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掌握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特点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高中物理的学生来说,虽然认知水平已达到一种形式运算阶段,且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但因为他们从没进行过专业化系统化的物理思维判断能力的训练,加上他们物理知识及其经验的不足,具有很大的制约性和局限性,所以他们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思维品质相对较差。具有以下特点。
1.思维条理性、组织性较差
中学生不善于有计划、有条理、有目的地进行思考,在遇到问题时,通常依靠直觉进行判断,从而“想当然”地推断推理。
比如,学生认为“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大”;“ 功率越大的灯泡,其电阻越大,灯丝越细”等。
2.思维认识性、发散性较差
中学生看待事物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他们通常只考虑那些直接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所获取的结论,却不能从多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产生一种肤浅的、片面的概念。
比如, “功就是工作”、“重的物体下落快”等认识的形成反映了这种思维特点。
3.思维灵敏性较差
一般来说中学生考虑问题习惯于生搬硬套公式,而不是追求弄懂,在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根据具体问题选择灵活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法。
4.思维逻辑能力差
一般来说中学生不关心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是否一致,只对某些特定事物的解释感兴趣,说明与其认知结构中的关系混淆、概念模糊等特点是分不开的。
例如,在学了力学之后,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运动与力的关联,而对一个下垂物体受力分析时,很可能想出一个沿物体运动方向的力。
二、逐步引上正确思维
针对学生上述特点,如何将学生引上正确的思维呢?
第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在讲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讲功的概念时,多举一些典型事例抓住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进行分析,特别讲清什么是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把功和平常的工作区分清楚。
第二,对于有思维惰性,习惯生搬硬套公式的学生,训练要更加严格规范,多用一些多余参数的题目进行训练。例如,讲了动能定理后,布置如下题目:皮带运输机水平长度6米,运转速度4m/s,质量为1kg的物体从一端无初速释放,皮带动摩擦因数为0.2,g取10m/s2,问物体从一端到另一端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做这样的题目学生很容易生搬硬套公式而得错误结论。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开阔思维。
第三,对思维逻辑性差的学生进行训练,可在讲概念时注重分析每个层次,凡事都要有个一二三。讲定理、定律时,一定要讲清应用步骤,批改作业发现不足,不断纠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1.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养成动手探究实践的习惯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用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以及实验探究,从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进行知识积累,为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创造有利条件。所以,首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或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对于无法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动画展示或实验演示,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总结出物理规律。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应让学生动手去做,使他们体验到实验中的成功。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通过打点计时器实验。总之,应当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良好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
2.提高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多数学生通常从阅读中再现物理规律和情景。因为缺乏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学生理解问题的不足,通常会对情景、状态或过程以及遗漏某个条件,从而降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利用画图分析问题,可使学生能过手、眼、脑并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直观有效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画图分析转换成情景探究直至成为物理模型图,包括示意图、状态图、过程图等,利用图形及相应物理知识来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画图分析问题的好习惯。而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自觉画图分析探究,突出解答问题的层次性和条理性的能力,要求教师经常利用图形授课、用图提问题、用图解题等方法进行。
3.培养学生主动总结归纳知识的好习惯
一般的,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比较零散,假如未及时总结归纳,学生很容易遗忘,而对找出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也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应培养学生主动总结归纳知识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觉整理所学物理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体系。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例如,学完一节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总结归纳,之后教师再加以修正;在学完一章的知识内容时,让学生自己主动总结归纳知识点,并且指导学生利用画图分析法来画出物理知识联系图,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在学段测验前,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积极引导学生动手画出物理知识各板块的联系图,之后教师可以拿出自己画的物理知识联系图让学生参考,让学生与教师的对比,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
4.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反思质疑的良好习惯
有质疑才有创新,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人不断进步。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是物理学探究的主要来源。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于具体的某个物理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及时找出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案,寻求最佳方案,分析是否符合实际,进而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比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概念性、规律性问题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以至消化;同时在处理具体的物理问题时应让学生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再提出其他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反思,分析对比或排除不合理的方案,从而寻求最佳最合理的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高中学习阶段在学生求学旅途中只是短暂瞬间,假如我们加强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主动、轻松地去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高中物理的学生来说,虽然认知水平已达到一种形式运算阶段,且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但因为他们从没进行过专业化系统化的物理思维判断能力的训练,加上他们物理知识及其经验的不足,具有很大的制约性和局限性,所以他们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思维品质相对较差。具有以下特点。
