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影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d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智力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二者既存在较大的差异,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教育中应重视学生潜力开发和智力发展,促进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双提升。在实际教学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有机结合,推动两者协调发展。
  关键词:智力;人格;发展;教育
  智力多被定义为个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特性和水平;而人格常被看作是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动机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人格与智力概念的界定都比较模糊,有时它们被认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时又被认为是无法区分的。智力与人格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教育中需要充分把握智力发展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使其协调发展。
  一、 智力和人格的含义不同
  (一) 智力的含义
  一般地,我们常说的智力就是在人脑中形成的解决问题和应对事情的基本能力,智力包括了多个方面的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均在此列。不同的学者对智力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于智力因素中各因素的着重点不一样,有的学者强调观察能力,认为智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观察事物能力的强弱;也有学者认为智力更讲求应变能力,即对事物的基本实行能力。而近年来更是兴起了多元智力之说,Howard Gardner就是代表之一。他认为智力主要包括八种类型:言语——语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种观点比传统的智力观念更加具有全面性,也打破了传统定义的禁锢,人们的智力不再是一个定量,而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的人可以挖掘不同方面的潜质。
  (二) 人格的含义
  人格的英文翻译为personality,这一词最开始来源于拉丁文,其基本的定义是指表演的面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了人类的基本特点之一。我国习惯于称作个性,国外则称之为人格。就什么是“人格”或“个性”而言,可谓众说纷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于1937年做了一个基本统计,当前学术界对人格的定义就有五十多种,现代定义也有15种之多,在心理学界中的界定也是众说不一。本文认为,人格是指个体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二、 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都与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年龄有关
  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先天基因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拥有一个基本模式,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模式,这取决于各人独特的基因。智力和人的先天遗传密切相关,同时一般地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同一年龄段的人,有的人就智力高,有的就低。我们常说的智商,其实就是说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年龄之间形成的比例,智商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一般而言,智力的发展情况如果没有达到实际年龄所应当有的水平,就会产生不少问题,如:适应力较弱、学习能力较低等。
  人格的形成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先天的遗传因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基因问题,它包括了人体的脑部和神经系统的特性,人格是在此基础上而逐渐发展完善的。近年来,有行为遗传学的学者研究表明,行为遗传对人格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人格发展完善的人能够更为有效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一心多用;而人格发展欠缺的人则会难以很好的分配注意力,同时完成几件不同的事情。除此之外,人格问题还会受到人的外表说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人们总是渴望自己的外表、仪态能够优于其他人,这能让他们在心里产生优越感,一旦比他人差就极易引起自卑心理的产生。
  人格问题和人的基本年龄有较为密切地联系,这主要体现在早期发展给后期发展带来的影响。比如说同年发生的一些事情往往不可避免会对一个人成年后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儿童时期的不良生活習惯会对成年后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课件,人格的发展就年龄来看具有一个显著特点:持续性。此外,从横向来看,不同的人所受到的影响又是不一样的。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阶段(如表1),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证实了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三、 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都与人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环境有关
  遗传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智力分别,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分别从出生时就有所体现了,但智力不仅受到了遗传基因的影响,还受到了后天各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且后天的因素占有更大的影响。就如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方仲永”,其先天的智力是超于常人的,但因为后天的教育和外界一些原因的影响,他最终也只能“泯然众人矣。”国外也有学者就这个问题作了统计,比如国外著名的高智能结构家族:音乐家巴赫家族,这个家族中八代共一百三十六个人当中,就有五十人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这又凸显了遗传的重要作用,但因为家庭环境的特殊,他们也得到了比常人更优越的受教育环境。此外,还有著名的莫扎特家族和韦伯家族,我国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苏轼的父亲和弟弟都是伟大的文学家,这些例子都成为了学术界认为遗传决定智力的有利论证。但事实上,家庭只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智力,还要结合其他的因素。而智力的家族聚集性现象,恰恰说明了先天和后天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作用。
  人格的形成和完善,虽然受先天因素影响,但主要也是由个体的生活史决定的,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学家对个体生活史的作用作了相关的论述,埃里克森就曾指出: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会主动迎合外界的需求,并和外界产生一定的关系,个人的人格发展正是在与外界产生联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班都拉指出:一个人的行为最终是对他人进行基本模仿的,就如初生的婴儿,其行为和语言一开始都是对赡养人的模仿。罗杰斯强调自我概念及其与现实的协调,认为:理想的自我概念是个体所希望的自我形象。对于人格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体现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完美融合,总而言之就是人格的行程和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共同作用而成的。   四、 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冲突
  智力和人格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先天遗传、年龄以及社会经历和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但这两者之间的发展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智力发展是人格发展的基础,智力低下,学习能力差,就会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因为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自己智力低下而形成自卑型人格,也可能会因为智残而无法展开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进而影响正常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人格的发展又为智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如果一个人仅靠天生的一点点聪明才智,而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就无法掌握大量的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超常的智力,进而取得事业的成功。更何况,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往往更愿意使用那些有人格魅力而智力平常的人,而不是那些智力超常而毫无职业操守和人格修养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例如,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不够和谐。在应试型教育中,我们会有意或无意地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为代价,以单纯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为发展目标;或片面地把学生学业的成败理解为学生发展的唯一内容和最高标准。以分数至上来评价学生,忽视学生的人格发展,把学生训练成知识容器和考试机器;以学业和升学压力来束缚学生,对学生正当、健康的情趣视而不见,把学生驯成学习活动中唯唯诺诺的乖孩子;以暂时的学业成败论英雄,把学生在人格上分成三六九等,等等。这些现象,从根本上来说,不仅无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更严重的是,扭曲了学生身心,阻碍了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
