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另类鸡汤”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chenjian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子媒介的强力冲击之下,纸媒市场近年来呈现出较大的颓势。除去儿童文学依旧持续着十年繁荣的状态,纸媒作品在市场份额上呈整体缩减之势。然而,“明星作品”和“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作品却逆流而上,长登畅销书排行榜。在这两类作品中,励志“鸡汤”类型的图书风头更胜。张嘉佳、刘同、大冰等畅销书作家在这一领域里可谓风生水起。《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湖南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路过》)便是这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书简装版甫一出版便长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创下6个月销售200万册的畅销业绩,甚至超越了国内一流作家代表作的累计销量。以此书为代表的这一类作品所呈现出的混乱的结构与流俗的内涵,“成功”地反映了当下图书市场被读者主导的创作弊端。
  一、失调表达与重彩口语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集,《路过》显然在追求“自由表述”的路上严重偏离了轨道,过于追求生活化和现场感,使得表达失调,为了口语而口语化的结果是文采薄于书页且承载力无限下降。语言表达能力是考量作家基本功的重要评判标准,“自由”的漫无边际,如四散之流云过而无痕,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便是作者文学素养的缺席。
  在这部图书中,流俗的口语充斥在各个篇章,开篇第一章《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废话流名声大震,还有很多人来拜师。我一看胜率都在50%以上,头衔全部还是“赤脚”,冷笑拒绝。
  正当我骄傲的时候,跟我合租的茅十八异军突起,自学成才。
  这狗东西太无耻,他发明的属于废话流分支:诅咒术。比如好端端地大家在打牌,茅十八一行字:“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观世音菩萨,圣洁的露水照耀世人,明亮的目光召唤平安,如果你想自己的父母平安健康,就请重复一遍,必须做到,否则出门被车撞死。”
  我去你的三姑夫。
  这样的描述似乎是在无限接近口语以达到一种视觉上的亲和力,借以造成作者贴近读者的语言风格。这是一种典型的时代产物,失去了文学的美感与文字传递的有效性。同时,这样的语言表述割裂了时代与受众,仅为一部分读者服务,从语言深处传递出的媚俗气息使这部书荣登畅销书排行榜的顶端,也走向了“轻阅读”的浅薄境地。
  媚俗的语言习气与其受众的语言习惯相辅相成甚至互相引领,进而走入一片更为接近低俗的表述区域。尽管大部分文学作品会为塑造人物性格或映射时代背景时在语言上使用更为尖锐或泼辣的用语,但具有良好文学修养的作者绝不会为讨好读者的审读需求,而刻意使语言极尽可能的粗鄙。在《路过》一书中,这种哗众取宠的表述方式在拉拢读者的同时,又使文章本身陷入了混杂着多种粗鄙用语的泥淖。
  作者似在有意无意地寻找着一种与读者的契合点,遗憾的是他寻找到的这种语言上的契合点并不高明,而是以一种粗俗的语言系统来链接与读者之间的阅读共鸣。从整本书的语言习惯来看,作者并非没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只不过似乎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对语言进了再加工。其中的演绎成分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还原”了故事的原始情境,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是对于固定读者群流行的审美习惯的附势。
  二、禅意外衣与流俗内涵
  近几年横空出世的“青春励志”类作品大多涉及“爱情—洒脱”“非爱情类情感—感念”“青春困惑—奋斗”三大主题,以众多小故事或“现身说法”的方式来为读者进行一番“情感推拿”,然而就其内涵来说,几乎是毫无价值可言。这种披着禅意外衣的“新兴鸡汤”,之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洛阳纸贵,与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群体性怅惘”不无关系。然而最重要的,无疑还是作者们笔力的浅乏与对于读者需求刻意的讨好态度。
