广泛使用的手法,除此以外夸张、拟人、反复、排比等也是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如曹操的《龟虽寿》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自比,表现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又如《木兰诗》用“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排比句铺陈和烘托了木兰整装待发的紧张气氛;用“爷娘”“阿姊”“阿弟”的排比句,表现全家欢乐的心情;诗歌的最后,以兔比喻,抒发情怀,结束全篇,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分析诗的语言,引导学生推敲关键词
诗歌丰富的内容,形象的生动性,思想的深刻性,都是借助于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语言的分析。因为诗人作诗,讲究练字练词,对语言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因此,讲解诗词的时候,抓住关键词句可直接披文入情,进行深入地剖析,品味作者的情感。如《石壕吏》诗中写差役用“呼”写出了差役的无比凶恶,写老妇人的啼写出了她的痛楚。又如,《回延安》第一节,诗人用“抓”“贴”“搂”“呼唤”“扑”等动词,贴切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激动。总之,讲解诗词应结合诗的形象思维的艺术创造规律,结合诗的想象和意境,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五、分析诗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用诗来说理的例子很多,比较著名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说明一个人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一般来说宋诗是讲究理趣的,但唐诗也不乏理趣之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本是描绘春雨在夜里随风而至,滋润万物的景象,而现在常常用于说明做思想教育工作要循循善诱这一道理。由于诗歌的哲理总是与情交融在一起的,因而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有些诗歌的哲理,常常只是一种寓意,一种暗示,一种象征。故在诗歌的教学中要教学生反复品味方能悟出诗理。
诗歌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里,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诗歌陶冶情操的功能,让这株文艺百花园里的奇葩绽放得更美丽。
(责任编辑韦淑红)
我认为诗歌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入分析艺术构思,把握诗歌的抒情脉络
诗歌精美的构思能把思想感情鲜明的形象,瑰丽的思想溶成一体,使所有的东西诗化,呈现美感。在中学阶段学过的诗歌中,不论是内含博大精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还是体现民族风格的古典诗词等,无不具有新颖独到的艺术构思。如《回延安》一诗,作者循着扑进延安,追忆往事,会见亲人,参观延安城,征程告别这样的思路来安排全诗的结构。其中融入对革命圣地延安无限热爱深切依恋的思想感情。该诗作构思精巧,脉络分明,主题鲜明。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通过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赞美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歌颂了肩负革命重担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词的上阕以“北国风光”领起,用浓墨重彩描绘出壮丽的“万里阔野飞雪图”;下阕以“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再转到对历史人物的怀想和评价,最后以“数风流人物”揭示主题。这种形如流水、势如破竹、起落跌宕的艺术构思,准确而深刻地表达了诗的内涵。因此我认为诗词除了诵读外,适当的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剖析形象,启发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意”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也是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就要充分展示诗中的形象和画面。如在讲读《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歌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然后,抓住“霜晨寒月进军”和“残阳晚照前进”这两幅画面着重分析,突出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以排山倒海之势,抢夺关隘,键步而行娄山关的形象,从而让学生体味到诗人那溶于景的情。
三、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深入理解诗的内容
诗歌为了创造意境,渲染气氛,加强节奏,突出主题,以鲜明的形象表达强烈的感情,往往采取有效的艺术手法。比喻是诗歌广泛使用的手法,除此以外夸张、拟人、反复、排比等也是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如曹操的《龟虽寿》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自比,表现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又如《木兰诗》用“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排比句铺陈和烘托了木兰整装待发的紧张气氛;用“爷娘”“阿姊”“阿弟”的排比句,表现全家欢乐的心情;诗歌的最后,以兔比喻,抒发情怀,结束全篇,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分析诗的语言,引导学生推敲关键词
诗歌丰富的内容,形象的生动性,思想的深刻性,都是借助于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语言的分析。因为诗人作诗,讲究练字练词,对语言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因此,讲解诗词的时候,抓住关键词句可直接披文入情,进行深入地剖析,品味作者的情感。如《石壕吏》诗中写差役用“呼”写出了差役的无比凶恶,写老妇人的啼写出了她的痛楚。又如,《回延安》第一节,诗人用“抓”“贴”“搂”“呼唤”“扑”等动词,贴切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激动。总之,讲解诗词应结合诗的形象思维的艺术创造规律,结合诗的想象和意境,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五、分析诗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用诗来说理的例子很多,比较著名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说明一个人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一般来说宋诗是讲究理趣的,但唐诗也不乏理趣之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本是描绘春雨在夜里随风而至,滋润万物的景象,而现在常常用于说明做思想教育工作要循循善诱这一道理。由于诗歌的哲理总是与情交融在一起的,因而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有些诗歌的哲理,常常只是一种寓意,一种暗示,一种象征。故在诗歌的教学中要教学生反复品味方能悟出诗理。
诗歌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里,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诗歌陶冶情操的功能,让这株文艺百花园里的奇葩绽放得更美丽。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