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考阅卷发现的问题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在各位专家的叫好声中依然落寞退场,均分与去年持平,只在46分左右。这样的结果与命题人、对她赞誉有加的各位专家以及广大的语文教师的期待远远不相符合,给人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遗憾。笔者从参加阅卷的经历梳理总结了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记叙类文章写作素质低劣,分数上不去。今年江苏高考记叙文的数量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问题也很突出和集中。
1.基本文体不清
⑴有的一半篇幅写一个故事,一半篇幅抒情议论。
⑵有的议论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写人叙事。
⑶有的记叙文还有分论点。
⑷有的一篇文章写几个毫不关联的人和事。
⑸有的“我”的故事和名人的故事并列。
2.写作能力弱
⑴游离主题,主要不写忧与爱,而自顾自的写支离破碎的矛盾冲突或父母的不理解、不关心,或家庭变故等。
⑵不能紧扣主题忧与爱,很多只写爱,没有忧。
⑶写人叙事很肤浅,语言无味,缺乏细节描写,简单但不纯真,没有味道。
3.思想情感偏执
假装自己是残疾,诅咒父母离婚,写爷爷奶奶死亡,文中表现出的对父母骨子里的不屑,对老师的不尊敬,对人情的过早的世故,对社会的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臣服,让人感到疑惑。
(二)议论文文章未能充分区分学生的思辨能力,怎么说这种关系,是难点,也是学生思维的短板。纯哲学地来辩证这种关系,肯定很空洞,需化大为小,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把关系说得圆润和丰满。也就是要有一个由头,一个小切口。如对江南水乡的忧与爱,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的忧与爱,对乡村城市化的忧与爱,对名人文物建筑的忧与爱,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忧与爱,对子女成长的忧与爱,对天下国家黎民的忧与爱,对自然生态的忧与爱等等。
(三)学生普遍缺乏生活素材,更不会用素材。引用导语繁多,材料撞车多(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司机),妈妈送考或担心高考的忧与爱比比皆是,以上分数均在45分左右。素材更缺少对生活的真实的体味,没有真实的、动人的力量,哪怕是最本色的生活也没有。不管是无源之水,还是无米之炊,还是既不会烧水也不会炊,都是问题。如果是思想品质,没有生活情感,就不仅仅是写作的问题,那就更是问题了。
二.作文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
(一)因时而动,研究高考作文特点及规律。
只要高考存在,她对教学的强力干预就不容回避,如今的高考作文已远非往日,取消了切入分,代替的是五档评分模式,现在又细化为六档,分数差距已明显拉开。所有的作文全部双评,超过分差的要三评,仍超出分差的要进行仲裁。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这样评价作文: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草就让他回家收草去吧!成也作文、败也作文的时代已经来临。高考第一门的语文,特别是作文,已经成了能否上大学、能否上名牌大学的分水岭。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紧跟高考,识时务者方能成就俊杰。我们要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和规律,研究话题作文的导语,研究每年高考的评分细则,研究高考作文的样卷及优秀作文;研究作文与语文教材之间的关系;研究政治话语系统笼罩下的作文之道;研究阅卷人的年龄层次、他们和他们能接受的文化、审美形态;聆听专家的报告与讲座,能听到和看到的,都要孜孜以求,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才能成长得高,看得远,才不会鼠目寸光。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高考为我们师生共同奋斗的指挥棒和发令枪,力求让教学材料成为学生学习历程和文化积淀的记录者,让老师成为先进理念和思想的领路人和接引者,让学生成为对高品质生活的反思者和践行者。
(二)学生之“学”与教师之“引”融动,阅读、指导、系统训练多管齐下。
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对阅读的高度重视是毋庸置疑的现实。除了课本、读本,大量的名家美文,丰富的课外书籍,推荐书目的欣赏,都应是学生每天的常态阅读,是每天不可缺少的营养餐。
但是仅仅这些并不能解决问题。学生写作的时候发现,读是读的,写是写的,油还是油,水还是水,学生还是无米下炊。阅读和写作之间缺少了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老师指导下的有要求有任务的阅读。印发的美文不能东挑一篇西挑一篇,要进行整理分类。笔者在高二曾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些专题阅读:如弘扬孝道——不可迷失的生命反哺;谦卑做人——和你一起低头找幸福;解读英雄——触摸精神的脊梁;心怀悲悯——茫茫尘世的温暖手掌;贵族精神——平民时代追怀的优雅背影;守护良知——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等。学生在通读此组文章后,结合思考题,对某个主题、结构、技法要较为深刻的理解和熟练应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师在阅读材料上的放手和“无为”,也改变了学生对阅读材料囫囵吞枣和熟视无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浅显和应付式的阅读。
作文的系统训练也不能少。作文的训练要规范、系统,不能顾此失彼,文体更不能主观上孤注一掷一种文体,否则后果很严重。其中审题训练和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更是要浓墨重彩大张旗鼓,因为高考作文必须带着镣铐跳舞,它让你画驴,你画的马再生动也是枉然,而细节描写是记叙文动人和充满魅力的基本技巧。
(三)思维互动,让语文课堂百花齐放。
高考作文所暴露出的思维的四平八稳与模式化、大众化与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缺乏思维训练,更多注重知识的传输有严重关系。为思维而教应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课堂具有思维训练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立体的、人文的、自由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思维。小组交流、课堂展示、质疑、争辩都是思维活动的载体。科学的引导,再给以充足的空间,在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让智慧与智慧碰撞,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该是教与学的天堂。
