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利用心理学的“首因效应”,从哲学导入要源于生活,创新内容;体验生活,知行合一;高于生活,寻找意义三个维度的相关案例,着重探讨哲学课导入的可操作路径。
关键词:首因效应;导入;建构主义;生活;参与
一、 引言
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强调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对人们后续的行为活动和评价会产生影响。每节课的导入就是“首因”,新课程基于建构主义的理念,认为学生是通过“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大要素,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获得并内化知识的多于学习者已有的阅历关系密切。因此,老师必须加强对建构主义的研究,巧用首因效应,精心设计导入。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导入策略做了一些尝试。
二、 源于生活、创新内容
建构主义倡导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以学生所处的阶段,所处的时空为学习新知识的诱发点,啟发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一) 热点导入,诱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今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尤其是对自己身边的社会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
案例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导入——最美杭州人
材料:视频新闻
内容梗概:一辆7路公交车满载乘客,在上班高峰期的繁忙马路上,车内突然燃烧起火,7名附近医院的医生积极参与灭火救援。一名军人冒着浓烟大火,进出8趟救出多人,包括一名幼童,最后军人自己呼吸道灼伤。
展示问题:问题(1)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出手相救吗?学生的各种小心思都冒出来了。这也凸显了价值判断和选择会因人而异。问题(2)你觉得该不该出手相救?这就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有无标准了。随后的知识也会水到渠成落到实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在导入的对比中自然生成。
案例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导入——上海自贸区以点带面
材料:上海自贸区新闻视频
材料: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之后,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以及湖北、辽宁等中西部也陆续成立自贸区。至此,我国掀起了自贸区建设“小高潮”。6年来,我国自贸区制度创新遵循“先行先试”和“复制推广”两个步骤。现在已经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自贸区制度新局面。
展示问题:问题(1)建设自贸区为什么要先行先试呢?问题(2)为什么自贸区的经验可以复制推广呢?作为我们的这个邻居自贸区,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通过视频和材料的铺垫,降低了设问的思考难度,切合了学生的实际,解剖了课本难点知识。
(二) 故事导入,创新思维
某些热门小说,既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关注,也为学习哲学开辟了精美的辩证情景。
案例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入——走进江湖
温瑞安的小说《惊艳一枪》片段“胜局,第三十七回”。“譬如屈原他的理想追求全然崩败,并以身殉职,但他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情操,这样看来他是胜利了。譬如司马迁,他的仗义执言,反而使他蒙受奇耻大辱,却也促使他发奋著书,写成了《史记》,名垂青史。反过来说,像吴王夫差,他征战成功的结果,使他掉以轻心,终于被越国勾践击垮,这是成功带来的失败。或像隋炀帝,他成功地夺了权,夺取了天下,对他而言,是空前的成功,但他却使自己成为天下世代无人不鄙薄痛恨的无道暴君。失败的再也彻底不过。赵画四决战蔡水择的取胜,正换来他付出生命的惨败。”
温巨侠带领我们进行了辩证的思考,没有败根本就没有胜,所有的胜败都在一个“局”中,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一个统一体中,同时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学生在小说的描述中找寻矛盾的双方,进而能深入理解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三、 体验生活,知行合一
建构主义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更倡导不但要“知”,更要“行”。
(一) 课前查一查,行在知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案例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导入——社会调查
课前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调查一位自己的亲人或熟悉的人在事业或人生中成功或失败的经历。遇到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并充分利用收集的证言证物做成幻灯片,导入展示学生的作品。
来自学生的实践作品的展示,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所学知识被多侧面、全方位的运用,使教学回归生活,做到了理论和生活的统一。
(二) 课中动一动,行知并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理念: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活动。
案例5:《意识的本质》导入——画外星人比赛
