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阅卷角度谈作文教学的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i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考阅卷发现的问题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在各位专家的叫好声中依然落寞退场,均分与去年持平,只在46分左右。这样的结果与命题人、对她赞誉有加的各位专家以及广大的语文教师的期待远远不相符合,给人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遗憾。笔者从参加阅卷的经历梳理总结了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记叙类文章写作素质低劣,分数上不去。今年江苏高考记叙文的数量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问题也很突出和集中。
  1.基本文体不清
  ⑴有的一半篇幅写一个故事,一半篇幅抒情议论。
  ⑵有的议论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写人叙事。
  ⑶有的记叙文还有分论点。
  ⑷有的一篇文章写几个毫不关联的人和事。
  ⑸有的“我”的故事和名人的故事并列。
  2.写作能力弱
  ⑴游离主题,主要不写忧与爱,而自顾自的写支离破碎的矛盾冲突或父母的不理解、不关心,或家庭变故等。
  ⑵不能紧扣主题忧与爱,很多只写爱,没有忧。
  ⑶写人叙事很肤浅,语言无味,缺乏细节描写,简单但不纯真,没有味道。
  3.思想情感偏执
  假装自己是残疾,诅咒父母离婚,写爷爷奶奶死亡,文中表现出的对父母骨子里的不屑,对老师的不尊敬,对人情的过早的世故,对社会的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臣服,让人感到疑惑。
  (二)议论文文章未能充分区分学生的思辨能力,怎么说这种关系,是难点,也是学生思维的短板。纯哲学地来辩证这种关系,肯定很空洞,需化大为小,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把关系说得圆润和丰满。也就是要有一个由头,一个小切口。如对江南水乡的忧与爱,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的忧与爱,对乡村城市化的忧与爱,对名人文物建筑的忧与爱,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忧与爱,对子女成长的忧与爱,对天下国家黎民的忧与爱,对自然生态的忧与爱等等。
  (三)学生普遍缺乏生活素材,更不会用素材。引用导语繁多,材料撞车多(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司机),妈妈送考或担心高考的忧与爱比比皆是,以上分数均在45分左右。素材更缺少对生活的真实的体味,没有真实的、动人的力量,哪怕是最本色的生活也没有。不管是无源之水,还是无米之炊,还是既不会烧水也不会炊,都是问题。如果是思想品质,没有生活情感,就不仅仅是写作的问题,那就更是问题了。
  二.作文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
  (一)因时而动,研究高考作文特点及规律。
  只要高考存在,她对教学的强力干预就不容回避,如今的高考作文已远非往日,取消了切入分,代替的是五档评分模式,现在又细化为六档,分数差距已明显拉开。所有的作文全部双评,超过分差的要三评,仍超出分差的要进行仲裁。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这样评价作文: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草就让他回家收草去吧!成也作文、败也作文的时代已经来临。高考第一门的语文,特别是作文,已经成了能否上大学、能否上名牌大学的分水岭。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紧跟高考,识时务者方能成就俊杰。我们要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和规律,研究话题作文的导语,研究每年高考的评分细则,研究高考作文的样卷及优秀作文;研究作文与语文教材之间的关系;研究政治话语系统笼罩下的作文之道;研究阅卷人的年龄层次、他们和他们能接受的文化、审美形态;聆听专家的报告与讲座,能听到和看到的,都要孜孜以求,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才能成长得高,看得远,才不会鼠目寸光。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高考为我们师生共同奋斗的指挥棒和发令枪,力求让教学材料成为学生学习历程和文化积淀的记录者,让老师成为先进理念和思想的领路人和接引者,让学生成为对高品质生活的反思者和践行者。
  (二)学生之“学”与教师之“引”融动,阅读、指导、系统训练多管齐下。
  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对阅读的高度重视是毋庸置疑的现实。除了课本、读本,大量的名家美文,丰富的课外书籍,推荐书目的欣赏,都应是学生每天的常态阅读,是每天不可缺少的营养餐。
  但是仅仅这些并不能解决问题。学生写作的时候发现,读是读的,写是写的,油还是油,水还是水,学生还是无米下炊。阅读和写作之间缺少了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老师指导下的有要求有任务的阅读。印发的美文不能东挑一篇西挑一篇,要进行整理分类。笔者在高二曾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些专题阅读:如弘扬孝道——不可迷失的生命反哺;谦卑做人——和你一起低头找幸福;解读英雄——触摸精神的脊梁;心怀悲悯——茫茫尘世的温暖手掌;贵族精神——平民时代追怀的优雅背影;守护良知——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等。学生在通读此组文章后,结合思考题,对某个主题、结构、技法要较为深刻的理解和熟练应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师在阅读材料上的放手和“无为”,也改变了学生对阅读材料囫囵吞枣和熟视无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浅显和应付式的阅读。
  作文的系统训练也不能少。作文的训练要规范、系统,不能顾此失彼,文体更不能主观上孤注一掷一种文体,否则后果很严重。其中审题训练和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更是要浓墨重彩大张旗鼓,因为高考作文必须带着镣铐跳舞,它让你画驴,你画的马再生动也是枉然,而细节描写是记叙文动人和充满魅力的基本技巧。
  (三)思维互动,让语文课堂百花齐放。
  高考作文所暴露出的思维的四平八稳与模式化、大众化与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缺乏思维训练,更多注重知识的传输有严重关系。为思维而教应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课堂具有思维训练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立体的、人文的、自由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思维。小组交流、课堂展示、质疑、争辩都是思维活动的载体。科学的引导,再给以充足的空间,在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让智慧与智慧碰撞,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该是教与学的天堂。