  《路过》一书共分为八部分,作者将其命名为“八夜”。作者也在序言中坦诚地将自己这部文集定义为睡前故事和枕边书。这“八夜”中,“第一夜,初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第二夜,表白: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第六夜,放手:我是爱情末等生”可尽数归为“爱情—洒脱”类;而“第三夜,执着:一路陪你笑着逃亡”“第四夜,温暖:那些细碎而美好的存在”便是“非爱情类情感—感念”类;“第五夜,争吵:有时我们失控”“第七夜,怀念:青春里没有返程的旅行”“第八夜,新生:暗夜尽头天总会亮的”无疑均可划分为“青春困惑—奋斗”类故事。这种在形式与标题上精雕细琢的故事,终究难以逃脱“新兴鸡汤”的本质。作者以讲述者和治疗者甚至先知者的身份借助故事的媒介来传播一种具有“禅意外衣”的调剂品,借以呼唤固定读者的情感共鸣。然而故事在内涵上却无比浅薄,缺少文学本身的承载力。例如在《初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一文,标题便如我所言穿上了“禅意外衣”。该文简要讲述了自己与几个女孩之间的情感故事,从小学到大学,用“抓文胸”“借钱与还钱”等情节贯穿起整个故事,故事的最后一个情节是与一个女生的琐碎对话,而文末则以一句“我心想,我什么地方也不选,我找个村姑,在那二层小土楼,洞房种田浇粪,这辈子都不用买电话卡”来结尾。这种写作无疑是为这种无主题文章勾勒了一个所谓的开放式结尾,其本质便是文无主题的散乱记述。包括《旅行的意义》《摆渡人》等大部分故事,都是这种“新兴鸡汤”内涵缺失的有力例证。同时,大部分故事在结构上也呈现出混乱的状态。结构与情节是作家整体把握文章书写脉络的展现,混乱的结构与东拼西凑的文字给人一种情节高于表达的客观感受。我认为,这并非是注重情节描写,而是作家思路的失调。
  自古以来,作家借助作品来传递思想或反映、前瞻时代,然而这类鸡汤作品的集体面世不但反映出作者水平令人堪忧,更直接地向我们展现出了大量读者的审美需求。在这一层面上,部分畅销书作家已经沦为“表意不明”的“段子高手”。呜呼哀哉!
  三、倾向传媒从而忽视文学性
  在大众传媒领域,《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无疑是一部十分成功的作品集,不光就销量来说,单就书中故事改变成电影的数量,已确定的就有十部之多,这都显示着这本畅销小说集在图书市场的“神话地位”。然而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如此短小的一篇篇睡前故事,竟然可以改编成电影,这与重要作品的影视化相比是否太过轻松而随意。但细读下来,似乎又可以理解。这本短篇小说集中的故事,在叙述上是极其零散的,主要情节以“简介”或对话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这些简短的语言本身就与剧本十分相近,只需扩展背景与必要细节便可以进行拍摄。作者在创作这些故事的时候采取这样的表述方式究竟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我们难以窥探,但作者的叙事方法却十分倾向于传媒则是确凿无疑的,包括“睡前故事”这个定位也是值得思索的。
  在一部畅销书中衍生十个改编电影,无论是书中的故事还是电影的制作,都与小巧密不可分,无论是体例上的小还是主题上的小,无论是作者切入点的巧还是跨领域结合的巧,都在显示着这部作品对于流俗文化的贴合度之高。这种改编是大众审美嬗变的佐证,也是流行领域中文学艺术作品诗意严重缺乏的力证。
  总之,这种“另类鸡汤”的持续畅销无论是学界还是读者都必须重视,当审美趋于危险的境地,更是要呼唤优秀作品的诞生,文学不会因一时的流行抑或滞销而止步不前,时间是作品唯一的考量标尺。
其他文献
在10卷本《童庆炳文集》中,《〈文心雕龙〉三十说》也许是童老师最费心血的一卷。作为一部“龙学”专著,其撰写的时间跨度在童老师所有著作中应该是最长的。从1994年秋童老师给他当年的博士新生开讲《文心雕龙》,到2007年童老师最后一次给博士研究生讲这门课,历时14年之久,一共讲了12遍[1]。这卷文集中的大部分论文就是伴随着这门课程的持续开展而不断撰写的,是童老师讲授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结晶。在200
期刊
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重要环节,也是德国浪漫主义美学理论的主要表达者。他上承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又吸纳了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和犹太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建构了自己的“同一哲学”,并构拟出自己独树一帜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和“艺术哲学”系统。  可以说,在德国古典美学和整个西方美学史上,谢林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德国古典美学对中国现
期刊
