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一、创设美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而且还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很感兴趣。小孩子很喜欢去肯德基,所以,我就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肯德基的情境。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了肯德基出售的几种主要的、学生感兴趣的食品,比如,薯条、汉堡包、鸡翅等,在每种食品下方都有相对应的价格。然后,我进行了角色分配,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种角色,一半学生是肯德基的营业员,另一半是顾客。玩过几轮之后,再角色互换。规则是顾客任意挑选幻灯片上展示的食品,最后,营业员就马上算出顾客应该付多少钱,如此反复。经过情境创设,我发现学生很有兴趣,参与的热情高涨。因为在他们喜欢的肯德基,他们觉得很高兴,也很放松,思维变得异常活跃。
二、联想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捕捉数学信息的能力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到处都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在于要用适当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使他们能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去发现数学的存在。
比如,在学习“计量单位”的时候,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下面以其中的“重量单位”为例。
问题: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24( )。
對于初学“计量单位”的小学生而言,这个问题不那么简单。教师用单纯的讲道理的方式很难使他们理解,这时,就可以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平常生活中寻求正确答案了。在平常生活中,大部分小学生都会从爸爸妈妈口中得出自己的体重情况,这样,有这种经历的小学生便会很快得出正确答案了。
三、感受美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模型的构建、解释和应用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这样会使抽象的算理易于理解,使烦琐的方法便于掌握,使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
例如,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较为抽象,而学生对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却是极为熟悉,因此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设置了生活模拟场景,由学生做营业员和顾客,用自制的纸币进行商品交易。营业员仔细地用“元”作单位为商品标价,热情地接待顾客,认真地收钱、找钱。顾客们则兴高采烈地选购商品、看价、付钱。在活动中,学生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加减法,并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感受认识数学的价值,既可帮学生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四、走进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目的,除了训练逻辑思维、促进自身智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运用所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可能是解题能手,实际动手能力将是非常低的。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就鼓励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这是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应真正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会起到不小的作用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师们都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与实用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与兴趣。
参考文献:
[1]蓝锦红.浅谈生活实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9):126,61.
[2]李冬梅.关于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
一、创设美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而且还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很感兴趣。小孩子很喜欢去肯德基,所以,我就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肯德基的情境。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了肯德基出售的几种主要的、学生感兴趣的食品,比如,薯条、汉堡包、鸡翅等,在每种食品下方都有相对应的价格。然后,我进行了角色分配,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种角色,一半学生是肯德基的营业员,另一半是顾客。玩过几轮之后,再角色互换。规则是顾客任意挑选幻灯片上展示的食品,最后,营业员就马上算出顾客应该付多少钱,如此反复。经过情境创设,我发现学生很有兴趣,参与的热情高涨。因为在他们喜欢的肯德基,他们觉得很高兴,也很放松,思维变得异常活跃。
二、联想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捕捉数学信息的能力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到处都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在于要用适当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使他们能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去发现数学的存在。
比如,在学习“计量单位”的时候,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下面以其中的“重量单位”为例。
问题: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24( )。
對于初学“计量单位”的小学生而言,这个问题不那么简单。教师用单纯的讲道理的方式很难使他们理解,这时,就可以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平常生活中寻求正确答案了。在平常生活中,大部分小学生都会从爸爸妈妈口中得出自己的体重情况,这样,有这种经历的小学生便会很快得出正确答案了。
三、感受美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模型的构建、解释和应用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这样会使抽象的算理易于理解,使烦琐的方法便于掌握,使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
例如,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较为抽象,而学生对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却是极为熟悉,因此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设置了生活模拟场景,由学生做营业员和顾客,用自制的纸币进行商品交易。营业员仔细地用“元”作单位为商品标价,热情地接待顾客,认真地收钱、找钱。顾客们则兴高采烈地选购商品、看价、付钱。在活动中,学生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加减法,并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感受认识数学的价值,既可帮学生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四、走进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目的,除了训练逻辑思维、促进自身智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运用所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可能是解题能手,实际动手能力将是非常低的。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就鼓励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这是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应真正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会起到不小的作用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师们都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与实用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与兴趣。
参考文献:
[1]蓝锦红.浅谈生活实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9):126,61.
[2]李冬梅.关于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