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韵视角下的《水浒传》动词翻译探讨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bol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义韵是语料库语言学的重要发现之一,它能够揭示和挖掘意义的实现。翻译的过程,本质上是意义的再现过程,因而语义韵在源语与译语意义的再现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水浒传》中动词“掿”为例,在自建的《水浒传》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运用语义韵理论考察四个译文中此动词的翻译情况,研究表明,沙译能够从语篇语境意义和功能展开翻译,充分表达潜藏的语义韵,因而准确、得体;赛译、杰译、登译则体现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 《水浒传》 翻译语义韵 “掿”
  一、 前言
  《水浒传》第一次将白话运用到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程度,使其成为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鲁迅先生对《水浒传》的语言艺术评价很高,尤其称道小说中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他评价称:“《水浒》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何士龙,1982)。郑公盾(1983)认为,在《水浒传》里,不论是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还是张顺、时迁等人,都有着他们独特的语言,有自己常用的一些语汇,有自己特有的口吻。在《水浒》中有大量的直接描写打斗、战争的场景,从词汇的使用来分析,就是动词的使用,用动词来显示叙事的动作性,表现人物的性格。其中有些动词,如 “攧”、 “掿”等被张世君(2007)称为“非常强悍的动词”,表现出动作的激烈、粗鲁。在刻画人物性格、促进叙事的发展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以“掿”和“攧”两个动词在《水浒传》四个译本中的翻译为例,基于平行语料库来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其中四个译本分别为:美国学者赛珍珠的七十回译本, 英国学者杰克逊的七十回本,沙博理的一百回译本,英国学者登特-杨翻译的一百二十回本(下文为简化起见,将四种译文分别称为赛译、杰译、沙译和登译)。由于赛译、杰译是七十回译本,基于可比性考虑,沙译和登译分别只取其前七十回译文。由于《水浒传》的版本十分繁杂,各译本的底本不尽相同,其中赛译和杰译依据的是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七十回本;沙译的前七十回是依据金圣叹的评定本;而登译的汉语底本比较复杂,参照较多。即使是七十回金评本,目前也有不少的版本,因校者不同,各版本之间存在一些细节差异,经过比照发现,1975年中华书局出的影印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水浒传》的前七十一回和上述四个译本对应较好,其中前者和赛译对应较好,后者和另外三个译本对应较好,在本研究中,笔者依据自建的句对齐《水浒传》平行语料库,其中赛译对应的是中华书局版,其余三个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其实两底本的相似度较高,仅仅存在细小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中华书局的第七十回和人民文学的第七十一回,但这些对本文的研究基本不造成影响。具体的汉英平行语料库建立程序和细节参见刘克强(2011)。
  二、语义韵理论概述
  “韵”(prosody)一词原是Firth(1957)研究音位学时使用的一个术语,指一种语言特点延及和超越一个语言单位的现象。Sinclair(1991)借用此词并在词语搭配研究基础上创立了“semantic prosody”,即语义韵。卫乃兴认为语义韵的发现是语料库语言学过去20年来最有价值的重要成果之一,并称其提示了词汇极具特征的意义方式和功能指向,在意义层面,语义韵揭示了语境中弥漫的意义氛围以及词语选择的语义趋向;在功能层面,语义韵揭示了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与态度,将处于文本深层的暗藏意义发掘出来。语义韵控制着交际过程中的词语和结构选择,将形式、意义和功能紧密地连为一体(2011)。我们认为语义韵具有意义流动性和辐射性,在认知层次上具有潜意识性,不同的语言都有语义韵现象的存在。在本研究中,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留心注意并挖掘源语语言语汇中的语义韵,在译入语中能够恰如其分地通过词汇等方式表达出来,呈现语篇意义的特质。
  三、 研究工具和步骤
  (一)检索工具使用的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媒体语言分中心程南昌博士开发的平行语料检索软件(CUC_ParaConc),此软件是一款免费共享软件,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支持高达九种文本的平行处理,即1原文对应8译文。
  (二)步骤分二步,一是从平行语料库中提取“掿”所在句对应的四种译文,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分析。
  四、对应译文的提取
  在CUC_ParaConc软件中加载《水浒传》汉英平行语料库后,在检索框中输入“掿”,出现11次,囿于篇幅,本文仅呈现 赛译及登译的“掿”一词的各一例检索结果,如下:
  一声锣响,撞出一伙强人,当先一个,手掿双斧,声喝如雷,正是梁山泊黑旋风李逵。 (第六十七回)
  赛译: Suddenly there was heard the sound of drums and a company of robbers dashed out. The first one held two battle axes and he roared out in a voice like thunder and it was indeed The Black Whirlwind Li K'uei from the robbers' lair.
  登译: gongs rang out and a bunch of robbers appeared. The foremost toted two axes and spoke with a voice like thunder. It was none other than Iron Ox, the Black Whirlwind of Mount Liang.
  五、分析
  上面的四个译文中,赛译对应的是翻译为“held”,杰译为with介词短语;沙译和登译分别为“brandished”和“toted”。据李法白、刘镜芙(1989)“掿”是“握,持”的意思。分析“掿”所在的上下文语境,发现这一动作的施动者多数是李逵(6次),另外索超、秦明、鲁智深、林冲、张横各1次;动作的受动者是武器,双斧、金蘸斧、狼牙棍、长枪等,李逵是《水浒传》中最为野蛮、粗鲁的角色,除李逵外,上述的其他人物也多少有鲁莽的性格。根据Sinclair的理论,意义取决于语境,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的,在实现一定的语言功能的过程中,整个语境反映出一定的语义韵,语义韵贯穿于整个语境及语篇当中。在“掿”这一词语的语境中,整个语境应该渗透出“杀戮,威胁”的语义韵。根据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的词义解释,held,brandish和 tote的释义分别为:   When you hold something, you carry or support it, using your hands or your arms.
