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凉如水,一群孩子和老师一起散坐于草地上。大家共同抬头望天,守着微云尽散,望着满天繁星,聊着心中畅想。星空展示了它的浩渺深邃,孩子们则分享着自己的言语智慧:有的说仿佛看见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有的说星星仿佛是妈妈那牵挂的眼睛,还有的说星星一闪一闪像是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的孩子边说还边帮着旁边的孩子指认着某颗星……夜色融融,大家一起浸润在祥和的氛围中。这是老师和学生一起上的一节特别的语文课——《望星空》。
这就是拉小“大家一起学”的语文课堂。我们不妨用这样的场景来隐喻拉小的语文课堂:星空是课堂追寻的目标,平等交流是达成目标的方式,言语智慧的表现是学习结果,散坐仰望的姿态隐喻着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这样的课堂,改变了以往的师生关系,把学生放在最中心的位置,让他们以仰望的姿态去主动地探寻、发现星空的秘密,在分享中体验快乐。这样的课堂更加关注人的全面成长,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
任何一种课堂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大家一起学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多种姿态:
一、多文本对比阅读
你会上一节完全没有预习,直到上课前学生都不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内容的公开课吗?
上《大自然的文字》一课二十分钟内,老师安排学生通过两次批注活动完成文本的教学。第一次批注是实现对文本的理解,随后的交流汇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是具备捕获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的。如果说这是学生的基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将学生引向更高更远,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学习期待。于是老师引入了一组说明文让学生阅读,比较之后,学生发现课文给读者带来通俗易懂的感受。此时再进行第二次批注,让学生去破译文章的写作密码。学生不仅仅是去完成任务,而是经历一次发现、探索之旅。如此一来,学生从言、意两个角度,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但课堂的脚步并未停滞于此,在接下来补充的诗歌、绘本阅读中,学生又发现同样是科学知识,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每一种形式又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及作用。
面对一个文本,学生受解读技法不丰富等多种因素的局限,解读往往不够深入。“多文本对比阅读”要求教师在选文时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并充分考虑学生学情,选择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多种文本作为对比材料。课堂上利用文本间的差异,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自己经历阅读体验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发现其中语言方面的奥秘。
二、大家一起读
发现班上最近读莫言的同学多了起来,既然如此,何不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莫言呢?于是老师设计了这样一张读书卡片:
课堂上,在这张阅读卡的指引下,老师和学生交流了对莫言的初步印象;通过阅读《草木虫鱼》这篇文章,孩子们互相讨论了对莫言进一步的印象;再通过阅读他人对莫言的评价、莫言对自己的认识,渐渐走近一位作家,发现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从作者生活的故事中去寻找创作的状态,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很有意思:“如果你的同桌对这个问题很有想法,请你把他的想法告诉我们。”听听同伴的声音,这点多重要啊。尤其是在小组合作中,静下心来听听别人怎么说。老师的一句话,看似只换了个问法,对学生却有不一样的引导意义。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我们提出要“大家一起读”。“大家一起读”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读书,更重视读后的交流。在课堂上,将彼此的阅读心得予以分享。这样的语文课,是学生言语智慧的碰撞,言语生命的成长。我们认为这些才是语文课应有的价值取向。
三、活动体验式学习
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活动体验式学习追求的正是教师为学生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多感官参与,让思维动起来,让语言活起来,让体验独特而鲜明。同时,体验的存在和发生,使学习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学习的途径,形成学习的能力。
在对学生的课前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望月》一课中舅舅和外甥对诗的场面非常感兴趣。问其原因,学生的回答简单而真实:月亮下对诗很美很好玩。很美很好玩?那我们就上一堂这样的语文课吧。于是我们看到了小外甥仰头凝望明月想到了写月的诗,激动地想对诗;看到了在溶溶的月色中,生生对诗,师生对诗,只对了两三句教师便“求助”,于是学生越发地踊跃,因为是在帮助老师;看到了“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他们,让他们,也让我们一起沉浸在了清幽旷远的气氛中。随后读写结合活动的开展更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去经历了、体验了:月是一双明亮的眼睛,她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孩子们,她看到过你吗?她看你时你抬头看她了吗?当时的你会想些什么?当时的你在做什么呢?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由自主地去回忆,去追寻记忆中的往事。
课堂中这样的活动设计,强调的是学生的经历与参与。教师时时在退让、在隐身。这样的活动设计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倾听,开口、动手。让学生身体去经历,心灵去感悟,让学生浸没在自己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体验,把学生的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样的活动,注重的不仅仅是活动本身,更重要的是活动中学生的体验。用这样的体验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言语世界。
清晨的阳光洒向拉小,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正兴趣盎然地分享着昨晚从妈妈那里学到的有趣的童谣。三年级的小小创作家们在大声朗读着自己的日记片段。四年级童心诗社的小诗人吟诵着彼此的诗作,不时为精彩的诗句击掌叫好。五年级的老师则带着孩子们读着泰戈尔,吟诵纪伯伦。有阵歌声从六年级的教室传出,仔细一听,原来是同学们用《阳关三叠》的曲子,唱着《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在校园中流淌,孩子们在言语的星空下栖居。
这就是拉小“大家一起学”的语文课堂。我们不妨用这样的场景来隐喻拉小的语文课堂:星空是课堂追寻的目标,平等交流是达成目标的方式,言语智慧的表现是学习结果,散坐仰望的姿态隐喻着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这样的课堂,改变了以往的师生关系,把学生放在最中心的位置,让他们以仰望的姿态去主动地探寻、发现星空的秘密,在分享中体验快乐。这样的课堂更加关注人的全面成长,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
任何一种课堂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大家一起学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多种姿态:
一、多文本对比阅读
你会上一节完全没有预习,直到上课前学生都不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内容的公开课吗?