(1)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认为的外星人的样子。并一起来分解这些画面。学生很快就愉快地发现,大家画的外星人,经过解构,多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多个物体或人个体的不同部位的嫁接或夸张、变异。
(2)师生探讨“其他物种能像我们人类一样作画吗?”学生回答,“不能”。这时学生会提出不同意见,“不是吧,猴子很聪明啊,我在动物园看它画画过的,小蜘蛛也能织出密密匝匝的网呢”。很快就有学生反驳,“我觉得它们和人不一样,没有我们人类的这种嫁接创造能力,估计动物的行为是遗传本能”。教师:“刚才大家画的外星人,组合构图都很眼熟,这些画面从哪里来的?是大家大脑里生出来的吗?”学生马上就会反驳,“离不开生活实际,也离不开我这颗智慧的大脑进行创意加工”。教师紧接着提问,“大家创作的外星人看起来有很多一样的地方啊?”对照外星人图画,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怎么像××,×××(学生名字和科幻电影海报中的经典人物名字)”。“看来大家的创意还是不够呀?画出的外星人仍然是人的样貌啊。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在自己动手和循序渐进的导入设问中,意识到自己对外星人的认识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老师接着追问“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外星人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意识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会因人而异,如此意识就有了正误之别。
四、 高于生活,追寻意义
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环境的第四个要素是“意义”,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哲学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寻找光明,追寻意义。为此,哲学课导入需要关注更高层次意义的诉求,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境界提升的路径起点。
(一) 影视导入,渲染气氛,家国情怀
优秀的视频材料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情感。尤其是央视的经典视频资料,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案例6:《价值与价值观》导入——感动中国人物方俊明(视频)
材料:当下该不该扶摔倒的人,方俊明固守内心的良知,自己却在轮椅上度过,无怨无悔。
在学生泪光闪动时,教师追问感动的原因是什么?人的价值又该体现在哪里?这种真实的人物片段导入,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同时,真实的感动能让人心渐暖,在当今价值冲突的乱象中,让学生多一些家国情怀,给学生点燃一盏明灯。
案例7:《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耶鲁村官秦玥飞(视频)
材料:秦玥飞说他做村官的6年过得很充实开心,还多次重申,他的价值不在耶鲁,而在中国农村。2018年两会上他还提出了关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议案。并联合自己的耶鲁同学成立公益项目,帮助农村寻找经济改善的可行路径。
学生看着大不了自己几岁的年轻人能有如此高的境界,拒绝了国内外一切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扎根最基层的农村,为农村发展倾尽自己的青春热血。这样的年轻人让我们的时代增光添彩,也让学生对于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个秦玥飞激起了学生奉献社会的热忱。
(二) 话题导入,主动探寻,精神家园
诗人诺瓦利斯告诉我们:“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把哲学的学习,转化成精神家园中的莲花,让学生有抚花浅吟的了悟与欣喜,这才是当前哲学教学追求的境界。议题能抛砖引玉,引领学生主动探寻,最终走向精神的殿堂。如第三课第一框是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就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一次文艺范儿的电影哲学之旅。
案例8:《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导入——拍微电影
假如你是导演,你会选择拍什么题材的微电影”学生七嘴八舌“我要拍一个学校饭堂的微电影,专拍那些插队打尖的人”。“我要拍班主任的那些事”。“我要拍同学们的烦恼”。有大胆一点的学生说,“我要拍一个‘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问题:“刚才同学们选材有什么共同之处?”
同学们马上就发现大家的选材都跟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关。老师问“电影属于什么范畴?”学生,“电影属于艺术,属于思想文化”。“那么,同学们能发现思想文化与你们所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关系?”到了这里,学生也就明白了“思想文化与时代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可以迁移至“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也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与升华”。
五、 结语
总之,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呈现时效性、生动性、生活性和诱思性强的导入,让学生加以思考、探索,往往能达到由表及里、触类旁通之效。
参考文献:
[1]马文志.浅谈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教研),2011(8).
[2]李辉.课堂导入的“五大法宝”——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议[J].考试与评价,2012(6).
[3]朱广磊.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四字诀”[J].教师,2012(32).
