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我们看到台上那些创业成功的英雄人物,看到那些层出不穷、匪夷所思的创新产品,看到短短数年便达数以百亿计的产业规模时,我们无法不被这些激动人心、梦想成真的传奇故事所感染,无法不受这些灵光四射的创新思想所激励,每个人的内心似乎都在呐喊:“我也要成为这样创新的人!”
可惜的是,面对创新成功的榜样,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却不自觉地又落入模仿者的陷阱,那就是模仿创新成功者所做的事,以为他们做了那样的事成功了,那我们也做同样的事,似乎不久之后我们也可以成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模仿者大多以惨败收场。做同样的事,为何他们成功、我们失败?命运?时机?运气?我们不禁迷茫,哀怨。难道这些人都是天才吗?他们的成功有迹可循吗?我们能通过学习掌握一套创新的方法吗?创新之门有钥匙吗?
我自己的体会,创新固然有天赋、性格、时机、运气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创新与平庸者真正的分水岭还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如果能学习锻炼一套创新的思维模式,其实人人都可以是创新者。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创新思维的一点看法。
一切创新都是从“不爽”开始的
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如果你本身是那种知足常乐的人,对生活中的一切通常都挺满意的,就算有点小不满,也挺宽容的,更没有打算自己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些状况,你可能就会离创新比较远。
创新者往往在生活中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敏感,对现实比较挑剔,看什么都不顺眼,再好的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有毛病。这种“独特的敏感”往往表现为他们对大家都认为不错的东西却大放厥词,能挑出一大堆毛病,然后就蠢蠢欲动地总想Redesign。为此,他们经常让周围的朋友感到一种扫兴、压力甚至不快。他们往往不是人群里最受欢迎、最有人缘的那种人。
所幸,创新者们不是一个冷眼旁观、说说而已的批评者,他们一定对如何更好甚至如何彻底改变有自己的一套主张,这是创新者和观察家的根本不同之处。真正的创新者一定是个行动派,他们往往不管时机是否成熟,条件是否具备,他们会迫不及待地为自己的主张去行动。而一个“伪创新者”往往总是在说自己想做的事却总不行动,心安理得地为自己的不行动找到很多貌似合理的理由。
所以,创新者首先要学会“不爽”,学会“挑毛病”。我们可以象王阳明“日格一物”一样,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反复练习,观察一样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体会发现你对它的“不爽之处”,进而提出你的新主张。
用心体会,而非用脑分析
很多朋友对此很困惑,他们说“我是觉得不太好,但说不清楚它哪不好”。这个时候我想说,先不要着急用脑子分析,先用心体会。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先不着急去评价外在客观的事物哪不好,先向内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体会此刻你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什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语境呢?“用心体会”往往会说“我的感受是什么?”而“用脑分析”往往会说“它如何如何?”这个练习真的很有趣,大家不妨尝试尝试。
还有一次,我听一位年轻创业者介绍项目,他分析得头头是道,从宏观到微观,从资源到机会,从产品到模式。我听完后问他:“你创业时是看到这是一个机会呢,还是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亲身感受触动呢?抑或你本身对这个领域有什么心愿理想呢?”他很坦诚,说可能还是机会驱动吧!我为什么这么问呢?因为我发现他的生活经历和所从事的项目之间其实很隔膜,他的分析里没有多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会,更多是跟随大家对这类问题人云亦云的看法,和猜测臆想出来的用户需求,这导致他对用户需求的判断可能过于乐观了,而产品和服务又过于粗糙而难以真正打动用户。
所以,我的体会是创新一定要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而不是盲目追逐热点。只有自己真正感兴趣才会真正用心感受,只有用心感受才会有切肤之痛,才会有真不爽,才能真正提出创新性的主张。
“用心体会,而非用脑分析”,实在是比较难的一种习惯,但又是一种非常美妙和有趣的体验。当你学会用心体会时,世界变得更加鲜活真实,你自己也更加敏锐。我真的建议大家都做做这个“心物感应、心脑对话”的游戏。
跨界借鉴
绝不抄袭同业者,这既是基本的商业道德要求,也是理性的选择。
人家先行者创新取得了用户的认可,你再抄袭,请问在一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愈发公开透明,用户获取服务几乎没有障碍的条件下,用户为什么要选择你一个后来的抄袭者?再有,抄袭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用户需求和产品设计的深刻和坚定的理解,这点在互联网快速迭代的模式下是致命的。人家两周时间就基于数据引导迭代一次了,你亦步亦趋地还不知其所以然。有人反驳说,当年淘宝不就是靠copy打败了ebay吗?我说恰恰相反,淘宝的胜利完全在于自己对中国商务、零售和社会演变的深刻理解和洞察,而对手则是试图简单地把美国模式copy到中国。所以,我坚定地建议,创新者一定不要试图走抄袭同业的假捷径,我断言这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甚至不客气地说,抄袭是在浪费宝贵的生命。
通过局部的改善难以实现整体超越。
在创业的追逐中,我们往往对竞争者的弱点很敏感,觉得对手的产品有好多问题,我们就在这些问题上做得更好,用户就会愿意转移到我们这来。但事与愿违,按这个模式实现成功超越的,我还举不出例子。为什么呢?尽管可能存在局部性的问题(况且这些问题并不见得是真问题),竞争者如果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说明它的核心价值是得到用户认可的,而用户迁移又是有成本的,对手也不会停滞不前、坐以待毙,这几个因素都决定了局部的改善是难以实现整体超越的。
但这个错误无论公司大小,古今中外总是在不断上演,为什么?没办法,这是人性使然,不甘心、不服气使得人们总是容易放大别人的弱点,也放大自己的优势,同时双向放大,就会产生认识的偏差。
跨界的化学反应。
真正的创新者关注用户远远多过关注对手,创新的真正目的也是为用户提供新的无可替代的价值,而不是比对手的市场份额更多些,比对手的市场排名更高点,那都是自我YY的浮云,毫无意义。
还有一种新的现象,在互联网领域,对手其实很模糊,昨天的伙伴有可能明天就是你的对手;你可能在某个领域和对手竞争,另一个领域又需要和对手合作;不同平台之间是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但用户跨平台的需求又逼迫你不得不选择实现平台之间的互通。所以,以对手为参照物往往会让创新之路越走越窄。
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在基础技术上大家往往差距不大,对速度的考验又越来越高,指望在原创技术上实现超距离的领先越来越困难,创新也越来越从技术驱动转移到用户价值驱动的创新上来。不同领域里,用户价值往往有着本质上的相通,在这方面,跨界借鉴和组合产生用户价值的裂变越来越有价值。这要求创新者需要有更宽广的视野,很多时候干脆直接从跨界中借鉴,这种做法往往使得用户产生一种似曾相识却又眼前一亮的价值体验。
这些都是易到在不断摸索进步中的点滴心得体会,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易到,你们会在易到每次的产品变化中感受到我们的努力。这个过程,或许有些许成功,也必然会有挫折和教训,但这也正是创新的魅力,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的真理,只有不断的摸索与演变。让创新者一起享受在路上的奇幻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