  五、 教育对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虽然智力和人的先天遗传密切相关,遗传提供了智力的基本素质,但智力的实际表现还要受到主观努力和社会环境的很大影响,学校教育在其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是社会公认的对教师的要求的形象比喻,但教师在给学生“一碗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一条河”。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多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使其产生对探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兴趣和自学能力。而不能一味地推崇升学,不顾一切地加重学业压力,搞“题海战术”延长学习时间,加大学习强度,过分重视分数,死学死记,置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思维于不顾。
  学业是学生发展的基石,它是学生和谐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发展学生的学业,不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它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因为教育活动中,学生学业活动顺利并伴有成功体验时,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学習动机水平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业受阻时,往往心情沮丧、情绪低落、学习动机水平下降、学习兴趣减弱。可见,学业的成败,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成绩问题、分数问题,其中蕴涵着学生的身心问题、人格问题,因此,学业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塑造的主要渠道。注重学生学业发展的同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人格塑造的特殊要求,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人格发育水平。
  六、 结语
  智力与人格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共进和谐的教育价值观要求教师在重视学生潜力开发和智力发展的同时学会纾解学生学业活动中遇到的各种身心障碍和人格障碍;关注学生的学业承受力,教师应具备洞悉学生的学业因素与人格因素内在关系的职业技能:科学指导学生的学业过程,研究学习心理规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培养智力、人格和谐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HOWARD GARDNER. Frames of Mind[M],1983:99.
  [2]冯夏婷.智力与人格发展关系研究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Vol.37 No.6):38-41.
  [3]聂衍刚.智力与人格协调发展的教育[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刘洋,鞠文俊,北京市,北京城市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和扬州大学联合开展基于MATLAB建模的全英文硕士课程,比较美国现有的工程建模课堂模式与国内的工程建模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从而借鉴美国工程建模课程的优势,坚持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研究,借助于MATLAB来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现实案例问题,并且亲自参与进来,从而可以提高自己学习
摘 要:阅读是提高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课外阅读又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怎样让英语课外阅读在农村小学真正发生,在让学引思的背景下,教师的作用就举足轻重。  关键词:阅读;英语课外阅读;兴趣  2014年3月,教育部发表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一文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英语教育主要关注的是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那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呢?我认为是阅读,阅读,再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高中地理老师更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改变自己以前死板的教学方式,改变自己以前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应该由老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以下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新课改;教學对策  一、 引言  在古往今来的教学过程中,
摘 要:传统教学法是指产生于教学实践,并经受了一定历史时期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广为沿袭使用的教学方法。如“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等。但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历史老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许多花哨的教学方法流行在历史课堂上,历史课变成了表演课、班会课、艺术欣赏课……这往往使我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很好地达成。另外,学生进入高一后,在历史学习上有很多不适应之处:考试形式
摘 要:在作文起步阶段,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做好写作指导工作,为他们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勤练笔,使他们善于表达;最后,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仿写。循序渐进,使习作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起步阶段;积累  在小学阶段,作文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必须带领学生由小及大,从细微处开始,扎实走好每一
摘要:情境阅读能通过语言的描绘、图画的再现、角色的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阅读磁场,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欲望。儿童在这样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乐于问答,合理问答,运用问答,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情境;问答;创造力  一、 实践理念  阅读是孩子个性化的行为,孩子拥有阅读的热情,凭自己的能力、经验和阅历与文本面对面对话交流,以自己的感官去体会、品味文本,这时孩子独特的心理情感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生活化的课堂导入”“生活化的知识讲解”“生活化的作业布置”三个方面入手,围绕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发表了个人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课堂导入;知识讲解;作业布置  生活化教学是指立足于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其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因此受到了教育者的广
摘 要:近年来,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现在教育的热点。通用技术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实验课的设计过程,其次教师在课堂中的适度引导,通过教学问题的层层递进,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關键词:核心素养;通用技术;实验教学  一、 引言  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阶段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提升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引领学生努力做到“三结合”,即读思结合、读议结合和读写结合。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显论述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高尔基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读书,即阅读,是人们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以及塑造品性等的一条重要途径。阅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刻不容缓。课前讲题是一种较为符合“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发展学生终身学习力,有机地把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中。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课前讲题;五定法;课堂实践;自主学习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語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