[4]王晓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研究[J].教師,2011(22).
作者简介:许立艳,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
关键词:首因效应;导入;建构主义;生活;参与
一、 引言
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强调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对人们后续的行为活动和评价会产生影响。每节课的导入就是“首因”,新课程基于建构主义的理念,认为学生是通过“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大要素,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获得并内化知识的多于学习者已有的阅历关系密切。因此,老师必须加强对建构主义的研究,巧用首因效应,精心设计导入。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导入策略做了一些尝试。
二、 源于生活、创新内容
建构主义倡导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以学生所处的阶段,所处的时空为学习新知识的诱发点,啟发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一) 热点导入,诱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今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尤其是对自己身边的社会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
案例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导入——最美杭州人
材料:视频新闻
内容梗概:一辆7路公交车满载乘客,在上班高峰期的繁忙马路上,车内突然燃烧起火,7名附近医院的医生积极参与灭火救援。一名军人冒着浓烟大火,进出8趟救出多人,包括一名幼童,最后军人自己呼吸道灼伤。
展示问题:问题(1)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出手相救吗?学生的各种小心思都冒出来了。这也凸显了价值判断和选择会因人而异。问题(2)你觉得该不该出手相救?这就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有无标准了。随后的知识也会水到渠成落到实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在导入的对比中自然生成。
案例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导入——上海自贸区以点带面
材料:上海自贸区新闻视频
材料: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之后,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以及湖北、辽宁等中西部也陆续成立自贸区。至此,我国掀起了自贸区建设“小高潮”。6年来,我国自贸区制度创新遵循“先行先试”和“复制推广”两个步骤。现在已经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自贸区制度新局面。
展示问题:问题(1)建设自贸区为什么要先行先试呢?问题(2)为什么自贸区的经验可以复制推广呢?作为我们的这个邻居自贸区,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通过视频和材料的铺垫,降低了设问的思考难度,切合了学生的实际,解剖了课本难点知识。
(二) 故事导入,创新思维
某些热门小说,既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关注,也为学习哲学开辟了精美的辩证情景。
案例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入——走进江湖
温瑞安的小说《惊艳一枪》片段“胜局,第三十七回”。“譬如屈原他的理想追求全然崩败,并以身殉职,但他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情操,这样看来他是胜利了。譬如司马迁,他的仗义执言,反而使他蒙受奇耻大辱,却也促使他发奋著书,写成了《史记》,名垂青史。反过来说,像吴王夫差,他征战成功的结果,使他掉以轻心,终于被越国勾践击垮,这是成功带来的失败。或像隋炀帝,他成功地夺了权,夺取了天下,对他而言,是空前的成功,但他却使自己成为天下世代无人不鄙薄痛恨的无道暴君。失败的再也彻底不过。赵画四决战蔡水择的取胜,正换来他付出生命的惨败。”
温巨侠带领我们进行了辩证的思考,没有败根本就没有胜,所有的胜败都在一个“局”中,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一个统一体中,同时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学生在小说的描述中找寻矛盾的双方,进而能深入理解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三、 体验生活,知行合一
建构主义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更倡导不但要“知”,更要“行”。
(一) 课前查一查,行在知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案例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导入——社会调查
课前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调查一位自己的亲人或熟悉的人在事业或人生中成功或失败的经历。遇到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并充分利用收集的证言证物做成幻灯片,导入展示学生的作品。
来自学生的实践作品的展示,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所学知识被多侧面、全方位的运用,使教学回归生活,做到了理论和生活的统一。
(二) 课中动一动,行知并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理念: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活动。
案例5:《意识的本质》导入——画外星人比赛
(1)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认为的外星人的样子。并一起来分解这些画面。学生很快就愉快地发现,大家画的外星人,经过解构,多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多个物体或人个体的不同部位的嫁接或夸张、变异。