笔者在教授《项脊轩志》后,曾引导学生讨论:在你的眼里归有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学生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归有光是有情有义、多情敏感的男人,因为具有这种情怀的人才能写出这么细腻让人动容的文章;有的认为归有光是时代和家族的牺牲品,他的身上不可避免带有悲剧因子;有的认为归有光是软弱的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他必定不可能完成什么重大使命,性格决定命运;有的认为归有光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好男人;有的甚至认为归有光是标准的文艺青年。学生的视野,课堂上激烈的争鸣,思维的宽度、广度、厚度,是我始料未及的,让我坚信,只要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能纵横整个世界。
笔者再让他们课后写成片段或小型文章,加以补充完善和修饰,推荐给杂志发表。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写作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写作的兴趣,找到一种写作的成就感。
(四)教学方式变动和灵动,让写作活动不再成为学生永远要言说的痛。
交往互动是人类的本性的需求,而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正需要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那种呆板的一成不变的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从本质上不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正如精神科学的奠基人狄尔泰所说: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完美地理解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是通过心灵体验而达到人的心灵的相通,精神的相遇。
基于此,笔者正努力让作文评讲方式丰富而灵动,并在不断实践中完善。作文的评讲,首先是在小组中朗读,小组成员谈得失修改意见,组长归纳给出书面评价和模拟分数,优秀作文小组推荐全班欣赏评价,然后老师定分数给出最终评语,最后全班评讲。作文的批改方式,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简单的对接,而是一对多的交流与互动。
另外,励志电影的欣赏与沙龙、专家讲座、演讲比赛、歌咏大赛、戏剧表演、作文竞赛等教学活动,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让学生更接近生活,写出来的文章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
在“动”中寻找一条作文的“活”路。
汤小燕,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剑 男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在各位专家的叫好声中依然落寞退场,均分与去年持平,只在46分左右。这样的结果与命题人、对她赞誉有加的各位专家以及广大的语文教师的期待远远不相符合,给人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遗憾。笔者从参加阅卷的经历梳理总结了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记叙类文章写作素质低劣,分数上不去。今年江苏高考记叙文的数量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问题也很突出和集中。
1.基本文体不清
⑴有的一半篇幅写一个故事,一半篇幅抒情议论。
⑵有的议论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写人叙事。
⑶有的记叙文还有分论点。
⑷有的一篇文章写几个毫不关联的人和事。
⑸有的“我”的故事和名人的故事并列。
2.写作能力弱
⑴游离主题,主要不写忧与爱,而自顾自的写支离破碎的矛盾冲突或父母的不理解、不关心,或家庭变故等。
⑵不能紧扣主题忧与爱,很多只写爱,没有忧。
⑶写人叙事很肤浅,语言无味,缺乏细节描写,简单但不纯真,没有味道。
3.思想情感偏执
假装自己是残疾,诅咒父母离婚,写爷爷奶奶死亡,文中表现出的对父母骨子里的不屑,对老师的不尊敬,对人情的过早的世故,对社会的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臣服,让人感到疑惑。
(二)议论文文章未能充分区分学生的思辨能力,怎么说这种关系,是难点,也是学生思维的短板。纯哲学地来辩证这种关系,肯定很空洞,需化大为小,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把关系说得圆润和丰满。也就是要有一个由头,一个小切口。如对江南水乡的忧与爱,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的忧与爱,对乡村城市化的忧与爱,对名人文物建筑的忧与爱,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忧与爱,对子女成长的忧与爱,对天下国家黎民的忧与爱,对自然生态的忧与爱等等。
(三)学生普遍缺乏生活素材,更不会用素材。引用导语繁多,材料撞车多(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司机),妈妈送考或担心高考的忧与爱比比皆是,以上分数均在45分左右。素材更缺少对生活的真实的体味,没有真实的、动人的力量,哪怕是最本色的生活也没有。不管是无源之水,还是无米之炊,还是既不会烧水也不会炊,都是问题。如果是思想品质,没有生活情感,就不仅仅是写作的问题,那就更是问题了。
二.作文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
(一)因时而动,研究高考作文特点及规律。
