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活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h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我第一次目睹死亡,站在殡仪馆的门前,夏风热闹地吹着,但是我整个人都是冰冷的。我来这里送送我的爷爷——在医院里忍受了将近一年病痛的折磨的爷爷。
  其实他走的时候也还算安详,给人一种下一秒就要打起舒适的呼噜的错觉,就像往常入睡前一样,可最后响起的,只是机器一声孤独的长鸣。爷爷这算是解脱了吧,我茫然地想。瞒着奶奶在医院里住了这么一段时间,大家都很辛苦了,最后到来的离去,让我们心上的重担落地,却也越发空荡令人无所适从。
  我沉浸在最近发生的事里,思绪将光阴剪成了烟花,一瞬间绽放又散尽。从去年夏初到现在,爷爷健健康康站起来的日子不超过一个星期,輾转了三四家医院,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武义,度过最后的时间。把爷爷从金华接回来的时候,说的是回到老家,在熟悉的环境里情况可能会变好一点,但实际上我知道,这只是放弃治疗的委婉说法。
  我对姑姑们随意编造的理由感到不满,武义这个对他来说只是相对熟悉的地方,能给他带来什么安全感。从医院的车上下来时,爷爷难得清醒了一次,睁开眼仿佛什么也没看见,看见了也不在意,伸手就要拔掉自己的氧气管。后来爸爸说,他当时犹豫极了,他明白,对于爷爷这种性格的人来说,行将就木地躺在床上被动地等待死亡降临,比死亡这件事本身还要难受。我也理解,所以我才会说,这里不是他的归宿。
  爷爷的一生有一半多的时间是在新疆度过的,平日里,他最爱回忆的就是那段支边的艰苦时光。在那里,他真正向我诠释了什么是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在那里,他猎过鹰,斗过狼,其中一只锋利的鹰爪,我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人最常回忆的,不外乎是他最美好的,最向往的日子。
  但是少年一腔热血的付出,换来的不过是苍老的身体。走两步歇两步,上两层楼就要停顿好久。回到武义之后,他这个没有鞭子加持的老陀螺,自己还在连轴转个不停,今天跑社区明天又开会,你说这样一个人,他会容许自己躺在病床上给别人添麻烦吗?
  所以在那一瞬间,他是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的,活着的时候,就要热热烈烈,恣意潇洒地去活,即使是到达了死亡的边境,也要干脆利落地选择自己的去路。我曾听过一个关于俄罗斯老太太的故事,老太太患了病,有时清醒有时疯癫,给家里人带来了不少烦恼,虽然那家人也很富裕,完全可以让她这样度过晚年。可是老太太没有这么决定,她也是在自己清醒的时候,左手一瓶伏特加,右手一把左轮手枪,干干净净地了解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我有的时候会怀疑,爷爷到底是不是江南水乡养出来的孩子,全然没有江南春水的温润柔和,反倒像是有战斗民族的血统似的,坚强刚毅。
  可惜,爸爸在最后还是拦下了他,任谁眼看着自己的亲人在自己的面前死去而不加阻拦是不可能的。即使我们看见了生命的悲剧性,实实在在地明白所有的东西到最后都是要走向灭亡的,出于不舍的情感和人类的良知,我们都会加以阻止。从某一方面来看,人生的悲剧反而形成了种族延续的基石,如果并不明白生命是造物主赠与众生的一个可以自由开花结果的机会,没有一个族群可以长久地存在。
  “每个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带给亲人的是无限的喜悦,而每个笑着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带给亲人的则是无限的痛苦。”从前我对此深信不疑,但是现在我想起爷爷那最后的,严肃的面孔,我却没有感到太大的痛苦。第一是为了他最终的超脱感到欣慰,其次,就是再一次为人类的坚韧所叹服。
其他文献
《菩提锦》《金兰谱》《冬青》的叙述虽各有侧重,但它们均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回顾八十年前的一段“故事”,以及注定将被历史铭记的人物。他们是杨靖宇、魏拯民、吕英俊、王树义、李永云、陈德寿、思聪老师、洪勋老师、李松柏、高思孝、薛永林……他们一度活跃在辉发河、松花江、长白山……他们或在强敌面前,自然显露“灵魂的光芒”,或在“漫长的黑暗与无望中”,为民族“照亮前方的路”,并最终让一座山峰有了新的名字——英雄
期刊
