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一线教师在其或长或短的教学历程中,总会遇上感觉别扭的差班、差生。现今,九年义务教育使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了许多;同时,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学生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学生的思想意志、学习品质部分呈下降趋势,类似于城乡结合部地域中的乡镇中学此种状况尤显突出。这几年我接任了多个毕业班的物理教育教学工作,也曾遇到确实令人头痛的差班、差生。差班、差生大家都应感受颇深:无论是生活中的做人做事,还是学习上的意识习惯,一般都令人不敢恭维,更不用说学习结果了。上课铃响了,老师情绪高昂地走进教室,不久又情绪扫地地走出教室,身后还有几个对老师无所畏惧的“跟班”。如果班上正气不立,课堂上这些学生一放肆,一批对学习无所谓的学生就会马上开始人云亦云,于是教室里开始上演“百家讲坛”;于是教师开始组织教学,好言规劝,他们却不领情,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教师的情绪开始波动,语调也随之高了起来;于是人云亦云的这部分学生开始偃旗息鼓,模样却呆滞起来,“跟班”们却不给面子,他振振有辞的,嗓门要比你大;于是你的心火一下就上来了,只能是停下手中的课,把这些学生领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再三告诫与抚慰,提醒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会表面上应承下来,当节课行为也有所收敛(可能睡觉了),隔天依然。于是自然教师心中就有了想法:这些“阿斗们”素质怎么这样差。有了这样的潜意识,有意无意中这些学生就被教师抛弃了,部分学生虽无意放弃但在这种环境中也只能有意放弃了。
一、复式教学建立的基础——平等教育机会、学生群体差异和传统单式教学的矛盾
教育机会的平等是指给予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义务和机会。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追求的重要目标。
教育机会的平等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三是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这三层含义是逐层递进的。其中,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是最基本的,是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前提;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是进一步的要求,又是结果平等的前提和条件;而教育结果的平等是最高的平等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第一个平等我们基本上做到了,有98%-100%的年巩固率作保障。但平等的教育机会不是单纯注重入学和学习的年限,而是表现为有意义的发展,这最终取决于利用教育机会所带来的结果:确保学生达到必要的学业标准,使每个学生具备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满足未来发展的基本需要。很遗憾的是,第二、三个平等我们把握不够或抛弃或放弃了。差班、差生确实进到了学校,坐在了教室里,看似受到了同样的教育,但并不是说,他们都有了同等的机会,平等的机会必须包括同样的成功机会。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规定,同时也是教育机会平等的核心追求。这说明,在基础教育中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是当今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应当做好它。
社会是发展的,人也是发展的;人先天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也是必然的;众多差异集中后则会表现为学习结果的差异。如果忽视、回避这种差异,用一把尺子度量全体学生,求全责备,差异势必会更大。因此,我们必须坦然应对这种差异,真正在基础教育中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让全体学生全面得到发展。
所有有责任心的教师都在寻找和修正应对法则,但一般应对的只是个体差异。比如我校就有“差异生转化”一项教育教学工作,一般都是采取课外辅导的措施。当班上出现个别的或少量的差异现象时,教师采取课堂上个别对待,课堂外个别辅导的策略,帮他们抚去学习的思想障碍,建立学习的基本信心,最终帮他们克服学习知识上的困难,用附加的(实际上是份内的)教育机会争取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这是可行的举措。
然而当差异扩展形成群体时,传统的单式教学不能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等弊端就纤毫毕现了,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教育结果的平等。由于每位学生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的不同,因此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内容达到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比如本校,物理八年级周课时只有两节,上完新授课时间都显得紧张,适量的练习课、复习课常常是一种奢望,很多学生连囫囵吞枣的程度都达不到,有的连基本的物理量(符号)、单位(符号)、公式都分不清楚。面对这样水平不齐的全班学生教师仍一如既往的按传统的单式教学上课,对本就存在先天和后天个体差异的不同学生提出统一的教学目标,采取统一的组织教学形式,势必导致优生“吃不饱”,因而转移注意力;差生“吃不了”,因而分散注意力;中等生则彷徨无主,学生两极分化因此加剧,学生的群体差异就此形成。课堂上学生失去了魂,教室里五花八门就都出现了,于是矛盾也就应运而生了;教与学都失去了原动力,教育平等的机会也就由此失去了,教育教学的目标自然难以实现了。有数据表明,现今物理教育教学中已有20%以上的超低分群体,这是与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背离的。这时仍靠课外个别辅导的措施来应对就已捉襟见肘了,因为群体差异的形成,症结还在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症结找到了,怎么解决?怎样寻回抛弃的放弃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呢?应该着力思考了。
课间教师闲聊,有时会慨叹:现在的学生怎么就这样厌学(不好学)呢?回想我们那时……于是有一次我真的就回忆了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读书的情景,有了无心插柳的发现: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1979年上小学一年级,就在我家所在的生产队的小学校,那时,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生产队上都建有简易的小学校。说是小学校,其实就只有2间教室,却有5个年级,上课时一间教室坐一、二、三年级,另一间教室坐四、五年级。每节课每间教室一个老师(也就2个老师)。老师进来先给某个年级布置书面作业,然后开始给另一个年级上课,一段时间后再换过来。如此相安无事,各自学得有滋有味。这种特殊时期特殊的授课方式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复式教学。它解决了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学生在同一时间的学习问题。现在,我能否把它转嫁过来,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呢?
