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见,《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在充分尊重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程的人文精神,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有效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一、要树立语文教学的整体大教学观,重视人文精神的巨大作用,对个体发展放眼未来,着眼当前
《标准》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符合21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时代新人。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各具个性特色的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教育引导,“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语),放眼未来,着眼现在,着力于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其终身发展的基础。根据《标准》的基本宗旨,老师应树立语文教学的整体大教学观,将所有的语文教学当成一个有机整体,高瞻远瞩其终极目标,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个体得到和谐发展,培养新时代的“不被世界新潮淹没的弄潮儿”即适应21世纪对人才要求的新人,因而语文教学的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册次,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甚而到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应该紧紧围绕并服务于这个终极目标。
心中树立起语文教学的整体大教学观,实际教学中可以不局限于仅仅围绕子目标而束缚了某些必要的拓展与延伸。如教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大可以与练习2中诵读与欣赏《夏日绝句》对照起来学习。在对照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词人少女生活明快热烈,情趣盎然,尤其是其巾帼不让须眉的那份豪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深深震撼学生的灵魂,从潜意识中获得一个做人的价值取向——人应是爱国的,是有志气的,教者再适时适当地将词人前后期生活背景与词作的风格简明而生动的介绍,一代不朽的词人形象便深深印于学生脑际,感受了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生命个体的历程。当然学生也各自凭着自己的经验、兴趣等等去感受其思想的光辉之处,或是其幸福清享,或是其戚苦之痛,或是其才华横溢,或是其豪气冲云天……这种种多元的反应,会久远地弥漫在各个体的心际,或多或少中也获得一些对生命的感悟,而且随着各自的成长历程有着千差万别的再创造理解与深化。但作为人文精神规定性的价值取向,永远像一盏明灯指引个体心理与行为发展的方向。倘若只是单纯地教学这一首词和这一首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不一定能引起多大的震荡,也许只是像了解一个语文常识,领略了一个思绪的瞬间那样,轻轻浅浅地就淌过去了。所以树立了语文教学的整体大教学观,高瞻远瞩,放眼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对个体熏陶感染,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人文精髓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体现了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民族风俗和民族感情,体现了人性中亲情、友情的温暖、敦厚,体现了人生的诸多感悟,凡此种种都是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教师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程的人文精髓,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将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之中,以利于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从内容看,既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课文,如《虎门销烟》,也有表现百姓日常生活的课文,如《桂花雨》;既有描写祖国著名自然景观的课文,如《九寨沟》、《雾淞》,又有颂扬勤奋刻苦精神的课文,如《徐悲鸿励志学画》、《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些课文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体裁多样,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激发阅读兴趣,是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充裕的材料。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地利用课文的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天安门广场》、《虎门销烟》等课文的教学,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徐悲鸿励志学画》、《李时珍夜宿古寺》等课文可进行勤奋努力、勇于创新的教育;《珍珠鸟》、《诚实与信任》等课文可进行诚实笃信、相互尊重的教育等等。
正如俗话所说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且移花不让花知晓,这些教育应该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般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得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融为一体,水乳交融般地同步进行。在真真切切的一个个动人的有事中感受和感动一个个如歌的生命:普罗米修斯式的博爱,第一次抱母亲时母亲眼角的泪中“我”的愧疚,钱学森百折不挠的报国之志,鞋匠的儿子林肯不卑不亢的仁爱与正义,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出迪斯尼乐园最佳路径给人的智慧……厄运打不挎信念的重创《国榷》的谈迁,轮椅上的“宇宙”之王霍金,彬彬有礼的岳飞、贾岛,温文尔雅的孔子、周恩来总理,让人们明白给总比拿愉快的高尔基,还有搭接人间爱这链的平凡的人们……还有那谱写生命壮歌的“蚁国英雄”、羚羊、天鹅……
三、教学过程人性化,注重熏陶感染,促进个体发展的实效性
歌德说:“阅读一本好收,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其实这种高尚是思想审美与情感的统一,正因作品表现出三者完美的统一,才使平凡的文字缔造出优美的语言、优美的风景、优美的情趣、深邃的思想。作品中这些曼妙的精灵在人们专注的阅读时便如一泓清泉汩汩地沁入人们的心田,使人享受美的体验、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净化、精神的升华、思维的强化、性格的锤炼,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的完美人格。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这一股清流引入 学生的心田,激起个体对人性光辉的种种感动,在感动中心灵被文字所创造的意境所折服,在感动中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在感动中塑自我,在感动中让灵魂得到飞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接触,切不可将教师引路人的角色演绎成“一言堂”的演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甚至远离了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朱子读书讲究三到,即:口到、眼到、心到。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只有真正地用心读了,对所读文章的诸多地方有所“心动”,那才算真正地读书了,也才有感悟的基础,否则,谈“感悟”,只不过是一些空空洞洞的说教,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地触摸了语言,也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通过某种方式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读、多读、用心地读,是感悟的基础,是激起感动的 源泉。只有个体在读书时被某种人性精神的感动,才能产生出精彩生动而又利于个体进步和发展的“生成”来。
