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新教育展示活动,看到了孩子们、老师们和家长们的展示,从不感到倦怠,每一次我都会感动。我就想到了“新教育共同体”这个概念。“新教育共同体”指的是教师、学生及其父母,这三者构成了“新教育共同体”。因此,新教育特别注重学生、家长的参与,只有他们参与的教育,才叫完整的教育,而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给人以完整的幸福。
说到“幸福”,我首先要说明的是,如果我们老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比如工资拖欠等等,我们完全应该依法维权,所以,对于一些地方的老师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权利的行动,我从来都旗帜鲜明支持和声援。包括对于教育管理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并通过各种方式提出改进建议。但是,生活中许多让我们郁闷的事情,还远远上升不到依法维权的高度,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也不是靠我们的埋怨能够消除的。有时候或者不少时候,我们的不幸福、不开心,其实都是我们的心态造成的。
我经常给一些年轻教师说,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你不得不当教师,那哭哭啼啼也是一天,开开心心也是一天,你选择什么?郁闷和烦恼并不会因我们的怨天尤人而有所减少,只能做我们能够做到的。那么,我们最能做到的是什么呢?就是调节自己的心态,从自己的工作中寻找幸福。新教育就是要给老师们带去幸福的。
第一,幸福源于“单纯”。刚才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样子,我被感动了,感染了。孩子多单纯啊,没有成人的烦恼,所以他们幸福。而有幸福感的老师也是一个单纯的老师。因为这些老师单纯地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周围的是是非非统统消失了,他们因此收获着教育的幸福。那天,刘卫东校长告诉我说:“自从陶雪梅老师跟着你做新教育,仅仅一年,她简直是变了一个人!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完美教室中,越做越好。一年多前,她是中途接班的,当时家长不接受她,要求把她从班主任岗位上换下来,但现在如果要换这个班的班主任,家长肯定会闹的,甚至会影响学校的稳定。”刘校长说陶雪梅是一个单纯的老师,这个我知道,她是我博士工作站的成员,一向朴素、低调、内敛,但她热爱新教育,的确特别投入。其实我知道,她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她有一千条理由抱怨这“不好”那“不公”,但正如刘校长所说,陶老师从不关注自己工作以外的是是非非,从不抱怨,她因此感到了教育的幸福。我知道,在咱们科华中路小学,像陶雪梅这样的老师还不少,比如吴懿彤老师、罗文娟老师、李芝梅老师、钟少秀老师、杨艳老师、康燕老师、袁白薇老师等。
第二,幸福源于“研究”。教育,意味着每天都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而把难题当课题,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我经常说,教育研究能够给人带来成就感,而成就感就等于幸福感。新教育实验就是给老师们提供研究平台的。当然,这里的研究不是纯理论的思考,而是实践中的观察、琢磨、分析、提炼……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每一项行动都值得研究,比如营造书香校园,比如缔造完美教室,等等。我们很多普通老师就是通过新教育实验由普通老师走向优秀,走向卓越。刚才我们看到科华中路小学的各方面展示,他们在新教育的许多领域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成果。这就是幸福。最近,武侯新教育丛书第一批著作正式出版了,有三本,作者分别是石室双楠实验学校的王兮老师、龙祥路小学的罗莉老师和武侯實验中学的刘朝升老师。他们根据自己的新教育实践写成的书,我帮着联系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不要作者花钱买书号,出版社还要给他们稿费,我们武侯区教育局还帮着宣传推广,多好的机会。这就是幸福!如果他们没有这些研究,就写不出这样的著作,当然就不会有这样的幸福。我希望武侯区更多的老师投入进来,也参与新教育实验的行动研究,也写出这样的著作。
第三,幸福源于“超越”。每一个老师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个自己现在根本意识不到的“卓越的自己”。所谓“教师专业成长”,就是不断地发掘自己心灵深处那个“卓越的自己”。记得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的新教育榜样教师包虹婧开发了一个“三国课程”,并获得成功。她回顾自己从事新教育卓越课程开发时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还会这样读三国,更不敢想象还带着48名孩子一起读三国,然而现在我们做到了。在萤火虫教室里,我们一起晨诵三国诗词,一起午读走进三国人物世界,一起暮省分享着当天的收获与喜悦。我们创造着幸福,也享受着幸福。从不可能到可能,从不敢想到敢做,这不正是我们的成长吗?”包虹婧老师就是通过新教育发现了一个“卓越的自己”,这就是“超越”,这就是幸福!陶雪梅老师也是如此。刘校长说她一年来就像变了一个人,所谓“变了一个人”就是发掘那个“卓越的自己”,就是“超越”。刘校长在科华中路小学做新教育,让一批老师成长起来,这也是他对自己的“超越”。咱们学校的新教育实验做得越好,刘校长也越有幸福感!