于是我做了些试验:将同一个班的学生分为甲、乙两个班中班在同一教室内进行复式教学。甲班取基础好、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进度快、要求高;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寻求突破书本与大纲。乙班取基础差、认知能力弱的学生;相对降低本册教学内容要求,增加八年级的基础内容教学,以传授为主,辅导为辅。中间档次的学生则成为“自由人”,去甲班还是去乙班老师只提供建议,最终决定权在学生。一段时间后考查如达标则可商榷换组。随着复式教学的深入实施,许多问题都无形化解了,两个班中班的学生的学习也渐入佳境。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的结果启示我们:过去课堂问题多多,学生不爱学,老师不想教,师生矛盾尖锐的诸般因素中最关键的正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不能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剥夺了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使其无法获得相对平等的学业结果所致。我们必须给予这部分弱势群体以更合适的平等教育机会。这时选择班中班复式教学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二、复式教学的可操作性
从教学理念上来讲,复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不抛弃”“不放弃”,完全符合义务教育要求;从教学方法上来讲,复式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因材施教(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复式教学不是绝对按同样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学生,也不是要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同样的学业成就,而是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合适的教育。相对的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的平等,使每 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取得应有的学业成就,并获得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服务将来;从学科特点上来讲,现今物理学倡导“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思想,要学好它,必须采用多种模式,多种学法。复式教学的分与合则为新课程倡导的三种新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平台:分有新型的自主学习、传统的接受学习,合则为合作学习下的探究学习。同时它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教师要面对和应对的学科问题将趋向多样化、复杂化,教师须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身。加上物理教与学一到九年级,差距会日趋显著,已是不能回避、非解决不可了;另外从教学对象上来看,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对于新鲜事物总会抱有较高的热情。
因此物理课采用班中班复式教学完全有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复式教学是经得起检验的。
三、复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⒈复式教学的准备期
准备期有两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骤:敲定硬件(五定)。
一定班中班的数量。一般为两个小班,这是受45分钟节课时所限。
二定班中班的名称。自定。以平等(指心理上)为前提,名称上不能突显差别。比如甲班、乙班;1班、2班。
三定班中班的学生。以自由(指去向上)为前提,先分后“合”(“合”指分后重组为班中班,又指班中班间的交流合作):先按惯例将学生分为A类、B类、C类,A类为中上水平;B类为中等水平;C类为中下水平,合时A类、C类各自成一班,B类自由流动到两班。
四定班中班的目标。两班目标分别定为A B级、A C级和B C级。(A、B、C代表“三”个中水平级别),一般采用A B级。
五定班中班的座次。以减轻干扰为前提,以人数较少的班中班为重心(离教师近一些,用右手写字的教师应把人数少的班中班列在教师的右手边),两班左右排列。
第二步骤:编制软件(教案)。
每节课都要编制两套教案。第一套是教学程序教案,每节课开始时教师必须宣讲清楚。因为它是一节课总的教学活动纲领与线索,它包括每个班中班的教学顺序、教学任务、教学步骤及教学时间等。第二套为教学内容教案,它与单式教学中的教案一样,但容量、教法和学法上要有差异。
⒉复式教学的操作期
进入到正式操作期,每上复式教学课,学生需在铃响前迅速带好课堂所需学习用品按编制就坐(每班可仿效常规班级设立班委会,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下课则立即还原,做到不影响上、下两节课。复式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可允许班中班有剩余能力的学生相互听课、相互指导、相互合作,学会交流,寻求共同进步。操作期初始阶段班中班肯定会相互干扰,因为师生之间、班中班间的默契是需要时间磨合的。师生们组织上课时教师要有耐心,学生要有恒心,应相互勉励。复式教学的整个操作期师生都应该理智地把握“不抛弃”“不放弃”这两层复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师生共同合理应对突发问题,坚持开发自身潜能,努力拓展教学资源,积极追求这种平等的教育机会,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教育结果的平等这一最高的平等追求,并获得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同时发展个性和创造力。
复式教学的操作期还要及时进行评估与评价,及时合理地处理跳班的情况。
