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般来说,中国人命名讲求文雅,要为其赋予一定的意义,可以说,名字是家长对孩子寄托的美好希望。在小说中,名字则是代表着人物特点的符号。《围城》申无论是钱钟书先生为他笔下的人物取的名字,还是作为家长(如方遯翁)为子孙起的名字,或为自己改的名字(如褚慎明),实际上都是钱先生意志的体现。姓名不仅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作者正是利用中国语言多A,陸和隐喻性的特点使他小说申的人物命名或有多种意义,或在字面意义的背后另有隐义。本文将试图在钱先生的代表作《围城》的人物的命名中探索他的中西文化观以及其绝妙的讽刺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围城》;人物命名;隐喻;中西文化观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020-2
首先,品评《围城》电人物姓名的含义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为根本,这是讨论喀围城》人物命名的基础。纵观《围城》中的人物姓名,或清丽雅致,符合传统的儒家道德标准,如唐晓芙、孙柔嘉、高松年等;或来自传统文化如《周易》、《楚辞》中的典故,如方鸿渐、赵辛楣等;也有现代姓名中不易出现的字,如苏文纨的“纨”,指白色细绢。以传统来颠覆传统是其讽刺的高明之处。
钱先生在《管锥编》中提出一个重要理论——名实论。“名”,指名称、概念(及其反映的事物的性质)、理论;同时也指名声、招牌等。“实”,相对于“名”而言,包括事物的存在、内容、实践等含义。”从不同角度可以得不同之“名”,有些名字与人的性格一致,可以为其印证。有些则是名不副实,“无名者”千名万号,“不能名者”大名特名,只有无名,才可得天下之名。
一、虚不夺实,名必副实
《围城》作为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塑造对象的讽刺小说,其中可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人物少之又少。相反,与我们所理解的名实相副的含义不同,《围城》中所塑造的人物尽是“丑名”与“恶实”相符,颠覆了“名副其实”的褒义词含义, 目的就是使人类这“两足无毛的动物”身上的劣根性穷形尽相地表现出来。在《围城》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形象,还有小说里被人所指斥的品行恶劣的人物。最为显著的是的小姐:“她只穿着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镂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在热带热天,也许这是最合理的装束,船上有一两个外国女人就这样打扮。”这样的装束现在也许还能够为人所接受,然而在故事发生的1937年,这样艳俗与暴露的打扮根本就是“伤害及中国国体”。鲍小姐之所以有姓无名,不仅因为她角色小,更因为她堕落的品性为人所不齿,仅一个“鲍”字,就将她的恶劣品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为“鲍鱼之肆是臭的”。《释名》中说:“鲍鱼,鲍,腐也。埋藏奄,使腐臭也。”钱先生把“鲍”姓与“鲍鱼”经过语义上的类比,强化了对她性格意蕴的暗示意义。作者明确地指出了鲍小姐的放荡打扮是从外国女人那里学来的,也就是说在她出国留学只学到了外国的糟粕。不仅是她,连苏文纨、方鸿渐、韩学愈都没有学到真正的精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得到的只是“梅毒和鸦片”。
另一个名实相副的人物是王美玉。很明显,这个名字的特点是俗,汉字中有很多表达“美玉”意思的字,如“瑜”、“瑶”、“琬”等。作者却选择口语化的命名,使它越是想表达美的含义越是有一种讽刺的隐喻在其中。“这女人尖颧削脸,不知用什么东西烫出来的一头鬈发,像中国写意画里的满树梅花,……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上面疏疏地缀几粒娇羞不肯露头的黄牙齿。”穷形尽相地写出了这个妓女的轻浮与丑态,“美玉”只是块俗玉。
还有一位是方鸿渐之父——方遯翁。方父有三个儿子——“鸿渐”、“鹏图”、“凤仪”。“鸿渐”取自《易经》,卦象中的鸿雁渐至高位,引申为进取之意,特别是仕进。“鹏图”取“鹏图万里”之意,出自《庄子,逍遥游》,后人用以表达对功利的向往。“凤仪”取“有凤来仪”之意,出自《尚书》,寄托着人们招致吉祥的美好愿望,后来演变为男子招徕贤妻以及对仕途和钱财的向往。方避翁为三个儿子取的名字正是寄托了中国古代封建家长望子成龙、成官的希望,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官本位的文化思想。“邂翁”是朱熹晚年的笔名,这样的“巧合”也许正是作者的用意一朱熹的文化代表性。朱熹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以儒家为正统建立了“天理论”。然而其目的并不是探求宇宙的本质,而是旨在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至上陸。“邂”是“遁”的异体字,取自《易经》“遁”卦,卦象有隐遁、退避之意。方避翁是中国封建遗老的代表,他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继1919年五四运动后就受到了全面否定,处于衰落期的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产生了一种畸形的融合和严重的错位。钱先生将这样一个酸腐的封建家长设计为一个隐退的人物,代表着封建中国必将落没。
二、有名无实,名不副实
