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于一篇文章的学习,通常大家觉得只要掌握了字词,理解了内容,进行了思想教育,基本上就达到目的了。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除完成上述教学任务外,更重要的一点,应该把文章的学习与写作紧密结合起來,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写作方法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都精选自名家的经典之作,其语言文字、表达方法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怎样从阅读教学入手,学习写作方法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课题,学会审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命题方法多样,有的是用人名、地名、物名命题的,如《詹天佑》《金色的鱼钩》;有的是用事件命题的,如《爸爸带我去爬树》;还有的是以中心命题的,如《走遍天下书为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重点、窥视文章的内涵。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具体课文,教给学生审题方法:以人名、地名、物名命题的文章,离不开叙述人物、事物的特点或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以事件命题的文章,其题目就是这件事的高度概括;以中心命名的文章,所叙述的内容最终都是为了说明这个中心……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后,在习作时,就能运用从阅读中学来的审题方法,分析题目的写作要求,避免了跑题、偏题的现象,抓住主题来习作。
二、篇中取段,练写片断
在指导学生读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某些段落的写作方法,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练写片断。如我教完《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就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写杨梅的形态,再写颜色,最后写味道,从生到熟再到熟透,按生长顺序的写法,指导学生课外观察一种蔬菜或水果,注意观察它有什么特点,先说说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吃法,然后根据说的内容写一段话;教《穷人》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桑娜细腻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让学生知道刻画人物时,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然后让学生写一个片段:自己在一次考试或比赛时的心理活动;教《秦始皇兵马俑》时,指导学生学习用总起句开头的写法,练写“老师对我要求非常严格”的片断……这些片断的练习,为学生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摹仿范文,练写篇章
范文是学生习作的借鉴。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指导学生摹仿范文,练写篇章,使学生的习作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如《落花生》一课,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知道这篇课文是紧紧围绕“议花生”来写的。作者的写作思路是:种、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挖掘花生的“品德”。按照这个思路,作者把重点段写得特别详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然后以《说西瓜》为题,要求学生仿《落花生》一课的写法,勾画出思路图:买、切西瓜—吃西瓜—议西瓜—挖掘西瓜的“品质”。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议西瓜,即议西瓜的特点、作用——清暑、解渴、治病、营养丰富。挖掘西瓜的“品质”——脚踏实地,紧紧依偎大地,不忘大地养育之恩。由此展开联想,明确做人的道理。又如在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让学生以《我的×××》为题写一篇写人的习作,学生并不困难地仿照例文,有条理地写出了《我的妈妈》《我的同桌×××》《我的语文老师×××》等短文。
这样的指导,开始可能会有千篇一律的弊端,但对我的学生来说,这样做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每次训练都是一次提高,他们慢慢地对写作入了门,渐渐对写作产生了兴趣,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我相信全班的写作将会从千篇一律到大同小异再到百花齐放。
四、重视背诵、积累语言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的肺腑之言:提高语文素养,有时得靠“死记硬背”。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根据这个特点,我让学生熟读、背诵一些语言经典的范文。凡要求背诵的课文让学生全背,逐个检查。对课文中不要求背诵的让学生将精彩段落背诵下来。实践证明,学生背的多了,语言也就丰富了,因而写的文章就比较精彩。
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总之,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不仅使学生学到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解课文、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于一篇文章的学习,通常大家觉得只要掌握了字词,理解了内容,进行了思想教育,基本上就达到目的了。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除完成上述教学任务外,更重要的一点,应该把文章的学习与写作紧密结合起來,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写作方法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都精选自名家的经典之作,其语言文字、表达方法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怎样从阅读教学入手,学习写作方法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课题,学会审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命题方法多样,有的是用人名、地名、物名命题的,如《詹天佑》《金色的鱼钩》;有的是用事件命题的,如《爸爸带我去爬树》;还有的是以中心命题的,如《走遍天下书为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重点、窥视文章的内涵。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具体课文,教给学生审题方法:以人名、地名、物名命题的文章,离不开叙述人物、事物的特点或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以事件命题的文章,其题目就是这件事的高度概括;以中心命名的文章,所叙述的内容最终都是为了说明这个中心……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后,在习作时,就能运用从阅读中学来的审题方法,分析题目的写作要求,避免了跑题、偏题的现象,抓住主题来习作。
二、篇中取段,练写片断
在指导学生读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某些段落的写作方法,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练写片断。如我教完《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就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写杨梅的形态,再写颜色,最后写味道,从生到熟再到熟透,按生长顺序的写法,指导学生课外观察一种蔬菜或水果,注意观察它有什么特点,先说说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吃法,然后根据说的内容写一段话;教《穷人》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桑娜细腻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让学生知道刻画人物时,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然后让学生写一个片段:自己在一次考试或比赛时的心理活动;教《秦始皇兵马俑》时,指导学生学习用总起句开头的写法,练写“老师对我要求非常严格”的片断……这些片断的练习,为学生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摹仿范文,练写篇章
范文是学生习作的借鉴。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指导学生摹仿范文,练写篇章,使学生的习作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如《落花生》一课,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知道这篇课文是紧紧围绕“议花生”来写的。作者的写作思路是:种、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挖掘花生的“品德”。按照这个思路,作者把重点段写得特别详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然后以《说西瓜》为题,要求学生仿《落花生》一课的写法,勾画出思路图:买、切西瓜—吃西瓜—议西瓜—挖掘西瓜的“品质”。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议西瓜,即议西瓜的特点、作用——清暑、解渴、治病、营养丰富。挖掘西瓜的“品质”——脚踏实地,紧紧依偎大地,不忘大地养育之恩。由此展开联想,明确做人的道理。又如在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让学生以《我的×××》为题写一篇写人的习作,学生并不困难地仿照例文,有条理地写出了《我的妈妈》《我的同桌×××》《我的语文老师×××》等短文。
这样的指导,开始可能会有千篇一律的弊端,但对我的学生来说,这样做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每次训练都是一次提高,他们慢慢地对写作入了门,渐渐对写作产生了兴趣,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我相信全班的写作将会从千篇一律到大同小异再到百花齐放。
四、重视背诵、积累语言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的肺腑之言:提高语文素养,有时得靠“死记硬背”。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根据这个特点,我让学生熟读、背诵一些语言经典的范文。凡要求背诵的课文让学生全背,逐个检查。对课文中不要求背诵的让学生将精彩段落背诵下来。实践证明,学生背的多了,语言也就丰富了,因而写的文章就比较精彩。
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总之,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不仅使学生学到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解课文、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