最后要说明的是复式教学在其他学科也可尝试。当然,复式教学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可以盲目实施。
(责任编辑:胡惠明)
一、复式教学建立的基础——平等教育机会、学生群体差异和传统单式教学的矛盾
教育机会的平等是指给予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义务和机会。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追求的重要目标。
教育机会的平等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三是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这三层含义是逐层递进的。其中,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是最基本的,是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前提;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是进一步的要求,又是结果平等的前提和条件;而教育结果的平等是最高的平等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第一个平等我们基本上做到了,有98%-100%的年巩固率作保障。但平等的教育机会不是单纯注重入学和学习的年限,而是表现为有意义的发展,这最终取决于利用教育机会所带来的结果:确保学生达到必要的学业标准,使每个学生具备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满足未来发展的基本需要。很遗憾的是,第二、三个平等我们把握不够或抛弃或放弃了。差班、差生确实进到了学校,坐在了教室里,看似受到了同样的教育,但并不是说,他们都有了同等的机会,平等的机会必须包括同样的成功机会。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规定,同时也是教育机会平等的核心追求。这说明,在基础教育中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是当今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应当做好它。
社会是发展的,人也是发展的;人先天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也是必然的;众多差异集中后则会表现为学习结果的差异。如果忽视、回避这种差异,用一把尺子度量全体学生,求全责备,差异势必会更大。因此,我们必须坦然应对这种差异,真正在基础教育中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让全体学生全面得到发展。
所有有责任心的教师都在寻找和修正应对法则,但一般应对的只是个体差异。比如我校就有“差异生转化”一项教育教学工作,一般都是采取课外辅导的措施。当班上出现个别的或少量的差异现象时,教师采取课堂上个别对待,课堂外个别辅导的策略,帮他们抚去学习的思想障碍,建立学习的基本信心,最终帮他们克服学习知识上的困难,用附加的(实际上是份内的)教育机会争取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这是可行的举措。
然而当差异扩展形成群体时,传统的单式教学不能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等弊端就纤毫毕现了,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教育结果的平等。由于每位学生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的不同,因此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内容达到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比如本校,物理八年级周课时只有两节,上完新授课时间都显得紧张,适量的练习课、复习课常常是一种奢望,很多学生连囫囵吞枣的程度都达不到,有的连基本的物理量(符号)、单位(符号)、公式都分不清楚。面对这样水平不齐的全班学生教师仍一如既往的按传统的单式教学上课,对本就存在先天和后天个体差异的不同学生提出统一的教学目标,采取统一的组织教学形式,势必导致优生“吃不饱”,因而转移注意力;差生“吃不了”,因而分散注意力;中等生则彷徨无主,学生两极分化因此加剧,学生的群体差异就此形成。课堂上学生失去了魂,教室里五花八门就都出现了,于是矛盾也就应运而生了;教与学都失去了原动力,教育平等的机会也就由此失去了,教育教学的目标自然难以实现了。有数据表明,现今物理教育教学中已有20%以上的超低分群体,这是与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背离的。这时仍靠课外个别辅导的措施来应对就已捉襟见肘了,因为群体差异的形成,症结还在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症结找到了,怎么解决?怎样寻回抛弃的放弃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呢?应该着力思考了。
课间教师闲聊,有时会慨叹:现在的学生怎么就这样厌学(不好学)呢?回想我们那时……于是有一次我真的就回忆了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读书的情景,有了无心插柳的发现: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1979年上小学一年级,就在我家所在的生产队的小学校,那时,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生产队上都建有简易的小学校。说是小学校,其实就只有2间教室,却有5个年级,上课时一间教室坐一、二、三年级,另一间教室坐四、五年级。每节课每间教室一个老师(也就2个老师)。老师进来先给某个年级布置书面作业,然后开始给另一个年级上课,一段时间后再换过来。如此相安无事,各自学得有滋有味。这种特殊时期特殊的授课方式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复式教学。它解决了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学生在同一时间的学习问题。现在,我能否把它转嫁过来,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呢?