《围城》中的众多人物中,多数以“名不副实”的姿态出现。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原本应该正直单纯的知识分子,在《围城》中却尽是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种知识分子的身份与他们虚伪、世故的性格形成强烈对比,名与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名实不副的人物之所以为数众多,是因为作者想以此刻画知识分子的群体性名不副实,这些被冠以头衔和学历的学者本应对社会和国家的进步有所担当,可他们却固守着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在家国大事面前没有主见,缺乏独立的见解,只记得个人恩怨,以至高尚的文化也沦为世俗的功利品。他们普遍怀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看不起、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的心理,这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而他话里嵌的英文字,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李梅亭这一名字听上去雅致,但他明明是中国人,却在自己的英文花名片上印上May DinLea。“辛楣狠命把牙齿咬嘴唇,因为他想着‘Mating’(交配,屁股)跟‘梅亭’也是同音而更有意义。”作者入木三分的讽刺有着恶谑的意味,同音双意的中英文对比,显示了其满口仁义道德却满腹男盜女娼、虚伪自私的丑恶嘴脸。在去往三闾大学的路上,通过他私藏西药为自己找后路,留有私心少掏路费等事件让大家认清了他的面目,以至方鸿渐、顾尔谦等人多次挖苦他。他的思想代表了一批中国知识分子重利轻理的文化态度。
再如第六章开头,作者是这样描写高松年的出场的:“三闾大学的校长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松年”意味着长寿,是有着松柏一样长青的生命活力。高松年的出场设计引出了“老”和“松年”的语义上的对比,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年岁并不高,显然 他不是一位“科学老家”而是“老科学家”,即“老”是修饰“科学”的,也就能使人联想到这位名为“松年”的科学家研究的科学可真是“不值钱”的。高松年身处校长要职,却率领着一群乌合之众,他的贪婪自私、狡猾世故、欺软怕硬,使原本一片洁净的校园变得尔虞我诈、庸俗肮脏,
还有一位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名实相副”的人物,她便是唐晓芙。《说文解字》中解释:“芙,芙蓉也。”在《围城》的所有人物中她是最受方鸿渐喜欢的,“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就连杨绛也说:“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她容貌姣好、举止端庄、不虚伪、不做作,简直就是方鸿渐心中的女神,让他可望而不可即,创造了一种“企慕情境”(Sehnsucht)。她就像一朵清晨池塘里初开的荷花。然而她真的是一朵完美无缺的荷花吗?作者对她的命名展开了一个哲学思考:“二柄多边”。“二柄”是指可以利用事物的两面性用一个比喻同时表示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多边”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多种性能和作用,可以从同一事物中撷取符合自己意图的一面。”作者没有过多地介绍她过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为的是树立其“女神”形象。然而不说不等于没有。她与苏文纨是表姐妹,从家庭地位、社会背景以及接触的人来看大都是一致的,这就仿佛池底的污泥。作者弱化她的背景,突出她清高的一面。唐晓芙太过高傲,在她与方鸿渐的交往过程中,对人对事都毫不留情。她那过分的单纯使她像初放的荷花经不起风雨。杨绛说:“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加透彻了。”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其观点。如果方鸿渐将唐晓芙这种吃不到葡萄的心理谓之悲剧的话,那么娶到唐晓芙而后又婚姻不幸的结局则是“悲剧之悲剧”。唐晓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但与方避翁不同的是,她是朝气蓬勃的。如果以唐晓芙来取代孙柔嘉而与方鸿渐结婚,那么她身上所代表的先进的中国文化——这微弱的希望也将陷入彻底的绝望。钱先生对传统文化是抱有希望的,甚至是努力使之崛起的,他之所以保留唐晓芙这个人物的纯洁是为中国文化保留了生机。
三、无名可得名,可名非常名
在《围城》中,并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非常名”的人物。试想,连唐晓芙这样作者喜爱的人物都被描写成一个清高的人物,“新儒林”中又怎么会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辈呢?这种道家的理想人物在《围城》中只是个幻影。能做到“无名可得名,可名非常名”的人也确实令人钦佩。也许,像钱先生这样“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风范算得上一个。