帮助学生感悟课文,是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的根本所在,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扣读导悟,读中见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提纲而顿”,从抓住关键词句切入进行整体感悟,从而达到“百毛皆顺”的效果。如五年级下册《爱如荣莉》,文章通过诸多的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是真爱。这是课文的教学重点,而指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爱”与“茉莉”有何相干,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读书时间。初读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去试着感知真爱为何如荣莉一般平淡无奇,在此过程中让个体获得一个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那就是父亲与母亲,他们互相关爱着对方,引起个体感悟平淡之爱的情感发轫。而反应父母之间相互关爱的细节则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去感受、体验“真爱”之情,这是感悟的关键切入点。一切言行举止都是那么的平淡无奇,而其中浓浓的情意却沁人心脾,父亲无心听“我”的谎言直奔医院,父亲与母亲执手而眠,母亲为了父亲睡发觉手脚被压麻了也不愿惊动他。生活就是如此简单,爱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爱在一颦一笑时,爱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触摸的感觉,升华情感,感悟真爱确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又纯净幽香醉人,激起一种对平淡的感动,在感动中看见人间真情的美丽,在感动中认识真爱无痕。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个体感知的主观能动性和多元性,将学生真正作为感悟的主体、感动的主体,课种中的人文精神对个体的熏陶感染才真正有了实际的效果,也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四、感动人文中美好的人性,以个体的和谐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人文精神丰厚而广博,表现了人性的千姿百态,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在一个万众瞩目,物质、金钱至上的时代,人们内心最细、最柔、最真的底线几乎被物欲的尘埃腻得似乎不再有一丝丝的感动,无情的心灵是一片荒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自私成了这片荒凉的主载。而学生的成长正处于这一种浓重的时代氛围中,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一些些尘埃的种子怎能又不忽多忽少地污染了一片片净土。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正是悄悄地以美的体验、情的陶冶、思想的升华来唤醒人类应有的种种灵性。如果一个人只有思想而缺少审美情调与情感,这样的人格是不健全的,显然也是不符合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所以语文教学应有培养“完人”的意识,以博大的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震撼个体的心灵,在对美好人性的感动中发展个性,逐步实现个体精神境界的影响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地认识和感悟爱、和谐、关怀、独立、自尊、创造、责任等饱含着“人情味”和人文气息的人生主题,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以求人人发展来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文大气候,使人类构建和谐社会的步履越来越迈近完善的境界。
作者单位:泗阳县南刘集小学江苏223705
一、要树立语文教学的整体大教学观,重视人文精神的巨大作用,对个体发展放眼未来,着眼当前
《标准》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符合21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时代新人。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各具个性特色的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教育引导,“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语),放眼未来,着眼现在,着力于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其终身发展的基础。根据《标准》的基本宗旨,老师应树立语文教学的整体大教学观,将所有的语文教学当成一个有机整体,高瞻远瞩其终极目标,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个体得到和谐发展,培养新时代的“不被世界新潮淹没的弄潮儿”即适应21世纪对人才要求的新人,因而语文教学的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册次,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甚而到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应该紧紧围绕并服务于这个终极目标。
心中树立起语文教学的整体大教学观,实际教学中可以不局限于仅仅围绕子目标而束缚了某些必要的拓展与延伸。如教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大可以与练习2中诵读与欣赏《夏日绝句》对照起来学习。在对照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词人少女生活明快热烈,情趣盎然,尤其是其巾帼不让须眉的那份豪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深深震撼学生的灵魂,从潜意识中获得一个做人的价值取向——人应是爱国的,是有志气的,教者再适时适当地将词人前后期生活背景与词作的风格简明而生动的介绍,一代不朽的词人形象便深深印于学生脑际,感受了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生命个体的历程。当然学生也各自凭着自己的经验、兴趣等等去感受其思想的光辉之处,或是其幸福清享,或是其戚苦之痛,或是其才华横溢,或是其豪气冲云天……这种种多元的反应,会久远地弥漫在各个体的心际,或多或少中也获得一些对生命的感悟,而且随着各自的成长历程有着千差万别的再创造理解与深化。但作为人文精神规定性的价值取向,永远像一盏明灯指引个体心理与行为发展的方向。倘若只是单纯地教学这一首词和这一首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不一定能引起多大的震荡,也许只是像了解一个语文常识,领略了一个思绪的瞬间那样,轻轻浅浅地就淌过去了。所以树立了语文教学的整体大教学观,高瞻远瞩,放眼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对个体熏陶感染,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人文精髓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体现了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民族风俗和民族感情,体现了人性中亲情、友情的温暖、敦厚,体现了人生的诸多感悟,凡此种种都是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教师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程的人文精髓,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将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之中,以利于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从内容看,既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课文,如《虎门销烟》,也有表现百姓日常生活的课文,如《桂花雨》;既有描写祖国著名自然景观的课文,如《九寨沟》、《雾淞》,又有颂扬勤奋刻苦精神的课文,如《徐悲鸿励志学画》、《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些课文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体裁多样,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激发阅读兴趣,是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充裕的材料。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地利用课文的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天安门广场》、《虎门销烟》等课文的教学,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徐悲鸿励志学画》、《李时珍夜宿古寺》等课文可进行勤奋努力、勇于创新的教育;《珍珠鸟》、《诚实与信任》等课文可进行诚实笃信、相互尊重的教育等等。