于是我做了些试验:将同一个班的学生分为甲、乙两个班中班在同一教室内进行复式教学。甲班取基础好、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进度快、要求高;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寻求突破书本与大纲。乙班取基础差、认知能力弱的学生;相对降低本册教学内容要求,增加八年级的基础内容教学,以传授为主,辅导为辅。中间档次的学生则成为“自由人”,去甲班还是去乙班老师只提供建议,最终决定权在学生。一段时间后考查如达标则可商榷换组。随着复式教学的深入实施,许多问题都无形化解了,两个班中班的学生的学习也渐入佳境。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的结果启示我们:过去课堂问题多多,学生不爱学,老师不想教,师生矛盾尖锐的诸般因素中最关键的正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不能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剥夺了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使其无法获得相对平等的学业结果所致。我们必须给予这部分弱势群体以更合适的平等教育机会。这时选择班中班复式教学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二、复式教学的可操作性
从教学理念上来讲,复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不抛弃”“不放弃”,完全符合义务教育要求;从教学方法上来讲,复式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因材施教(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复式教学不是绝对按同样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学生,也不是要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同样的学业成就,而是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合适的教育。相对的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的平等,使每 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取得应有的学业成就,并获得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服务将来;从学科特点上来讲,现今物理学倡导“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思想,要学好它,必须采用多种模式,多种学法。复式教学的分与合则为新课程倡导的三种新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平台:分有新型的自主学习、传统的接受学习,合则为合作学习下的探究学习。同时它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教师要面对和应对的学科问题将趋向多样化、复杂化,教师须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身。加上物理教与学一到九年级,差距会日趋显著,已是不能回避、非解决不可了;另外从教学对象上来看,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对于新鲜事物总会抱有较高的热情。
因此物理课采用班中班复式教学完全有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复式教学是经得起检验的。
三、复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⒈复式教学的准备期
准备期有两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骤:敲定硬件(五定)。
一定班中班的数量。一般为两个小班,这是受45分钟节课时所限。
二定班中班的名称。自定。以平等(指心理上)为前提,名称上不能突显差别。比如甲班、乙班;1班、2班。
三定班中班的学生。以自由(指去向上)为前提,先分后“合”(“合”指分后重组为班中班,又指班中班间的交流合作):先按惯例将学生分为A类、B类、C类,A类为中上水平;B类为中等水平;C类为中下水平,合时A类、C类各自成一班,B类自由流动到两班。
四定班中班的目标。两班目标分别定为A B级、A C级和B C级。(A、B、C代表“三”个中水平级别),一般采用A B级。
五定班中班的座次。以减轻干扰为前提,以人数较少的班中班为重心(离教师近一些,用右手写字的教师应把人数少的班中班列在教师的右手边),两班左右排列。
第二步骤:编制软件(教案)。
每节课都要编制两套教案。第一套是教学程序教案,每节课开始时教师必须宣讲清楚。因为它是一节课总的教学活动纲领与线索,它包括每个班中班的教学顺序、教学任务、教学步骤及教学时间等。第二套为教学内容教案,它与单式教学中的教案一样,但容量、教法和学法上要有差异。
⒉复式教学的操作期
进入到正式操作期,每上复式教学课,学生需在铃响前迅速带好课堂所需学习用品按编制就坐(每班可仿效常规班级设立班委会,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下课则立即还原,做到不影响上、下两节课。复式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可允许班中班有剩余能力的学生相互听课、相互指导、相互合作,学会交流,寻求共同进步。操作期初始阶段班中班肯定会相互干扰,因为师生之间、班中班间的默契是需要时间磨合的。师生们组织上课时教师要有耐心,学生要有恒心,应相互勉励。复式教学的整个操作期师生都应该理智地把握“不抛弃”“不放弃”这两层复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师生共同合理应对突发问题,坚持开发自身潜能,努力拓展教学资源,积极追求这种平等的教育机会,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教育结果的平等这一最高的平等追求,并获得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同时发展个性和创造力。
复式教学的操作期还要及时进行评估与评价,及时合理地处理跳班的情况。
最后要说明的是复式教学在其他学科也可尝试。当然,复式教学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可以盲目实施。
(责任编辑:胡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