从人物的命名管窥《围城》,我们看到了作为名字的文字信息所表达的意义,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上,人物的名字各自有典,或有传统意义,通过文字讯息了解到人物性格之间或同或异的关系,同则讽刺,异则反讽。我们也看到丁认物所代表的文化性,以及作者的喜恶标准。作者对作品中所刻画的这些人物进行了无情的揭批,流露出对中国当时的文化状况痛心和无奈。然而从唐晓芙身上我们看出,作者对中国的文化和未来依然寄托了一丝希望。这也就是品味《围城》后绝望中的一丝欣慰吧。
[关键词]《围城》;人物命名;隐喻;中西文化观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020-2
首先,品评《围城》电人物姓名的含义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为根本,这是讨论喀围城》人物命名的基础。纵观《围城》中的人物姓名,或清丽雅致,符合传统的儒家道德标准,如唐晓芙、孙柔嘉、高松年等;或来自传统文化如《周易》、《楚辞》中的典故,如方鸿渐、赵辛楣等;也有现代姓名中不易出现的字,如苏文纨的“纨”,指白色细绢。以传统来颠覆传统是其讽刺的高明之处。
钱先生在《管锥编》中提出一个重要理论——名实论。“名”,指名称、概念(及其反映的事物的性质)、理论;同时也指名声、招牌等。“实”,相对于“名”而言,包括事物的存在、内容、实践等含义。”从不同角度可以得不同之“名”,有些名字与人的性格一致,可以为其印证。有些则是名不副实,“无名者”千名万号,“不能名者”大名特名,只有无名,才可得天下之名。
一、虚不夺实,名必副实
《围城》作为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塑造对象的讽刺小说,其中可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人物少之又少。相反,与我们所理解的名实相副的含义不同,《围城》中所塑造的人物尽是“丑名”与“恶实”相符,颠覆了“名副其实”的褒义词含义, 目的就是使人类这“两足无毛的动物”身上的劣根性穷形尽相地表现出来。在《围城》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形象,还有小说里被人所指斥的品行恶劣的人物。最为显著的是的小姐:“她只穿着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镂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在热带热天,也许这是最合理的装束,船上有一两个外国女人就这样打扮。”这样的装束现在也许还能够为人所接受,然而在故事发生的1937年,这样艳俗与暴露的打扮根本就是“伤害及中国国体”。鲍小姐之所以有姓无名,不仅因为她角色小,更因为她堕落的品性为人所不齿,仅一个“鲍”字,就将她的恶劣品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为“鲍鱼之肆是臭的”。《释名》中说:“鲍鱼,鲍,腐也。埋藏奄,使腐臭也。”钱先生把“鲍”姓与“鲍鱼”经过语义上的类比,强化了对她性格意蕴的暗示意义。作者明确地指出了鲍小姐的放荡打扮是从外国女人那里学来的,也就是说在她出国留学只学到了外国的糟粕。不仅是她,连苏文纨、方鸿渐、韩学愈都没有学到真正的精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得到的只是“梅毒和鸦片”。
另一个名实相副的人物是王美玉。很明显,这个名字的特点是俗,汉字中有很多表达“美玉”意思的字,如“瑜”、“瑶”、“琬”等。作者却选择口语化的命名,使它越是想表达美的含义越是有一种讽刺的隐喻在其中。“这女人尖颧削脸,不知用什么东西烫出来的一头鬈发,像中国写意画里的满树梅花,……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上面疏疏地缀几粒娇羞不肯露头的黄牙齿。”穷形尽相地写出了这个妓女的轻浮与丑态,“美玉”只是块俗玉。
还有一位是方鸿渐之父——方遯翁。方父有三个儿子——“鸿渐”、“鹏图”、“凤仪”。“鸿渐”取自《易经》,卦象中的鸿雁渐至高位,引申为进取之意,特别是仕进。“鹏图”取“鹏图万里”之意,出自《庄子,逍遥游》,后人用以表达对功利的向往。“凤仪”取“有凤来仪”之意,出自《尚书》,寄托着人们招致吉祥的美好愿望,后来演变为男子招徕贤妻以及对仕途和钱财的向往。方避翁为三个儿子取的名字正是寄托了中国古代封建家长望子成龙、成官的希望,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官本位的文化思想。“邂翁”是朱熹晚年的笔名,这样的“巧合”也许正是作者的用意一朱熹的文化代表性。朱熹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以儒家为正统建立了“天理论”。然而其目的并不是探求宇宙的本质,而是旨在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至上陸。“邂”是“遁”的异体字,取自《易经》“遁”卦,卦象有隐遁、退避之意。方避翁是中国封建遗老的代表,他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继1919年五四运动后就受到了全面否定,处于衰落期的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产生了一种畸形的融合和严重的错位。钱先生将这样一个酸腐的封建家长设计为一个隐退的人物,代表着封建中国必将落没。
二、有名无实,名不副实