天热,就是天在发高烧。以此类推,天下雨,就是天在悲泣;天电闪雷鸣,就是天在发脾气;天阴,就是天心情郁闷。  天热,人就热。但人的热,和天的热,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天热,是天真的燥热,并把自己的热,释放出来,从而让大地滚烫,让草木发蔫;但人热,并不是人体真的很热,只是人的一种感觉而已。  天热好不好?从人的感受上,肯定是不好的。在酷热里,白天无精打采,夜晚难以安眠,那些令人生厌的蚊子,更是像喝了兴奋剂
期刊
至此,协和大院的故事基本讲完了。但还有点让我意犹未尽,因此,再补充一些颇有意味的“碎片”吧,以形形色色的“花絮”,作为对“正史”的注脚。  信马由缰,想起一段便记录一段,以数字连缀之:大院里的夫妻教授  大家都知道协和大院里的“大神”和  “大医”多,然而我最羡慕的,还是一对对夫妻教授。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多对呢,  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30号楼,药理专家金荫昌——夫人药理专家唐冀雪  (详见
期刊
四十年前,我认为大周村是世界的中心,周边所有村庄,都是以这个中心扩散的。   我还认为,天下人,都该姓周的,怎么又冒出一些安、张、尹、徐、贾、吴、孙、梁、师……这些都是大周大队的姓氏。大队,是这个国家最小的一个行政单位吧。大周大队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共十三个生产队。最东边是安庄,住着姓安的姓崔的姓徐的;隔一条南北路的西边叫张尹,是姓张和姓尹的地盘;东南是贾井,姓吴和姓贾,两姓人共饮一井水的意思吧;较
期刊
湖山春晓图 南唐 巨然  巨然,又称僧巨然。俗名不详,生卒不详,生平也不详实。可以确定的他是江宁(南京)人,生活在五代南唐和北宋初期。应当在南唐做过官,“受业于本郡(南京)开元寺”,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巨然成为了南方山水画大家董源的弟子。北宋开宝八年,南唐降亡,不少南唐翰林图画院的画家随李后主迁移至京城汴梁。巨然也是在这种亡国的状况下来到北方,居于开封开宝寺为僧,自此潜心作画。巨然才情过人,不几时便
期刊
破阵子·春景  [北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近来住在乡下老家。老屋的檐下,一双燕子如约归来,还住在去年的旧巢里,和我一起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一墙之隔。每晚睡前去探望,怕亮光吵醒它们,不敢开灯,借一点点微光,见两个豆沙红的小脑袋已缩在翅膀下,露出一点点雪
期刊
一  在色彩学上有个通俗的说法,叫做“红配紫,赛狗屎;黄配紫,不如死”。如果说青出于蓝的话,而紫则生于红。红色与紫色相配会靠得太近,不但无法展示两个颜色各自的特点,反而还有点相冲。所以西门大官人第一次看见宋惠莲,就问丫环玉箫道:“那个是新娶的来旺儿的媳妇子惠莲?怎的红袄配着紫裙子,怪模怪样?到明日对你娘说,另与他一条别的颜色裙子配着穿。”  对于日理万机的西门庆来说,他能关注到最底层一个员工的穿着
期刊
原本以为,出现在大地之上的每一条河流,都是一个流动的伤口。但当我立于运河之畔,重新审视这一切时,才始悟大化所在。若干年前,这河迹上下,或许是一马平川,怪石叠叠,人不齐至之地,或许是屋舍俨然,茂林修竹,繁衍生息之所。诸因一缘,连成这绵亘千里的玉带长河。  我站在河堤上,不由地思索起来。眼前,河面宏阔地铺展着,直接天的尽头。微风裹挟着潮润的气息,阵阵袭来。来往的船只载满货物,笛声闷号,不知疲累地拨浪前
期刊
初中一年级  似乎没有做一点准备,就稀里糊涂上了中学。  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好像马放南山,从此不再学习了,就是玩。每天带着弟弟,还有与他同龄的孩子,从黎明即起一直玩到昏天黑地:学电视里八路军打仗,把皮球踢到了庄稼地里,在崖下挖土准备“构筑工事”,被大人轰走,怕土塌下来压倒我们……好像也从亲戚那里借来了初一的语文课本,翻了翻,就扔一边去了。  那时根本就没有提前补课一说,也不知道预习的好处。家长也
期刊
当我看到它迸发出新绿时,我的内心充满欣喜。这株豆苗是那么充满生机,多么坚韧!它克服了种种困难,才终于生存了下来。欣喜之余,我不由得陷入沉思: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如何体现?  这使我回忆起这株豆苗经历了多少大大小小的磨难,也让我想起了事情的经过。那天劳技课老师布置了劳技作业:种一株植物并上交。不就是种一点東西吗?我心想:在泥土里埋下种子,让它自力更生不就好了吗?  事实上,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