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作业,绝大多数学生还把它视为外部强加的一种负担。如何让学生在享受语文作业的同时,又从中获益呢?我认为应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语文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一、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个性化作业
一直以来,作业的形式、内容都由教师作了统一的规定,完全忽略了学生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去创造、实践、应用。所以,在布置作业时,就必须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对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不绝对用“一刀切”的方式。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通常设计难度指数不一的梯度题目,后进生完成一类题目,中等生完成二类题目,优秀生完成三类题目。同时还鼓励学生去完成不同类别的题目,如后进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二类或三类题目。同时我们也可以激发学生去设计自己感兴趣的能做的自主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增加了作业的弹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要的差异,把选择权交还给了学生,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加上相应的评价制度,学生会自主地完成自选的作业,作业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学生能自己选择想完成的作业,多了选择的空间,多了主动的权利。这样一来,学生把完成作业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去做,就不存在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了。
二、 增强学生语感能力,设置实践型作业
由于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它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应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作业,以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为此,我常常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去做。比如广泛阅读课外书,每天一次的“每日一读”,每周一次的“每周摘抄”,成为促进学生多读好书的一个平台;又如举办读书报评比、好书点评、经典诵读比赛、摘抄本评比等活动。另外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校外活动,希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促进学生多与外界接触,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 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设置探究性作业
语文的探究性作业的设置要求老师能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扎实做好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阅读作者的一些作品等。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结合本校的科技特色,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上网了解有关火星的知识,动手制作模型,制作知识卡片等,拓展学生的视野。课前探究性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尝试探究解决。这种问题可以在课上交流,也可放到课外共同找资料解决。因为这些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就有股热情,会想办法利用各种渠道来解决疑问。当然儿童自发的探究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探究方法也是粗糙的,但是,他能从中获得满足与快乐,这对儿童来说就十分有意义,有价值。在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之后,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再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学习的内容。
总之,作业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新奇多变、生动活泼的作业会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无限的乐趣。教师应该像对待教学设计一样精心对待作业设计,着眼于多元学习理论,设计出多元化的作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乐趣和吸引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个性化作业
一直以来,作业的形式、内容都由教师作了统一的规定,完全忽略了学生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去创造、实践、应用。所以,在布置作业时,就必须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对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不绝对用“一刀切”的方式。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通常设计难度指数不一的梯度题目,后进生完成一类题目,中等生完成二类题目,优秀生完成三类题目。同时还鼓励学生去完成不同类别的题目,如后进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二类或三类题目。同时我们也可以激发学生去设计自己感兴趣的能做的自主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增加了作业的弹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要的差异,把选择权交还给了学生,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加上相应的评价制度,学生会自主地完成自选的作业,作业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学生能自己选择想完成的作业,多了选择的空间,多了主动的权利。这样一来,学生把完成作业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去做,就不存在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了。
二、 增强学生语感能力,设置实践型作业
由于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它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应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作业,以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为此,我常常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去做。比如广泛阅读课外书,每天一次的“每日一读”,每周一次的“每周摘抄”,成为促进学生多读好书的一个平台;又如举办读书报评比、好书点评、经典诵读比赛、摘抄本评比等活动。另外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校外活动,希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促进学生多与外界接触,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 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设置探究性作业
语文的探究性作业的设置要求老师能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扎实做好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阅读作者的一些作品等。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结合本校的科技特色,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上网了解有关火星的知识,动手制作模型,制作知识卡片等,拓展学生的视野。课前探究性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尝试探究解决。这种问题可以在课上交流,也可放到课外共同找资料解决。因为这些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就有股热情,会想办法利用各种渠道来解决疑问。当然儿童自发的探究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探究方法也是粗糙的,但是,他能从中获得满足与快乐,这对儿童来说就十分有意义,有价值。在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之后,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再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学习的内容。
总之,作业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新奇多变、生动活泼的作业会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无限的乐趣。教师应该像对待教学设计一样精心对待作业设计,着眼于多元学习理论,设计出多元化的作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乐趣和吸引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