《围城》中的众多人物中,多数以“名不副实”的姿态出现。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原本应该正直单纯的知识分子,在《围城》中却尽是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种知识分子的身份与他们虚伪、世故的性格形成强烈对比,名与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名实不副的人物之所以为数众多,是因为作者想以此刻画知识分子的群体性名不副实,这些被冠以头衔和学历的学者本应对社会和国家的进步有所担当,可他们却固守着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在家国大事面前没有主见,缺乏独立的见解,只记得个人恩怨,以至高尚的文化也沦为世俗的功利品。他们普遍怀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看不起、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的心理,这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而他话里嵌的英文字,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李梅亭这一名字听上去雅致,但他明明是中国人,却在自己的英文花名片上印上May DinLea。“辛楣狠命把牙齿咬嘴唇,因为他想着‘Mating’(交配,屁股)跟‘梅亭’也是同音而更有意义。”作者入木三分的讽刺有着恶谑的意味,同音双意的中英文对比,显示了其满口仁义道德却满腹男盜女娼、虚伪自私的丑恶嘴脸。在去往三闾大学的路上,通过他私藏西药为自己找后路,留有私心少掏路费等事件让大家认清了他的面目,以至方鸿渐、顾尔谦等人多次挖苦他。他的思想代表了一批中国知识分子重利轻理的文化态度。
再如第六章开头,作者是这样描写高松年的出场的:“三闾大学的校长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松年”意味着长寿,是有着松柏一样长青的生命活力。高松年的出场设计引出了“老”和“松年”的语义上的对比,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年岁并不高,显然 他不是一位“科学老家”而是“老科学家”,即“老”是修饰“科学”的,也就能使人联想到这位名为“松年”的科学家研究的科学可真是“不值钱”的。高松年身处校长要职,却率领着一群乌合之众,他的贪婪自私、狡猾世故、欺软怕硬,使原本一片洁净的校园变得尔虞我诈、庸俗肮脏,
还有一位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名实相副”的人物,她便是唐晓芙。《说文解字》中解释:“芙,芙蓉也。”在《围城》的所有人物中她是最受方鸿渐喜欢的,“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就连杨绛也说:“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她容貌姣好、举止端庄、不虚伪、不做作,简直就是方鸿渐心中的女神,让他可望而不可即,创造了一种“企慕情境”(Sehnsucht)。她就像一朵清晨池塘里初开的荷花。然而她真的是一朵完美无缺的荷花吗?作者对她的命名展开了一个哲学思考:“二柄多边”。“二柄”是指可以利用事物的两面性用一个比喻同时表示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多边”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多种性能和作用,可以从同一事物中撷取符合自己意图的一面。”作者没有过多地介绍她过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为的是树立其“女神”形象。然而不说不等于没有。她与苏文纨是表姐妹,从家庭地位、社会背景以及接触的人来看大都是一致的,这就仿佛池底的污泥。作者弱化她的背景,突出她清高的一面。唐晓芙太过高傲,在她与方鸿渐的交往过程中,对人对事都毫不留情。她那过分的单纯使她像初放的荷花经不起风雨。杨绛说:“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加透彻了。”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其观点。如果方鸿渐将唐晓芙这种吃不到葡萄的心理谓之悲剧的话,那么娶到唐晓芙而后又婚姻不幸的结局则是“悲剧之悲剧”。唐晓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但与方避翁不同的是,她是朝气蓬勃的。如果以唐晓芙来取代孙柔嘉而与方鸿渐结婚,那么她身上所代表的先进的中国文化——这微弱的希望也将陷入彻底的绝望。钱先生对传统文化是抱有希望的,甚至是努力使之崛起的,他之所以保留唐晓芙这个人物的纯洁是为中国文化保留了生机。
三、无名可得名,可名非常名
在《围城》中,并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非常名”的人物。试想,连唐晓芙这样作者喜爱的人物都被描写成一个清高的人物,“新儒林”中又怎么会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辈呢?这种道家的理想人物在《围城》中只是个幻影。能做到“无名可得名,可名非常名”的人也确实令人钦佩。也许,像钱先生这样“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风范算得上一个。
从人物的命名管窥《围城》,我们看到了作为名字的文字信息所表达的意义,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上,人物的名字各自有典,或有传统意义,通过文字讯息了解到人物性格之间或同或异的关系,同则讽刺,异则反讽。我们也看到丁认物所代表的文化性,以及作者的喜恶标准。作者对作品中所刻画的这些人物进行了无情的揭批,流露出对中国当时的文化状况痛心和无奈。然而从唐晓芙身上我们看出,作者对中国的文化和未来依然寄托了一丝希望。这也就是品味《围城》后绝望中的一丝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