1.思维条理性、组织性较差
中学生不善于有计划、有条理、有目的地进行思考,在遇到问题时,通常依靠直觉进行判断,从而“想当然”地推断推理。
比如,学生认为“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大”;“ 功率越大的灯泡,其电阻越大,灯丝越细”等。
2.思维认识性、发散性较差
中学生看待事物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他们通常只考虑那些直接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所获取的结论,却不能从多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产生一种肤浅的、片面的概念。
比如, “功就是工作”、“重的物体下落快”等认识的形成反映了这种思维特点。
3.思维灵敏性较差
一般来说中学生考虑问题习惯于生搬硬套公式,而不是追求弄懂,在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根据具体问题选择灵活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法。
4.思维逻辑能力差
一般来说中学生不关心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是否一致,只对某些特定事物的解释感兴趣,说明与其认知结构中的关系混淆、概念模糊等特点是分不开的。
例如,在学了力学之后,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运动与力的关联,而对一个下垂物体受力分析时,很可能想出一个沿物体运动方向的力。
二、逐步引上正确思维
针对学生上述特点,如何将学生引上正确的思维呢?
第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在讲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讲功的概念时,多举一些典型事例抓住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进行分析,特别讲清什么是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把功和平常的工作区分清楚。
第二,对于有思维惰性,习惯生搬硬套公式的学生,训练要更加严格规范,多用一些多余参数的题目进行训练。例如,讲了动能定理后,布置如下题目:皮带运输机水平长度6米,运转速度4m/s,质量为1kg的物体从一端无初速释放,皮带动摩擦因数为0.2,g取10m/s2,问物体从一端到另一端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做这样的题目学生很容易生搬硬套公式而得错误结论。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开阔思维。
第三,对思维逻辑性差的学生进行训练,可在讲概念时注重分析每个层次,凡事都要有个一二三。讲定理、定律时,一定要讲清应用步骤,批改作业发现不足,不断纠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1.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养成动手探究实践的习惯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用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以及实验探究,从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进行知识积累,为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创造有利条件。所以,首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或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对于无法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动画展示或实验演示,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总结出物理规律。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应让学生动手去做,使他们体验到实验中的成功。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通过打点计时器实验。总之,应当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良好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
2.提高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多数学生通常从阅读中再现物理规律和情景。因为缺乏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学生理解问题的不足,通常会对情景、状态或过程以及遗漏某个条件,从而降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利用画图分析问题,可使学生能过手、眼、脑并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直观有效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画图分析转换成情景探究直至成为物理模型图,包括示意图、状态图、过程图等,利用图形及相应物理知识来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画图分析问题的好习惯。而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自觉画图分析探究,突出解答问题的层次性和条理性的能力,要求教师经常利用图形授课、用图提问题、用图解题等方法进行。
3.培养学生主动总结归纳知识的好习惯
一般的,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比较零散,假如未及时总结归纳,学生很容易遗忘,而对找出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也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应培养学生主动总结归纳知识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觉整理所学物理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体系。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例如,学完一节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总结归纳,之后教师再加以修正;在学完一章的知识内容时,让学生自己主动总结归纳知识点,并且指导学生利用画图分析法来画出物理知识联系图,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在学段测验前,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积极引导学生动手画出物理知识各板块的联系图,之后教师可以拿出自己画的物理知识联系图让学生参考,让学生与教师的对比,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
4.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反思质疑的良好习惯
有质疑才有创新,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人不断进步。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是物理学探究的主要来源。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于具体的某个物理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及时找出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案,寻求最佳方案,分析是否符合实际,进而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比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概念性、规律性问题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以至消化;同时在处理具体的物理问题时应让学生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再提出其他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反思,分析对比或排除不合理的方案,从而寻求最佳最合理的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高中学习阶段在学生求学旅途中只是短暂瞬间,假如我们加强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主动、轻松地去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