我反复说,新教育其实就是“真”教育,是“素”教育,就是回到教育本来状态的教育。新教育所做的一切,都是教育本来应该做的,每一个理念和行动都不是我们的“原创”——教育理念哪有那么多“原创”啊?只是,这些“本来应该做的”,渐渐地我们不做了,教育逐步走向了畸形。现在我们重新做起来,就叫“新教育”。如果有一天,“新教育”不再叫“新教育”,而只叫“教育”——甚至中国目前所有的这个“教育”那个“教育”都把“教育”二字前面的定语去掉而只叫“教育”的时候,中国的教育才算真正回归了本质,才算真正成功了。
(作者单位:新教育研究院。本文根据作者讲话稿整理)
说到“幸福”,我首先要说明的是,如果我们老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比如工资拖欠等等,我们完全应该依法维权,所以,对于一些地方的老师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权利的行动,我从来都旗帜鲜明支持和声援。包括对于教育管理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并通过各种方式提出改进建议。但是,生活中许多让我们郁闷的事情,还远远上升不到依法维权的高度,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也不是靠我们的埋怨能够消除的。有时候或者不少时候,我们的不幸福、不开心,其实都是我们的心态造成的。
我经常给一些年轻教师说,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你不得不当教师,那哭哭啼啼也是一天,开开心心也是一天,你选择什么?郁闷和烦恼并不会因我们的怨天尤人而有所减少,只能做我们能够做到的。那么,我们最能做到的是什么呢?就是调节自己的心态,从自己的工作中寻找幸福。新教育就是要给老师们带去幸福的。
第一,幸福源于“单纯”。刚才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样子,我被感动了,感染了。孩子多单纯啊,没有成人的烦恼,所以他们幸福。而有幸福感的老师也是一个单纯的老师。因为这些老师单纯地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周围的是是非非统统消失了,他们因此收获着教育的幸福。那天,刘卫东校长告诉我说:“自从陶雪梅老师跟着你做新教育,仅仅一年,她简直是变了一个人!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完美教室中,越做越好。一年多前,她是中途接班的,当时家长不接受她,要求把她从班主任岗位上换下来,但现在如果要换这个班的班主任,家长肯定会闹的,甚至会影响学校的稳定。”刘校长说陶雪梅是一个单纯的老师,这个我知道,她是我博士工作站的成员,一向朴素、低调、内敛,但她热爱新教育,的确特别投入。其实我知道,她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她有一千条理由抱怨这“不好”那“不公”,但正如刘校长所说,陶老师从不关注自己工作以外的是是非非,从不抱怨,她因此感到了教育的幸福。我知道,在咱们科华中路小学,像陶雪梅这样的老师还不少,比如吴懿彤老师、罗文娟老师、李芝梅老师、钟少秀老师、杨艳老师、康燕老师、袁白薇老师等。
第二,幸福源于“研究”。教育,意味着每天都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而把难题当课题,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我经常说,教育研究能够给人带来成就感,而成就感就等于幸福感。新教育实验就是给老师们提供研究平台的。当然,这里的研究不是纯理论的思考,而是实践中的观察、琢磨、分析、提炼……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每一项行动都值得研究,比如营造书香校园,比如缔造完美教室,等等。我们很多普通老师就是通过新教育实验由普通老师走向优秀,走向卓越。刚才我们看到科华中路小学的各方面展示,他们在新教育的许多领域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成果。这就是幸福。最近,武侯新教育丛书第一批著作正式出版了,有三本,作者分别是石室双楠实验学校的王兮老师、龙祥路小学的罗莉老师和武侯實验中学的刘朝升老师。他们根据自己的新教育实践写成的书,我帮着联系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不要作者花钱买书号,出版社还要给他们稿费,我们武侯区教育局还帮着宣传推广,多好的机会。这就是幸福!如果他们没有这些研究,就写不出这样的著作,当然就不会有这样的幸福。我希望武侯区更多的老师投入进来,也参与新教育实验的行动研究,也写出这样的著作。
第三,幸福源于“超越”。每一个老师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个自己现在根本意识不到的“卓越的自己”。所谓“教师专业成长”,就是不断地发掘自己心灵深处那个“卓越的自己”。记得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的新教育榜样教师包虹婧开发了一个“三国课程”,并获得成功。她回顾自己从事新教育卓越课程开发时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还会这样读三国,更不敢想象还带着48名孩子一起读三国,然而现在我们做到了。在萤火虫教室里,我们一起晨诵三国诗词,一起午读走进三国人物世界,一起暮省分享着当天的收获与喜悦。我们创造着幸福,也享受着幸福。从不可能到可能,从不敢想到敢做,这不正是我们的成长吗?”包虹婧老师就是通过新教育发现了一个“卓越的自己”,这就是“超越”,这就是幸福!陶雪梅老师也是如此。刘校长说她一年来就像变了一个人,所谓“变了一个人”就是发掘那个“卓越的自己”,就是“超越”。刘校长在科华中路小学做新教育,让一批老师成长起来,这也是他对自己的“超越”。咱们学校的新教育实验做得越好,刘校长也越有幸福感!
我反复说,新教育其实就是“真”教育,是“素”教育,就是回到教育本来状态的教育。新教育所做的一切,都是教育本来应该做的,每一个理念和行动都不是我们的“原创”——教育理念哪有那么多“原创”啊?只是,这些“本来应该做的”,渐渐地我们不做了,教育逐步走向了畸形。现在我们重新做起来,就叫“新教育”。如果有一天,“新教育”不再叫“新教育”,而只叫“教育”——甚至中国目前所有的这个“教育”那个“教育”都把“教育”二字前面的定语去掉而只叫“教育”的时候,中国的教育才算真正回归了本质,才算真正成功了。
(作者单位:新教育研究院。本文根据作者讲话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