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楹联知识的内容,但是很多教师在相关知识内容上的储备都相对较少,更缺少教学经验,可供借鉴的研究也少之又少。本文将围绕声律知识在中学格律诗和楹联教学中的应用分享一些经验和方法,供语文教师们参考。
关键词:声律知识;中学;格律诗;楹联;教学
引言:
格律诗和楹联充分体现出了我国的语言文化和艺术,与现代诗和传统的对偶句有很大区别,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串讲格律诗和楹联的内容,更应该从声律的角度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艺术,将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1.补充声律知识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创意性阅读,对于格律诗和楹联的鉴赏也不例外,师生要从打基础开始,先补充最基本的声律知识,再去对内容进行揣摩和评价。比如,透过“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楹联,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规律,从中发现对联的上下联不仅要在词性和结构上紧密对应,在结尾的最后一字还要体现出“仄平脚”,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轻松根据对联最后一字的发音分清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了。
此外,七言句的对联与格律诗同样也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中第二、四、六字位的平仄就是相对 (相反) 的。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打底,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课文中的第五副对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是有问题的。乍一看,词性和结构都相对,句末也是“仄平脚”,但是学生很快就发现上联起句“山山水水”是“平平仄仄”,而下联“晴晴雨雨”也是“平平仄仄”,一联之中上下平仄不相对而是相粘,这正是对联的大忌。而后经过网上查阅,得知本联出自杭州西湖孤山的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亭,原作是“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先“水”后“山”,凸显了杭州西湖水更胜山的特点,由“仄仄平平”的
“水水山山”起始,下联当然就应该是“平平仄仄”的“晴晴雨雨”了,只有这样声律上才相对,原来是课文有误,学生对自己的发现也倍感高兴[1]。
2.运用声律知识判断诗句的词序
在格律诗中,七言诗句中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以不论平仄,但是第二、第四和第六字必须讲究平仄,这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联的最后一字压平声韵,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后,学生才可以去判断诗句内容的意思。
用我们现代的表达方式,常常会说到“粉身碎骨”这个词,但是在《石灰吟》中,作者却这样表达:“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很多学生对这种表达方式很是不解,以至于常常背错和写错,但是在学习了声律知识后,就可以从这一角度对诗句进行分析。这首诗为七言绝句,第四句中的二、四、六字“留”“白” (古入声字为仄) “人”为“平—仄—平”,那么,与它相对应的第三句中的二、四、六字的声调必须相反,因此第三句的正确词序只能是“粉骨 (仄) 碎身 (平) 全不 (仄) 怕”,作者就是为了协调平仄而把“粉身碎骨”调换词序为“粉骨碎身”的。
再如一些学生在背诵叶绍翁的七绝 《游园不值》时,常将“春色满园关不住”错记成“满园春色关不住”,通过引导学生从“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要求判断
便可推知,“春色满园关不住”其“二四六”的平仄是“仄—平—仄”,若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其“二四六”的平仄是“平—仄—仄”,这样出句和对句的平
仄就不相对了[2]。由此可见,学习声律知识对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提高背诵诗句的效率都是很有帮助的。
3.运用声律知识判断字词读音
一些多音字在格律诗中常常会根据所在字位的平仄要求而变读,因此,掌握格律诗的声律知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判断有关字词的正确读音。例如王安石
的七绝 《泊船瓜洲》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是读一声还是四声呢?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格律诗必须要押平声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但是如果押韵就必须押平声韵,如此就能自觉地把“间”读成平声的了。如果把“间”读成仄声,这样“一水间”三个字都是仄声,还犯了格律诗“三仄脚”的毛病,诗人王安石当然是不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的。
再如韩愈写的七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看”该如何读呢?因其上句第四字的“雨”是仄声,因此在这
里“看”要读平声才能和“雨”的仄声相对,也才能与下联出句第四字的“年”相粘。
4.依据声律知识感受古诗韵味
诗歌押韵,便于吟诵,这是人人都知晓的。诗歌所押的韵辙与诗歌情感表达是内外和谐统一的,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略这一点。古代的“平水韵”分的韵部比较细,到了现代不少字的读音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于是近代人把韵部归纳为十三个韵辙,简称“十三辙”。在“十三辙”中,又根据其韵辙发音响亮程度的不同分为三个大的级别,即是:洪亮级——江阳辙(响亮)、中东辙(高昂)、发花辙(宽广)、人辰辙(清扬)、言前辙(欢悦);细微级——乜斜辙(微弱)、灰堆辙(窄细)、姑苏辙(低柔)、一七辙(细腻);柔和级——由求辙(悠扬)、怀来辙(輕缓)、遥条辙(豪放)、梭波辙(畅快)。
理解诗歌韵辙响亮级别与诗歌所要表达情感之间的关系后,便可以在诗歌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韵味,读出应有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七律韵脚字是“星”“萍”“丁”“青”,属于“十三辙”中的“中东辙”,声音高昂响亮,特别是读到合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便会自觉地提高音量,铿锵有力地读出诗人视死如归的情怀[3]。
5.结语
利用声律知识来教学格律诗和楹联,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战。语文教材中增加了这类内容必定是为了加大传统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力度,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带头学习相关知识,再传授给学生们,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意识,同时侧面提高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婧筠.声律知识在中学格律诗和楹联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9,000(012):72-73.
[2]管炼.平仄、押韵在中学近体诗教学中的运用[J].好家长,2017,000(064):76-77.