  If you brandish something, especially a weapon, you hold it in a threatening way.
  To tote something, especially a gun, means to carry it with you in such a way that people can see it.
  考察上例中的词汇翻译,显然,“brandished”一词较能体现这一交际功能,和它的搭配的名词往往是“武器”,具有“hold”的意义,但隐含“威胁”的意义,和“杀戮,威胁”的语义韵不谋而合。应该是最适合的翻译。
  对比并提取另外10个例子的翻译,可以发现沙译使用brandish一词的各种形式两次,使用grasping 和gripped各一次,使用raising,carrying各一次,其它则运用介词短语等形式;赛译使用的词汇有:held(3次),holding(1次),grasp,clench,brought,took, were等词;杰译使用的情况为:Taking, raised, armed with, carried, wielding,其余要么不译或翻译或介词短语;登译使用的词汇有:gripped (2次),rolled up, up went, was carrying, brandishing, grasped, gripping各一次。由此可见沙译较准确地把握了整个汉语语篇中潜藏的语义韵,并能够使用含有对应语义韵的英语进行翻译,将形式和功能及意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六、结论
  从“掿”的翻译情况来分析,赛译基本没有出现略译现象,每当遇到这些词汇的时候,根据情况会译出的,但翻译往往选择一些高频常用词;杰译略译的情况较多,即使译出时也选择常用词;沙译则会考虑上下文的语境,在汉语语篇语义韵的考量下翻译的,因而是在语篇层次上展开的翻译,译文往往合适、得当;相对于其他三个,登译体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语义韵是意义的,又是功能的,在意义轴上,其揭示了语境中弥漫的意义氛围;在功能轴上,其发掘出处于文本的暗藏意义。语义韵是意义和功能的高度统一,由于语义韵的考量范围是整个语篇,故将其作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一个切入点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Firth J Papers in linguistics.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2]何士龙 谈谈《水浒》的语言艺术 水浒争鸣.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3]李法白 刘镜芙 水浒语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刘克强 龚吉惠 曹雪梅 基于平行语料库对《水浒传》四译本的翻译特征分析, 2011
  [5]中国语料库语言学大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11
  [6]张世君 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郑公盾 水浒传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8]卫乃兴 词语学要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要】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了提问策略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问方法。紧承这个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了“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的语文要素,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训练体系。提问策略单元重在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尽可能提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四年级的提问策略教学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依托“问题清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提问策略,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日源外来词中鉴别出回归借词,从语音、词性、语义、去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探索日语回归借词的特点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关键词:日源外来词 回归借词 传出与回流 特点与去向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作用,重视对文人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在当今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大学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利益诱惑,思想观念也极为混乱,作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改革创新,不拘泥于课本的教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思政教育工作。李清照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在诗词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将以李清照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探讨爱国主题诗歌的现
期刊
【教材分析】  《小英雄雨来(节选)》选自管桦的同名小说,主要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本文编排在“成长”专题中,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课文较长,用序号的方式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雨来游泳本领高,第二部分写雨来上夜校读书,第三部分写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第四部分写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第五部分写芦花村的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十分难过,第六部分
期刊
【摘要】抓好前置性学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设计语文前置性学习单,加强前置性学习学法指导,融合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来论述实施小学语文前置性学习有效策略的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前置性学习,实施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出现教与学的矛盾。学生不懂的知识老师没教,学生已经会的知识重复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教师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教得索然
期刊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古代最伟大最辉煌的史诗。《项羽本纪》则是《史记》最悲壮而又最出色的乐章。《鸿门宴》则为《项羽本纪》的最重要而又精彩的段落。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则是《鸿门宴》中最惊心动魄,最脍炙人口的音符。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
期刊
1982年6月,意大利某银行行长被发现吊死在伦敦的一座桥下,在调查清楚事实真相之前,有些媒体报道说这是一起自杀事件,于是其他媒体针对这种没有明确实情就冠以自杀的报道创造了“被自杀”(was suicid原ed)这个用法(新华网综合2010/06/02)。“被自杀”看似不合逻辑,但它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类似用法日渐增多。2008年开始,国内一些网友用类似表述来描述一些可疑的自杀事件。随
期刊
摘要:部首是汉字形态与结构中最有特色的传统概念,是汉字文化优秀遗产之一。了解部首产生渊源和汉字结构原本形义关系,抓住汉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掌握同一形部汉字的表意规律,对提高汉字教学水平,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部首“文”、“攵”、“夂”,从形、音、义三方面加以辨析阐释,有助于对部首的深入了解,有利于识记汉字、掌握汉字形意组合规律并理解其深厚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部首文化探究 
期刊
2013年7月6日,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省首届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结果公布:来自阜阳市颍上县五十铺乡中心学校的王传扬老师荣获一等奖,并被评为“安徽省十佳青年教师”;2013年12月13日,安徽省蚌埠市,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落幕:王传扬老师名列一等奖第一名,令500多名听课教师惊叹不已。  也许这点成绩不算什么,可是对于一位来自偏远农村初中的只有中师毕业起点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激励!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走过了由解放前的“背读”到建国后的“讲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导读”、“研读”这一发展历程。虽说这几种阅读教学方式有它们各自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总的说来,“背读”漠视人性,枯燥无味;“讲读”精彩了老师,灌输味太浓;“导读”虽然表面上重视了读,但学生的读常常是为了配合老师的教,亦步亦趋,缺少灵动;“研读”学究气太重,让人望而生畏。  众所周知,语文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多是一种精神体验,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