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治疗消化性溃疡36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内镜注射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36例消化性溃疡合并活动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初次止血成功26例,成功率为72.22%;再次出血10例,再次内镜下止血6例,4例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88.9%。结论:内镜下进行止血,疗效肯定,是一种减轻患者痛苦、安全有效、方法简单、节省费用的治疗措施,值得在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内镜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上消化道的出血急诊检查率也相应提高。急诊内镜检查已成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首选的止血方法,出血原因得以及时明确,并能通过内镜采取多种治疗手段进行即刻止血,如药物注射、喷洒、微波、电凝、激光及钛夹等技术。由于这些先进技术与内镜的完美结合,使得急诊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即刻止血率高达80%~90%,显著降低了手术率及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无内镜检查禁忌证的门诊及住院急诊患者36例,均行紧急胃镜检查证实为溃疡病活动性出血,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7~76岁,平均52.1岁;对照组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8~75岁,平均52.0岁;上述36例患者均有呕血或(和)黑便,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头昏、贫血,行急诊胃镜检查是在保证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内镜下给予相应的止血治疗。溃疡出血标准按照Forrest分级判定,溃疡出血内镜下分类,活动性出血包括10例渗血、12例小动脉喷射性出血、9例红色血凝块附着、5例非出血性血管残端裸露。排除标准为:①妊娠、哺乳期患者;②食管、胃底部静脉曲张破裂所致出血。
  1.2 方法
  (1)术前准备:本组36例患者行胃镜前均急查血型、血常规、血电解质、血尿素氮、凝血系列,常规给予止血、补液(必要时输血)、抑酸,保证生命体征平稳。胃镜前根据情况肌注地西泮5mg或山莨菪碱10mg,以镇静、解痉。(2)止血方法:采用金属钛夹局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金属夹等内镜下止血方法。①局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法:发现出血病灶后,在出血灶中央及边缘溃疡1~2mm处或基底部用1:20000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3~5点,每点注射1~2ml,总量不得超过10ml,直至周围黏膜肿胀、呈紫红色或发白,5min后观察,无活动性出血便停止注射,并且退镜。②金属夹法:内镜下观察出血速度、部位,并分析病因。经钳道送推送器至内镜前端,把钛夹张开,对准病灶然后轻轻按上,稍微加压后便收紧断离,与附近组织一起箍紧,截断血流。然后可安装3~5枚,视病灶的情况而定。喷洒0.9%NaCl溶液经内镜钳道,确定金属钛夹位置是否适宜,5min后观察,出血停止后退镜。(3)术后处理:术后36例患者都继续进行抑酸、止血、禁食、输液、黏膜保护等治疗,同时还要观察有无再次黑便、呕血、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4)疗效判断:①内镜下止血成功率:初步定义为内镜下止血核实至少5 min后第一次出血内镜治疗停止,即内镜下立即(至少要在5 min后)见喷射出血及渗血停止,镜下视野变清晰,临床表现为内镜止血治疗后24 h内患者再无呕血和(或)黑便,血压上升稳定,脉率变慢有力; ②胃镜下再出血率:观察内镜治疗出血停止后3 h,3 h~24 h、2个月、6个月内再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数占内镜止血成功病例数的百分比;③死亡率:内镜止血治疗后6个月内因再发同一部位消化道出血死亡的病例数占同期随访病例数的百分比; (5)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各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止血成功率为96.67%(58/60),对照组止血成功率为92.98%(53/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再出血率6.90%(4/58),对照组再出血22.64%(12/53),两组再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止血成功后3~24 h内再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 h内,2月内,6月内再出血率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穿孔及其他严重并发症。两组外科手术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中初次止血成功26例,成功率为72.22%,止血48h后10例再次出血,其中6例二次内镜下止血成功,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4例,总有效率为88.89%。
  3 讨论
  在临床上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是一种普遍现象。目前外科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是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使出血部分免于手术,但是还有很多患者的出血情况难以控制,特别是患者病情凶险,溃疡侵及较大血管时,表现为喷射状出血,内科难以止血。
  内镜直视下止血技术及急诊胃镜检查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新的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途径,能够减少患者的出血量和输血量,降低病死率,同时减少住院时间。内镜直视下止血有效率达97%~100%,适用于血管暴露的活动性出血的止血夹止血法;硬化剂、肾上腺素、立止血等局部注射治疗;凝血酶局部喷洒止血,只适用于少量渗血;高频氩气止血、高频电凝、微波烧灼等。
  内镜直视下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节省费用、方法简单、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的治疗措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但是在应用内镜时需有经验的内镜医护人员熟练操作,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才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光生 王学群 邓彪等,内镜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20例分析[J]现代医院,2006.01
  [2] 周静,经内镜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42例[J]临床误诊误治,2008.07
其他文献
以烯丙醇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经醚化和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γ-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两步收率达75%,并探讨了合成条件对反应的影响,表征了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以及核磁
【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者组织损伤的基本病理过程相似,但可能由于致病因素及发病具体环节,所以其组织损害的表现也不同。本文就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研究进展作一讨论。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临床诊治  炎症性肠病广义上包括各种的肠道炎性疾病,一般来说是累积回肠、直肠、结肠这些的都可以叫炎性肠病
【摘要】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在治疗心肌病慢性心衰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 94 例, 在使用常规利尿、ACEI、强心剂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酌情加用倍他乐克,缓慢递增剂量,比较用药前、后 12 周心脏指标变化,评估临床有效性。结果:倍他乐克能降低患者的心率、血压、改善心功能等,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结论:倍他乐克治疗心肌病慢性心衰安全有效,值得在临
浅谈自锁型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对腹腔镜治疗急性盆腔炎进行临床研究。方法:我院2009年3月到2011年3月因急性盆腔炎而行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与同期单纯药物保守治疗急性盆腔炎4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较对照组更快的恢复到正常范围,住院天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急性盆腔炎采用腹腔镜检查治疗,治疗后效果确切,能
【摘要】 目的分析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收集经血管超声、肠系膜血管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或手术确诊的缺血性肠病34例, 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有3例误诊,误诊率为8.8%;32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治愈和缓解,2例手术治疗。结论对具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出现腹痛、血便等需考虑本病可能。可经结肠镜、血管超声、肠系膜血管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等明确诊断。内科保守治疗
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12-s-C12·2Br(s=2,3,4,6)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100在水溶液中生成混合胶团.其临界胶团总浓度CMCT值介于二元复配体系中各组分的临界胶团浓度CMC10和C
以α-磺基硬脂酸和聚乙二醇(400)为原料,经酯化、中和合成双生表面活性剂α-磺基硬脂酸聚乙二醇(400)双酯钠盐.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为0.6%(基于反应体系的质量分数),酸
【摘要】 目的:通过对11例胎盘早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胎盘早剥的发病原因及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0年2月~2011年5月进行住院分娩11例胎盘早剥的发病诱因,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结果:胎盘早剥发生率为0.443%,发病诱因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首位,占45.45%, 其次为外伤,27.27%%,胎盘早剥发现以腹痛最为常见约占54.54%,其次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原因。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尿道下裂患儿196例, 阴茎头及冠状沟型39例; 阴茎体型123 例,阴茎阴囊型27例,会阴型7例。其中行Duckett术式101例、Snodgrass术式25例、Onlay术式19例、MAGPI术式14例、Duckett+Duplay术式24例、阴囊中线皮瓣法6例、Mathieu术式7例。结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