  笔者在教授《项脊轩志》后,曾引导学生讨论:在你的眼里归有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学生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归有光是有情有义、多情敏感的男人,因为具有这种情怀的人才能写出这么细腻让人动容的文章;有的认为归有光是时代和家族的牺牲品,他的身上不可避免带有悲剧因子;有的认为归有光是软弱的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他必定不可能完成什么重大使命,性格决定命运;有的认为归有光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好男人;有的甚至认为归有光是标准的文艺青年。学生的视野,课堂上激烈的争鸣,思维的宽度、广度、厚度,是我始料未及的,让我坚信,只要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能纵横整个世界。
  笔者再让他们课后写成片段或小型文章,加以补充完善和修饰,推荐给杂志发表。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写作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写作的兴趣,找到一种写作的成就感。
  (四)教学方式变动和灵动,让写作活动不再成为学生永远要言说的痛。
  交往互动是人类的本性的需求,而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正需要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那种呆板的一成不变的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从本质上不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正如精神科学的奠基人狄尔泰所说: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完美地理解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是通过心灵体验而达到人的心灵的相通,精神的相遇。
  基于此,笔者正努力让作文评讲方式丰富而灵动,并在不断实践中完善。作文的评讲,首先是在小组中朗读,小组成员谈得失修改意见,组长归纳给出书面评价和模拟分数,优秀作文小组推荐全班欣赏评价,然后老师定分数给出最终评语,最后全班评讲。作文的批改方式,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简单的对接,而是一对多的交流与互动。
  另外,励志电影的欣赏与沙龙、专家讲座、演讲比赛、歌咏大赛、戏剧表演、作文竞赛等教学活动,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让学生更接近生活,写出来的文章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
  在“动”中寻找一条作文的“活”路。
  汤小燕,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剑 男
其他文献
张敬亚:曹老师,您好!您虽然身居高等学府,但近些年却时常深入广大的中小学,面对学生或老师进行各种主题的演讲,您是出于何种考虑,又有何感想呢?我想,帮助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美美的,这个美就在语言的深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来,感受语文之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浓厚课内阅读氛围,树立阅读意识  初中生正处于自控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在日常教学中树立阅读意识。例如在执教七年级上册《闻一多先生的
期刊
写作过程就像一棵树的生长过程,生活和阅读体验是土壤,观点、思想、情感是根,立意、构思、语言是树干花果。写作教学不但要注重立意、构思、表达等技法上的指导,更需关注学生观察力,情感的丰富性、敏锐性,思想的深刻性、倾向性等内功的修炼。后者是写作的源泉和动力,如果忽视这一点,而是用范文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就像龚自珍《病梅馆记》中所写的那样“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势必“遏其生气”,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锹挖不出水井。同样,一番事理,也不是凭一口气就能讲清的,需逐段逐层、步步为营地阐述论证。可以说,要透析事理,首先关涉的是论证思路的拓展问题。所谓思路,是根据特定的表达需求,思维开拓、延展的路径,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过程。初学议论文的同学,往往思路闭塞,只好采用“戴帽 穿衣 着靴”的三段式。正像解数学题,光有结论而没有运算过程一样,写议论文缺乏推理过程,是
小学教育是认知能力培养的开始,认识能力培养离不开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所谓趣味性教学,主要是指主张挖掘学科学习的趣味性,摆脱传统枯燥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著名的教育学家培根说过,“兴趣是学习的萌芽”,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利用这点来挖掘学生学习潜
期刊
兴趣是学生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增强语文的学习效果,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就这个问题,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乐激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去学习  小学生喜欢游戏,尤其喜欢一些娱乐活动。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
期刊
教师在古诗词的讲解中,一方面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诗词的翻译和讲解中,鲜少的关注诗人当时抒写诗词时的意境和感受,另一方面习惯性的让学生对诗词进行硬性背诵而很少进行大声的朗读。这些不当的教学手段都将诗词的教学效果固定成死板和难于理解的状态,从而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抗拒和畏惧的心理,仅仅是在被动地应付考试。虽然这种方式能够硬性地让学生理解了古诗词的大意,但学生在鉴赏和分析方面却缺少交流和进步。  一、
期刊
我校确立的《写作》校本化研究——高一记叙文教学内容时,经历了一个初步设想、深入讨论、修订更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高中记叙文的教学内容有了更清醒、更明确的认识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完善情感世界,提升人格魅力。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早起晚睡,披星戴月,穿梭于家校之间,背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忙碌于作业堆里。他们往往缺少充足的时间,不能安心读完一本书;不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缺少必要的积累,从而造成作文素材奇缺、作文语言苍白、作文立意不够高远、新颖的弊端。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