(2)师生探讨“其他物种能像我们人类一样作画吗?”学生回答,“不能”。这时学生会提出不同意见,“不是吧,猴子很聪明啊,我在动物园看它画画过的,小蜘蛛也能织出密密匝匝的网呢”。很快就有学生反驳,“我觉得它们和人不一样,没有我们人类的这种嫁接创造能力,估计动物的行为是遗传本能”。教师:“刚才大家画的外星人,组合构图都很眼熟,这些画面从哪里来的?是大家大脑里生出来的吗?”学生马上就会反驳,“离不开生活实际,也离不开我这颗智慧的大脑进行创意加工”。教师紧接着提问,“大家创作的外星人看起来有很多一样的地方啊?”对照外星人图画,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怎么像××,×××(学生名字和科幻电影海报中的经典人物名字)”。“看来大家的创意还是不够呀?画出的外星人仍然是人的样貌啊。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在自己动手和循序渐进的导入设问中,意识到自己对外星人的认识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老师接着追问“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外星人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意识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会因人而异,如此意识就有了正误之别。
四、 高于生活,追寻意义
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环境的第四个要素是“意义”,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哲学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寻找光明,追寻意义。为此,哲学课导入需要关注更高层次意义的诉求,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境界提升的路径起点。
(一) 影视导入,渲染气氛,家国情怀
优秀的视频材料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情感。尤其是央视的经典视频资料,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案例6:《价值与价值观》导入——感动中国人物方俊明(视频)
材料:当下该不该扶摔倒的人,方俊明固守内心的良知,自己却在轮椅上度过,无怨无悔。
在学生泪光闪动时,教师追问感动的原因是什么?人的价值又该体现在哪里?这种真实的人物片段导入,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同时,真实的感动能让人心渐暖,在当今价值冲突的乱象中,让学生多一些家国情怀,给学生点燃一盏明灯。
案例7:《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耶鲁村官秦玥飞(视频)
材料:秦玥飞说他做村官的6年过得很充实开心,还多次重申,他的价值不在耶鲁,而在中国农村。2018年两会上他还提出了关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议案。并联合自己的耶鲁同学成立公益项目,帮助农村寻找经济改善的可行路径。
学生看着大不了自己几岁的年轻人能有如此高的境界,拒绝了国内外一切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扎根最基层的农村,为农村发展倾尽自己的青春热血。这样的年轻人让我们的时代增光添彩,也让学生对于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个秦玥飞激起了学生奉献社会的热忱。
(二) 话题导入,主动探寻,精神家园
诗人诺瓦利斯告诉我们:“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把哲学的学习,转化成精神家园中的莲花,让学生有抚花浅吟的了悟与欣喜,这才是当前哲学教学追求的境界。议题能抛砖引玉,引领学生主动探寻,最终走向精神的殿堂。如第三课第一框是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就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一次文艺范儿的电影哲学之旅。
案例8:《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导入——拍微电影
假如你是导演,你会选择拍什么题材的微电影”学生七嘴八舌“我要拍一个学校饭堂的微电影,专拍那些插队打尖的人”。“我要拍班主任的那些事”。“我要拍同学们的烦恼”。有大胆一点的学生说,“我要拍一个‘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问题:“刚才同学们选材有什么共同之处?”
同学们马上就发现大家的选材都跟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关。老师问“电影属于什么范畴?”学生,“电影属于艺术,属于思想文化”。“那么,同学们能发现思想文化与你们所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关系?”到了这里,学生也就明白了“思想文化与时代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可以迁移至“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也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与升华”。
五、 结语
总之,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呈现时效性、生动性、生活性和诱思性强的导入,让学生加以思考、探索,往往能达到由表及里、触类旁通之效。
参考文献:
[1]马文志.浅谈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教研),2011(8).
[2]李辉.课堂导入的“五大法宝”——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议[J].考试与评价,2012(6).
[3]朱广磊.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四字诀”[J].教师,2012(32).
[4]王晓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研究[J].教師,2011(22).
作者简介:许立艳,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