只要高考存在,她对教学的强力干预就不容回避,如今的高考作文已远非往日,取消了切入分,代替的是五档评分模式,现在又细化为六档,分数差距已明显拉开。所有的作文全部双评,超过分差的要三评,仍超出分差的要进行仲裁。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这样评价作文: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草就让他回家收草去吧!成也作文、败也作文的时代已经来临。高考第一门的语文,特别是作文,已经成了能否上大学、能否上名牌大学的分水岭。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紧跟高考,识时务者方能成就俊杰。我们要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和规律,研究话题作文的导语,研究每年高考的评分细则,研究高考作文的样卷及优秀作文;研究作文与语文教材之间的关系;研究政治话语系统笼罩下的作文之道;研究阅卷人的年龄层次、他们和他们能接受的文化、审美形态;聆听专家的报告与讲座,能听到和看到的,都要孜孜以求,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才能成长得高,看得远,才不会鼠目寸光。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高考为我们师生共同奋斗的指挥棒和发令枪,力求让教学材料成为学生学习历程和文化积淀的记录者,让老师成为先进理念和思想的领路人和接引者,让学生成为对高品质生活的反思者和践行者。
(二)学生之“学”与教师之“引”融动,阅读、指导、系统训练多管齐下。
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对阅读的高度重视是毋庸置疑的现实。除了课本、读本,大量的名家美文,丰富的课外书籍,推荐书目的欣赏,都应是学生每天的常态阅读,是每天不可缺少的营养餐。
但是仅仅这些并不能解决问题。学生写作的时候发现,读是读的,写是写的,油还是油,水还是水,学生还是无米下炊。阅读和写作之间缺少了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老师指导下的有要求有任务的阅读。印发的美文不能东挑一篇西挑一篇,要进行整理分类。笔者在高二曾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些专题阅读:如弘扬孝道——不可迷失的生命反哺;谦卑做人——和你一起低头找幸福;解读英雄——触摸精神的脊梁;心怀悲悯——茫茫尘世的温暖手掌;贵族精神——平民时代追怀的优雅背影;守护良知——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等。学生在通读此组文章后,结合思考题,对某个主题、结构、技法要较为深刻的理解和熟练应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师在阅读材料上的放手和“无为”,也改变了学生对阅读材料囫囵吞枣和熟视无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浅显和应付式的阅读。
作文的系统训练也不能少。作文的训练要规范、系统,不能顾此失彼,文体更不能主观上孤注一掷一种文体,否则后果很严重。其中审题训练和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更是要浓墨重彩大张旗鼓,因为高考作文必须带着镣铐跳舞,它让你画驴,你画的马再生动也是枉然,而细节描写是记叙文动人和充满魅力的基本技巧。
(三)思维互动,让语文课堂百花齐放。
高考作文所暴露出的思维的四平八稳与模式化、大众化与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缺乏思维训练,更多注重知识的传输有严重关系。为思维而教应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课堂具有思维训练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立体的、人文的、自由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思维。小组交流、课堂展示、质疑、争辩都是思维活动的载体。科学的引导,再给以充足的空间,在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让智慧与智慧碰撞,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该是教与学的天堂。
笔者在教授《项脊轩志》后,曾引导学生讨论:在你的眼里归有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学生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归有光是有情有义、多情敏感的男人,因为具有这种情怀的人才能写出这么细腻让人动容的文章;有的认为归有光是时代和家族的牺牲品,他的身上不可避免带有悲剧因子;有的认为归有光是软弱的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他必定不可能完成什么重大使命,性格决定命运;有的认为归有光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好男人;有的甚至认为归有光是标准的文艺青年。学生的视野,课堂上激烈的争鸣,思维的宽度、广度、厚度,是我始料未及的,让我坚信,只要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能纵横整个世界。
笔者再让他们课后写成片段或小型文章,加以补充完善和修饰,推荐给杂志发表。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写作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写作的兴趣,找到一种写作的成就感。
(四)教学方式变动和灵动,让写作活动不再成为学生永远要言说的痛。
交往互动是人类的本性的需求,而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正需要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那种呆板的一成不变的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从本质上不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正如精神科学的奠基人狄尔泰所说: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完美地理解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是通过心灵体验而达到人的心灵的相通,精神的相遇。
基于此,笔者正努力让作文评讲方式丰富而灵动,并在不断实践中完善。作文的评讲,首先是在小组中朗读,小组成员谈得失修改意见,组长归纳给出书面评价和模拟分数,优秀作文小组推荐全班欣赏评价,然后老师定分数给出最终评语,最后全班评讲。作文的批改方式,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简单的对接,而是一对多的交流与互动。
另外,励志电影的欣赏与沙龙、专家讲座、演讲比赛、歌咏大赛、戏剧表演、作文竞赛等教学活动,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让学生更接近生活,写出来的文章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
在“动”中寻找一条作文的“活”路。
汤小燕,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