[3]朱英贵."斜粘"与"斜对":格律诗平仄规律的奥妙[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22.
关键词:声律知识;中学;格律诗;楹联;教学
引言:
格律诗和楹联充分体现出了我国的语言文化和艺术,与现代诗和传统的对偶句有很大区别,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串讲格律诗和楹联的内容,更应该从声律的角度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艺术,将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1.补充声律知识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创意性阅读,对于格律诗和楹联的鉴赏也不例外,师生要从打基础开始,先补充最基本的声律知识,再去对内容进行揣摩和评价。比如,透过“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楹联,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规律,从中发现对联的上下联不仅要在词性和结构上紧密对应,在结尾的最后一字还要体现出“仄平脚”,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轻松根据对联最后一字的发音分清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了。
此外,七言句的对联与格律诗同样也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中第二、四、六字位的平仄就是相对 (相反) 的。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打底,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课文中的第五副对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是有问题的。乍一看,词性和结构都相对,句末也是“仄平脚”,但是学生很快就发现上联起句“山山水水”是“平平仄仄”,而下联“晴晴雨雨”也是“平平仄仄”,一联之中上下平仄不相对而是相粘,这正是对联的大忌。而后经过网上查阅,得知本联出自杭州西湖孤山的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亭,原作是“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先“水”后“山”,凸显了杭州西湖水更胜山的特点,由“仄仄平平”的
“水水山山”起始,下联当然就应该是“平平仄仄”的“晴晴雨雨”了,只有这样声律上才相对,原来是课文有误,学生对自己的发现也倍感高兴[1]。
2.运用声律知识判断诗句的词序
在格律诗中,七言诗句中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以不论平仄,但是第二、第四和第六字必须讲究平仄,这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联的最后一字压平声韵,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后,学生才可以去判断诗句内容的意思。
用我们现代的表达方式,常常会说到“粉身碎骨”这个词,但是在《石灰吟》中,作者却这样表达:“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很多学生对这种表达方式很是不解,以至于常常背错和写错,但是在学习了声律知识后,就可以从这一角度对诗句进行分析。这首诗为七言绝句,第四句中的二、四、六字“留”“白” (古入声字为仄) “人”为“平—仄—平”,那么,与它相对应的第三句中的二、四、六字的声调必须相反,因此第三句的正确词序只能是“粉骨 (仄) 碎身 (平) 全不 (仄) 怕”,作者就是为了协调平仄而把“粉身碎骨”调换词序为“粉骨碎身”的。
再如一些学生在背诵叶绍翁的七绝 《游园不值》时,常将“春色满园关不住”错记成“满园春色关不住”,通过引导学生从“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要求判断
便可推知,“春色满园关不住”其“二四六”的平仄是“仄—平—仄”,若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其“二四六”的平仄是“平—仄—仄”,这样出句和对句的平
仄就不相对了[2]。由此可见,学习声律知识对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提高背诵诗句的效率都是很有帮助的。
3.运用声律知识判断字词读音
一些多音字在格律诗中常常会根据所在字位的平仄要求而变读,因此,掌握格律诗的声律知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判断有关字词的正确读音。例如王安石
的七绝 《泊船瓜洲》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是读一声还是四声呢?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格律诗必须要押平声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但是如果押韵就必须押平声韵,如此就能自觉地把“间”读成平声的了。如果把“间”读成仄声,这样“一水间”三个字都是仄声,还犯了格律诗“三仄脚”的毛病,诗人王安石当然是不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的。
再如韩愈写的七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看”该如何读呢?因其上句第四字的“雨”是仄声,因此在这
里“看”要读平声才能和“雨”的仄声相对,也才能与下联出句第四字的“年”相粘。
4.依据声律知识感受古诗韵味
诗歌押韵,便于吟诵,这是人人都知晓的。诗歌所押的韵辙与诗歌情感表达是内外和谐统一的,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略这一点。古代的“平水韵”分的韵部比较细,到了现代不少字的读音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于是近代人把韵部归纳为十三个韵辙,简称“十三辙”。在“十三辙”中,又根据其韵辙发音响亮程度的不同分为三个大的级别,即是:洪亮级——江阳辙(响亮)、中东辙(高昂)、发花辙(宽广)、人辰辙(清扬)、言前辙(欢悦);细微级——乜斜辙(微弱)、灰堆辙(窄细)、姑苏辙(低柔)、一七辙(细腻);柔和级——由求辙(悠扬)、怀来辙(輕缓)、遥条辙(豪放)、梭波辙(畅快)。
理解诗歌韵辙响亮级别与诗歌所要表达情感之间的关系后,便可以在诗歌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韵味,读出应有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七律韵脚字是“星”“萍”“丁”“青”,属于“十三辙”中的“中东辙”,声音高昂响亮,特别是读到合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便会自觉地提高音量,铿锵有力地读出诗人视死如归的情怀[3]。
5.结语
利用声律知识来教学格律诗和楹联,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战。语文教材中增加了这类内容必定是为了加大传统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力度,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带头学习相关知识,再传授给学生们,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意识,同时侧面提高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婧筠.声律知识在中学格律诗和楹联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9,000(012):72-73.
[2]管炼.平仄、押韵在中学近体诗教学中的运用[J].好家长,2017,000(064):76-77.
[3]朱英贵."斜粘"与"斜对":格律诗平仄规律的奥妙[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