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探索物质性质学习方法的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1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其中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为了使初三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作者不断探讨科学教学与化学教学的衔接方法,培养初三学生学习化学所应具备的能力。作者从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系统性的训练、注重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四个方面,就帮助学生掌握探索物质性质方法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 学习方法系统性 探究性思维 综合能力 物质性质研究方法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探索物质变化及物质转化规律,是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物质性质的开端。在这个重要阶段,学会物质性质的研究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物质性质研究方法,谈谈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系统性的训练
  初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很快要进入高中学习。笔者认为系统性掌握物质性质研究或学习方法对初三学生学习化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如笔者在教学中将对物质化学性质的研究过程归纳为:找到物质反应的证据,推测物质的性质,产物的检验或鉴定,化学方程的得出。具体如在探索盐酸的性质时根据表1,以列表的形式展开,这样非常简洁清楚,防止学生在思维上的混乱和逻辑上的不清。这里特别指出用列表或图形等模型化方式能把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系统性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对学生来说就好像在学习“缺少逻辑”的化学中找到指向标,这对学生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设计硫酸化学性质性研究表格。另外在学习碱、盐、金属的性质时,都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列表形式展开。并且在此基本上呈现出研究物质一般性质的过程和要求,从而使学生在研究物质性质方法上形成系统性,为以后学习一系列物质性质的研究打下基礎。
  二、注重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
  探究性思维过程是根据科学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明猜想正确与否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更重视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取过程。如在学习碱的性质时,笔者向学生提出:酸能与指示剂起显色反应,与某些金属反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与碱反应,与某些盐反应,那么碱,如氢氧化钠能否与这些物质反应呢?给出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碱液与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反应的实验。最后得出氢氧化钠只能与指示剂起显色反应,而不能与以上其他物质反应。说明以上的猜测是有错误的,那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猜测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和什么物质会反应呢?我们可以参考表2。
  从归纳角度得出结论:酸使酸碱指示剂变色是氢离子,碱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是氢氧根。再如图1:
  从某种角度上讲,酸性碱性就像一个事物的两个相对面,我们可能得出:酸性和碱性可能具有相反的性质。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猜测:酸和金属相对碱与非金属,酸和金属氧化物相对碱与非金属氧化物,酸和碱相对碱与酸。从而在此基础能比较合理地推测出碱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再给出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对学生猜测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的思维再发散一些,要研究其他一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如非金属,那么是否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相对金属性质进行猜想验证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从科学现象中获取科学本质规律,是一项重要的能力。笔者在酸的通性、碱的通性、金属活动性等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如在酸的通性中解决为什么盐酸和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问题。笔者首先比较盐酸和硫酸等酸的电离方程式,不完全归纳角度得出酸的共性是氢离子的性质,然后从微观角度分析,如表3。
  总结出氢氧化钠与盐酸和硫酸的反应的实质是相同的,都是氢氧根和氢离子的结合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盐酸和硫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微观变化:
  最后总结出所谓酸的共性事实上是氢离子的化学性质,由于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因此不同的酸的酸性都是相同的。这样学生便能真正明白酸的共性是怎么一回事,另外也能掌握一定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总结碱性是氢氧根的性质,以及碳酸盐、盐酸盐、硫酸盐的共性等。如研究金属活动强弱中的设计,如表4。
  从以上总结得出金属活动性大小,本质上是金属失去电子难易的程度,宏观上的表现是金属转化为化合物的难易程度,所以金属活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比较金属形成化合物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得出。由此如果我们研究非金属化学性质活动性大小研究,则也能从上述方法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酸、碱、盐、金属、非金属物质转化规律形成后,可以说综合了初中阶段大部分物质反应的规律。但不同的物质都有自身的个性。如何既能体现出物质的共性,又能体现出个性呢?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个挑战。为了培养学生对物质转化规律认识的综合能力,笔者采用图2模式进行: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建立铁、钠、钙、硫、碳等单质及其化合物关系图,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方法。通过综合形成一个系统再造过程,突破原有局限,形成新的体系,使学生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己建立总结模型,这样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笔者教学物质变化和物质转化规律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些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教而有方,学而有法。正因为采用了较好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清时主编.九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2003.
  [2]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里,我们的身体经过漫长冬日的休憩,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借着这股和煦的春风,来一次大的更新,为新的一年开一个好头.rn中医说,四季万
期刊
针对万州供电局使用的第一套LTP系列通讯电源智能型切换装置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客观地提出可改进的意见和措施。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
物理高效课堂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角色要转变,教学方式要转变,要深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交流合作、自主探究。教师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潜能的开发。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培
城镇化建设迈入新的发展时期,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调整与产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使得以社区、街道为单位的基层党建原有的工作形式与建设理念需要融入创新要素,才能满足基层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职院校学生则是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近些年,随着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拓展,其学生资源也越来越多,不过因为这些学生在
新的教学理念十分关注学生发展,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尤其要演示实验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使学生享受成功喜悦,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物理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一、充分调动学生,促进主动参与  布鲁纳曾说:“自主探索是学生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这里的“老”指的是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或加重的腿部疼痛、关节变形和僵硬以及活动受限,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引起腿疼的原因很多,关节本身的疾病、腰椎疾病、血管和神经疾病等均可导致腿疼,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又称退行性关节病,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尤其危害老年人健康,并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65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的患病率可达到50%以上,而在7
期刊
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阶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来剖析《红楼梦》中所包含的复杂的阶级关系和人物矛盾冲突,揭示了作品的哲学意蕴,同时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文
瓶颈,中文的抽象意义为易生阻碍的关键环节。凡事疏通了“瓶颈”,就会使“瓶颈”前后二者畅通起来,灵动起来,开阔起来。  一、化学“瓶颈”的自定义及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化学知识点多,零散难记。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化学,许多化学教师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和尝试,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认识。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认为学生正是缺乏化学能力和思想,才导致学习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  如2004年理综(新课程卷)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