一  就目前浦歌已经发表的作品看,《一嘴泥土》无疑是他最有分量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这部24.5万字的长篇小说,像一个小小的断代史,截取了作者人生中的一个短暂的时段,作者细腻耐心事无巨细得到了令人着急的程度,以最大可能的真实性和饱满度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奇异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当代生活画卷。那里展现的生活,因为如此真实可触,故此更加触目惊心。在作者一贯平缓鲜有波澜甚至稍显冗长的叙述节奏中,读者却感到了命运的波
期刊
童庆炳老师的《文学创作问题六章》(即《童庆炳文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以下凡引此书,只随文标注页码)是由我最后把关的,但是否采用这一书名,我当时却颇费踌躇。这本书由六辑内容组成,分别是“创作论”“鉴赏论”“大众文化论”“文学‘终结’论”“文学经典建构论”和“语文建设论”,严格一点说,只有第一辑内容涉及文学创作。但为什么童老师生前把书名定为《文学创作问题六章》呢?因童老师已经作古
期刊
今年春节,从《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到“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不同职业、阶层的人围绕“故乡”这个主题开展了深入、广泛的讨论,涉及婚姻、养老、教育等诸多方面。“返乡记”作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农村出生、成长,在城市求学、工作,只在春节等特殊的节日才回到农村,因此他们都属于“乡城流动人口”。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
期刊
2016年夏天的风景  2016年的夏天,中国儿童文学出现了一道新的风景,毛毛头梅思繁出版了一本书《爸爸的故事》———也许,这并不是风景,风景是她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对父女作家,而且这对父女作家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这一组合,堪称完美。他们互相用很有品质的文字,照亮了对方。梅思繁的出现,让难以产生话题的儿童文学,在这一年的夏天,有了新的话题。也许这一话题,并不只属于这一年的夏天,而属于未来,属于长
期刊
大陆学者对夏氏兄弟的兴趣和了解多源于夏志清的名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中国现代小说史》写作过程的信息,这对《小说史》的读者和研究者而言,自有其特殊的价值。  1951年6月8日夏志清向哥哥报告好消息,他终于得到耶鲁教授饶大卫的聘用,研究中国问题,编写《中国手册》。可以说自此夏志清走上了中国文学研究的道路。夏济安得知消息后,欢欣鼓舞,不仅为弟弟
期刊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有三个关于满族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社会文化层面大量的清宫剧引发了大众对“满清”文化的追捧,人口层面80年代以来满族人口大量增长一跃而成为仅次于壮族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学术层面新清史的争论从90年代开始以来至今方兴未艾,2015年更是在澎湃新闻上引发新一轮的讨论。正当满族作为一个热门词在社会中引发种种关注的时候,满族本身对于自己的看法却未能引起注意。本书作者刘正爱正是基于对这些
期刊
可以这样说,全国十大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月排行榜(如无特指,下文简称“排行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特别是城市人群[1]的知识修养、阅读状况与文化水平,无论中外,概莫能外。在当下这个大数据的阅读时代,公共图书馆对于全民阅读状况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它不但反映了当下社会的阅读状况与国民意识形态,而且对于作为文化生产的图书出版与数字化传播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2010年以来,笔者一直从事“全
期刊
今日,一些学者呼吁取消国家文科课题项目,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值得思考。项目之痛,确乎已经在损伤科研劳动的热情。课题总是“申请大于研究”,主要申请写得好,就等于科学研究好。一个项目,必须通过先期的预算和预计成果来获得资助。且不说在没有进行研究之前,“预期成果”云云只能是一种自说自话的猜测,仅仅繁琐的科研项目申请表单,就是一项值得设立专门课题进行研究的现象。于是,“善于填表”变成了一种能力,有的教师科研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