上《大自然的文字》一课二十分钟内,老师安排学生通过两次批注活动完成文本的教学。第一次批注是实现对文本的理解,随后的交流汇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是具备捕获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的。如果说这是学生的基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将学生引向更高更远,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学习期待。于是老师引入了一组说明文让学生阅读,比较之后,学生发现课文给读者带来通俗易懂的感受。此时再进行第二次批注,让学生去破译文章的写作密码。学生不仅仅是去完成任务,而是经历一次发现、探索之旅。如此一来,学生从言、意两个角度,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但课堂的脚步并未停滞于此,在接下来补充的诗歌、绘本阅读中,学生又发现同样是科学知识,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每一种形式又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及作用。
面对一个文本,学生受解读技法不丰富等多种因素的局限,解读往往不够深入。“多文本对比阅读”要求教师在选文时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并充分考虑学生学情,选择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多种文本作为对比材料。课堂上利用文本间的差异,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自己经历阅读体验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发现其中语言方面的奥秘。
二、大家一起读
发现班上最近读莫言的同学多了起来,既然如此,何不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莫言呢?于是老师设计了这样一张读书卡片:
课堂上,在这张阅读卡的指引下,老师和学生交流了对莫言的初步印象;通过阅读《草木虫鱼》这篇文章,孩子们互相讨论了对莫言进一步的印象;再通过阅读他人对莫言的评价、莫言对自己的认识,渐渐走近一位作家,发现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从作者生活的故事中去寻找创作的状态,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很有意思:“如果你的同桌对这个问题很有想法,请你把他的想法告诉我们。”听听同伴的声音,这点多重要啊。尤其是在小组合作中,静下心来听听别人怎么说。老师的一句话,看似只换了个问法,对学生却有不一样的引导意义。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我们提出要“大家一起读”。“大家一起读”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读书,更重视读后的交流。在课堂上,将彼此的阅读心得予以分享。这样的语文课,是学生言语智慧的碰撞,言语生命的成长。我们认为这些才是语文课应有的价值取向。
三、活动体验式学习
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活动体验式学习追求的正是教师为学生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多感官参与,让思维动起来,让语言活起来,让体验独特而鲜明。同时,体验的存在和发生,使学习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学习的途径,形成学习的能力。
在对学生的课前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望月》一课中舅舅和外甥对诗的场面非常感兴趣。问其原因,学生的回答简单而真实:月亮下对诗很美很好玩。很美很好玩?那我们就上一堂这样的语文课吧。于是我们看到了小外甥仰头凝望明月想到了写月的诗,激动地想对诗;看到了在溶溶的月色中,生生对诗,师生对诗,只对了两三句教师便“求助”,于是学生越发地踊跃,因为是在帮助老师;看到了“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他们,让他们,也让我们一起沉浸在了清幽旷远的气氛中。随后读写结合活动的开展更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去经历了、体验了:月是一双明亮的眼睛,她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孩子们,她看到过你吗?她看你时你抬头看她了吗?当时的你会想些什么?当时的你在做什么呢?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由自主地去回忆,去追寻记忆中的往事。
课堂中这样的活动设计,强调的是学生的经历与参与。教师时时在退让、在隐身。这样的活动设计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倾听,开口、动手。让学生身体去经历,心灵去感悟,让学生浸没在自己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体验,把学生的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样的活动,注重的不仅仅是活动本身,更重要的是活动中学生的体验。用这样的体验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言语世界。
清晨的阳光洒向拉小,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正兴趣盎然地分享着昨晚从妈妈那里学到的有趣的童谣。三年级的小小创作家们在大声朗读着自己的日记片段。四年级童心诗社的小诗人吟诵着彼此的诗作,不时为精彩的诗句击掌叫好。五年级的老师则带着孩子们读着泰戈尔,吟诵纪伯伦。有阵歌声从六年级的教室传出,仔细一听,原来是同学们用《阳关三叠》的曲子,唱着《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在校园中流淌,孩子们在言语的星空下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