正如俗话所说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且移花不让花知晓,这些教育应该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般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得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融为一体,水乳交融般地同步进行。在真真切切的一个个动人的有事中感受和感动一个个如歌的生命:普罗米修斯式的博爱,第一次抱母亲时母亲眼角的泪中“我”的愧疚,钱学森百折不挠的报国之志,鞋匠的儿子林肯不卑不亢的仁爱与正义,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出迪斯尼乐园最佳路径给人的智慧……厄运打不挎信念的重创《国榷》的谈迁,轮椅上的“宇宙”之王霍金,彬彬有礼的岳飞、贾岛,温文尔雅的孔子、周恩来总理,让人们明白给总比拿愉快的高尔基,还有搭接人间爱这链的平凡的人们……还有那谱写生命壮歌的“蚁国英雄”、羚羊、天鹅……
三、教学过程人性化,注重熏陶感染,促进个体发展的实效性
歌德说:“阅读一本好收,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其实这种高尚是思想审美与情感的统一,正因作品表现出三者完美的统一,才使平凡的文字缔造出优美的语言、优美的风景、优美的情趣、深邃的思想。作品中这些曼妙的精灵在人们专注的阅读时便如一泓清泉汩汩地沁入人们的心田,使人享受美的体验、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净化、精神的升华、思维的强化、性格的锤炼,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的完美人格。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这一股清流引入 学生的心田,激起个体对人性光辉的种种感动,在感动中心灵被文字所创造的意境所折服,在感动中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在感动中塑自我,在感动中让灵魂得到飞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接触,切不可将教师引路人的角色演绎成“一言堂”的演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甚至远离了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朱子读书讲究三到,即:口到、眼到、心到。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只有真正地用心读了,对所读文章的诸多地方有所“心动”,那才算真正地读书了,也才有感悟的基础,否则,谈“感悟”,只不过是一些空空洞洞的说教,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地触摸了语言,也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通过某种方式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读、多读、用心地读,是感悟的基础,是激起感动的 源泉。只有个体在读书时被某种人性精神的感动,才能产生出精彩生动而又利于个体进步和发展的“生成”来。
帮助学生感悟课文,是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的根本所在,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扣读导悟,读中见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提纲而顿”,从抓住关键词句切入进行整体感悟,从而达到“百毛皆顺”的效果。如五年级下册《爱如荣莉》,文章通过诸多的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是真爱。这是课文的教学重点,而指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爱”与“茉莉”有何相干,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读书时间。初读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去试着感知真爱为何如荣莉一般平淡无奇,在此过程中让个体获得一个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那就是父亲与母亲,他们互相关爱着对方,引起个体感悟平淡之爱的情感发轫。而反应父母之间相互关爱的细节则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去感受、体验“真爱”之情,这是感悟的关键切入点。一切言行举止都是那么的平淡无奇,而其中浓浓的情意却沁人心脾,父亲无心听“我”的谎言直奔医院,父亲与母亲执手而眠,母亲为了父亲睡发觉手脚被压麻了也不愿惊动他。生活就是如此简单,爱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爱在一颦一笑时,爱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触摸的感觉,升华情感,感悟真爱确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又纯净幽香醉人,激起一种对平淡的感动,在感动中看见人间真情的美丽,在感动中认识真爱无痕。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个体感知的主观能动性和多元性,将学生真正作为感悟的主体、感动的主体,课种中的人文精神对个体的熏陶感染才真正有了实际的效果,也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四、感动人文中美好的人性,以个体的和谐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人文精神丰厚而广博,表现了人性的千姿百态,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在一个万众瞩目,物质、金钱至上的时代,人们内心最细、最柔、最真的底线几乎被物欲的尘埃腻得似乎不再有一丝丝的感动,无情的心灵是一片荒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自私成了这片荒凉的主载。而学生的成长正处于这一种浓重的时代氛围中,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一些些尘埃的种子怎能又不忽多忽少地污染了一片片净土。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正是悄悄地以美的体验、情的陶冶、思想的升华来唤醒人类应有的种种灵性。如果一个人只有思想而缺少审美情调与情感,这样的人格是不健全的,显然也是不符合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所以语文教学应有培养“完人”的意识,以博大的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震撼个体的心灵,在对美好人性的感动中发展个性,逐步实现个体精神境界的影响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地认识和感悟爱、和谐、关怀、独立、自尊、创造、责任等饱含着“人情味”和人文气息的人生主题,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以求人人发展来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文大气候,使人类构建和谐社会的步履越来越迈近完善的境界。
作者单位:泗阳县南刘集小学江苏22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