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析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指导。方法: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ADR判断标准对本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5例秋水仙碱不良反应患者及95例别嘌呤醇不良反应患者。结果:其中秋水仙碱有1例严重不良反应,占20%(1/5),别嘌呤醇有20例严重不良反应,占21.05%(20/95);不良反应类型以皮肤黏膜损害最常见,随之是消化系统症状;再者是神经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肌肉骨骼损害。结论:科学合理使用嘌呤醇/秋水仙碱,严格掌握药物浓度,是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别嘌呤醇 秋水仙碱 不良反应 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97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400-02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通风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1]。别嘌呤醇和秋水仙碱是临床上广泛运用的治疗痛风的药物,对患者临床症状有理想的改善作用,但使用别嘌呤醇和秋水仙碱仍可见一些不良反应,笔者为了探析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指导,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ADR判断标准对本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5例秋水仙碱不良反应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8-77岁,平均年龄(46±11)岁,不良反应的时间1天-22天,平均(9±1.4)天;95例别嘌呤醇不良反应患者,其中男55例,女性40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43±10)岁,不良反应的时间1天-6年,平均(3±1.1)年。所有患者使用别嘌呤醇活秋水仙碱前均进行相关指标检查并确诊符合使用别嘌呤醇或秋水仙碱用药指征后进行用药。
1.2 调查方法。本研究对10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别嘌呤醇或秋水仙碱的厂家、批号、原病灶、临床表现等进行总结,根据[2]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判断标准对患者使用别嘌呤醇或秋水仙碱的原因、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转归、临床表现类型、用药是否合理等情况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进行描述,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设为0.05。
2 结果
其中秋水仙碱有1例严重不良反应,占20%(1/5),别嘌呤醇有20例严重不良反应,占21.05%(20/95);不良反应类型以皮肤黏膜损害最常见,随之是消化系统症状;再者是神经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肌肉骨骼损害。具体见下表1。
表1 ADR的类型及临床表现分布[n(%)]
3 讨论
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的不良反应有多种形式[3],本研究发现:皮肤黏膜损害是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共67例,占67%,主要表现为皮疹、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斑丘疹、红斑疹、面部水肿、荨麻疹、大庖性表皮松解、莱尔氏综合征、药物超敏综合征、潮红、皮炎、瘙痒,其中9例患者用药当天不良反应明显,中止使用药物后症状消失,余下58例予抗過敏治疗后症状消失或缓解。20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11例予中止使用药物后症状消失,余下的9例患者予减少用量后症状缓解。6例患者服用后出现大汗淋漓、口干、烦躁等症状,停药后症状逐渐缓解。余下7例不良反应患者未予特殊处理,症状自行消失。
不良反应直接影响药物疗效甚至造成患者生命危险。秋水仙碱不良反应出现时间(9±1.4)天,明显短于别嘌呤醇(3±1.1)年,为了保证用药安全性和疗效性,使用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之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用药之前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家族史。如果患者之前有别嘌呤醇/秋水仙碱过敏史或者家族中有人对该药过敏应该停止使用;②注意用药安全、用药浓度,剂量不宜过大,秋水仙碱不宜超过1.0mg/日,别嘌呤醇不宜超过0.6g/日,为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还可遵医嘱给予维生素配合服用。因为生素参与氨基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氨基酸是分布广泛的中枢抑制性递质,可抑制呕吐和惊厥。剧烈呕吐者在上述措施基础上可以肌肉注射胃复安对症治疗。③一旦发现患者皮肤瘙痒,立刻停药,予氯雷他定抗过敏,同时予尤卓尔外涂,并做好抢救工作,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笔者从性别、不良反应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分析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和原因,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工作人员要加强药物的学习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同时加强用药时的观察,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杨媛,李静,甄健存,赵业婷,付娜.抗痛风药别嘌呤醇、苯溴马隆及秋水仙碱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15):1296-1297
[2] 杨凌,王晋豫,等.2005年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7,16(2):83-84
[3] 邓日远.秋水仙碱联合消炎痛栓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4(17):30-31
关键词:别嘌呤醇 秋水仙碱 不良反应 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97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400-02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通风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1]。别嘌呤醇和秋水仙碱是临床上广泛运用的治疗痛风的药物,对患者临床症状有理想的改善作用,但使用别嘌呤醇和秋水仙碱仍可见一些不良反应,笔者为了探析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指导,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ADR判断标准对本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5例秋水仙碱不良反应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8-77岁,平均年龄(46±11)岁,不良反应的时间1天-22天,平均(9±1.4)天;95例别嘌呤醇不良反应患者,其中男55例,女性40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43±10)岁,不良反应的时间1天-6年,平均(3±1.1)年。所有患者使用别嘌呤醇活秋水仙碱前均进行相关指标检查并确诊符合使用别嘌呤醇或秋水仙碱用药指征后进行用药。
1.2 调查方法。本研究对10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别嘌呤醇或秋水仙碱的厂家、批号、原病灶、临床表现等进行总结,根据[2]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判断标准对患者使用别嘌呤醇或秋水仙碱的原因、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转归、临床表现类型、用药是否合理等情况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进行描述,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设为0.05。
2 结果
其中秋水仙碱有1例严重不良反应,占20%(1/5),别嘌呤醇有20例严重不良反应,占21.05%(20/95);不良反应类型以皮肤黏膜损害最常见,随之是消化系统症状;再者是神经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肌肉骨骼损害。具体见下表1。
表1 ADR的类型及临床表现分布[n(%)]
3 讨论
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的不良反应有多种形式[3],本研究发现:皮肤黏膜损害是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共67例,占67%,主要表现为皮疹、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斑丘疹、红斑疹、面部水肿、荨麻疹、大庖性表皮松解、莱尔氏综合征、药物超敏综合征、潮红、皮炎、瘙痒,其中9例患者用药当天不良反应明显,中止使用药物后症状消失,余下58例予抗過敏治疗后症状消失或缓解。20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11例予中止使用药物后症状消失,余下的9例患者予减少用量后症状缓解。6例患者服用后出现大汗淋漓、口干、烦躁等症状,停药后症状逐渐缓解。余下7例不良反应患者未予特殊处理,症状自行消失。
不良反应直接影响药物疗效甚至造成患者生命危险。秋水仙碱不良反应出现时间(9±1.4)天,明显短于别嘌呤醇(3±1.1)年,为了保证用药安全性和疗效性,使用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之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用药之前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家族史。如果患者之前有别嘌呤醇/秋水仙碱过敏史或者家族中有人对该药过敏应该停止使用;②注意用药安全、用药浓度,剂量不宜过大,秋水仙碱不宜超过1.0mg/日,别嘌呤醇不宜超过0.6g/日,为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还可遵医嘱给予维生素配合服用。因为生素参与氨基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氨基酸是分布广泛的中枢抑制性递质,可抑制呕吐和惊厥。剧烈呕吐者在上述措施基础上可以肌肉注射胃复安对症治疗。③一旦发现患者皮肤瘙痒,立刻停药,予氯雷他定抗过敏,同时予尤卓尔外涂,并做好抢救工作,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笔者从性别、不良反应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分析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和原因,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工作人员要加强药物的学习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同时加强用药时的观察,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杨媛,李静,甄健存,赵业婷,付娜.抗痛风药别嘌呤醇、苯溴马隆及秋水仙碱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15):1296-1297
[2] 杨凌,王晋豫,等.2005年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7,16(2):83-84
[3] 邓日远.秋水仙碱联合消炎痛栓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4(1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