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我们干什么事情,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这个事情是干不好的。同理,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如果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学习的效果肯定不好。对于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怎样能够引导自己的学生对陌生而难懂的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成了众多语文工作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教学设计层出不穷,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关键词:文言文;兴趣;方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许多优秀灿烂、经典感人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这些作品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富有哲理,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而这些作品,又都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了解、认识它们那就必须懂得文言文,尤其对于现在的中学生。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年级每一册语文教课书中,均有不同数量的文言作品,这些作品成了学生学习的必读内容。而对于这些作品,学生们学习均有困难的感觉,理解不清,导致不能准确把握文章,分析情节,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没有了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经过自己这几年的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以供学生借鉴。
一、扎实基础,培养兴趣
从学生一开始接触文言文知识,就给学生以扎实的基本内容讲解,逐篇逐句逐字来分析文中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讲解文言文现象中的一些一般规律和常识性的知识,并使学生做好笔记,以便以后复习巩固。例如,在初中七年级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有关清代散文家沈复的自传体作品《童趣》,教学此文时,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传授的功能,准确明了给学生翻译清晰实词“余、稚、察、藐、私、拟、项、素、神游、怡然、驱”等词的含义,介绍虚词“之、则、或、为、徐、于、其、盖、方”等在本文的用法,指出初中阶段的第一个通假字“强”的现象、含义及原因,认识古汉语句式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省略句“驱之别院”,倒装句“徐喷以烟”。通过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认识文言现象,认识文言文同现代语言的异同,感到文言文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从而拉近了学生同文言文的距离,使学生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欲望,从而产生了爱学文言文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 ,虽然开始时可能会慢一些,但是却给学生扎实的基础,从一开始就扫除学习困难,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有信心就有兴趣。
二、联系实际,增强兴趣
结合具体的课文篇目,依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消除困难,降低难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进行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六单元《隆中对》这篇课文时,文中就涉及到”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情节。因此,就从这个故事开始,让学生依据自己所知道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其他学生在听完这个同学的讲述后,依据自己的记忆和掌握的有关资料,相互之间不断修订、补充、扩展,来丰富更多知识,最后尽可能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形成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来学习课文《隆中对》,看课文中关于这一部分情节是怎样进行叙述的,人物的形象及思想特征是什么,和同学们的认识有哪些异同。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设计,使学生在清晰地了解相关情节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这样既降低了文言文课文学习的难度,又增强了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了更多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了。
三、联系修养,浓厚兴趣
从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及爱好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在读者自我阅读的感知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感染着读者,陶冶着读者的情操,美化着读者的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的不良风气,促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体素养的提高。为此,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非常注重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例如,在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五单元孟子的作品《鱼我所欲也》一文教学时,先通过准确的课文翻译,使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然后在课堂上把分析的重点放在作者如何认识人的生与死的意义和价值,保有“本心’的重要性,从而认识中国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比今天中国大地上人们的思想、行为、观念,对国家、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思考正确的人生取向。再比如了解学生知道诸葛亮一生为了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带着对这位古人的崇敬之情,配以合适的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深深感受这位智慧而又忠诚的古代名臣不朽形象。以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加深人物形象的印象,浓厚了课堂教学的氛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激情,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培养能力,增强兴趣
随着学生文言知识的不断学习,及时对相关文言词语,句式等方面知识进行归类和小结,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在进行新篇目时,采用比较,对照的方式,联系在七年级、八年级学过的相关课文和相关句子,回忆当时出现的这种文言现象老师是怎样总结的,有哪幾种情况,怎样辨别和区分,让学生从中进行体会,找出一些自己理解和分析的方法来,从而使学生感觉文言文学习有章可循,有路可走,而非一片茫然,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及兴趣。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就采用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课文的信心大增,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以上是自己从教以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几点感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实践的不断丰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会更多,更好,学生学习过程中这一难题会逐渐得以化解,校园古代文化教学会充满乐趣的。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3]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
[4]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
[5]初中语文九年级教材
[6]《诸葛亮传》
[7]《孟子》
关键词:文言文;兴趣;方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许多优秀灿烂、经典感人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这些作品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富有哲理,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而这些作品,又都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了解、认识它们那就必须懂得文言文,尤其对于现在的中学生。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年级每一册语文教课书中,均有不同数量的文言作品,这些作品成了学生学习的必读内容。而对于这些作品,学生们学习均有困难的感觉,理解不清,导致不能准确把握文章,分析情节,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没有了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经过自己这几年的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以供学生借鉴。
一、扎实基础,培养兴趣
从学生一开始接触文言文知识,就给学生以扎实的基本内容讲解,逐篇逐句逐字来分析文中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讲解文言文现象中的一些一般规律和常识性的知识,并使学生做好笔记,以便以后复习巩固。例如,在初中七年级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有关清代散文家沈复的自传体作品《童趣》,教学此文时,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传授的功能,准确明了给学生翻译清晰实词“余、稚、察、藐、私、拟、项、素、神游、怡然、驱”等词的含义,介绍虚词“之、则、或、为、徐、于、其、盖、方”等在本文的用法,指出初中阶段的第一个通假字“强”的现象、含义及原因,认识古汉语句式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省略句“驱之别院”,倒装句“徐喷以烟”。通过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认识文言现象,认识文言文同现代语言的异同,感到文言文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从而拉近了学生同文言文的距离,使学生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欲望,从而产生了爱学文言文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 ,虽然开始时可能会慢一些,但是却给学生扎实的基础,从一开始就扫除学习困难,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有信心就有兴趣。
二、联系实际,增强兴趣
结合具体的课文篇目,依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消除困难,降低难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进行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六单元《隆中对》这篇课文时,文中就涉及到”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情节。因此,就从这个故事开始,让学生依据自己所知道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其他学生在听完这个同学的讲述后,依据自己的记忆和掌握的有关资料,相互之间不断修订、补充、扩展,来丰富更多知识,最后尽可能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形成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来学习课文《隆中对》,看课文中关于这一部分情节是怎样进行叙述的,人物的形象及思想特征是什么,和同学们的认识有哪些异同。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设计,使学生在清晰地了解相关情节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这样既降低了文言文课文学习的难度,又增强了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了更多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了。
三、联系修养,浓厚兴趣
从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及爱好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在读者自我阅读的感知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感染着读者,陶冶着读者的情操,美化着读者的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的不良风气,促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体素养的提高。为此,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非常注重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例如,在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五单元孟子的作品《鱼我所欲也》一文教学时,先通过准确的课文翻译,使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然后在课堂上把分析的重点放在作者如何认识人的生与死的意义和价值,保有“本心’的重要性,从而认识中国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比今天中国大地上人们的思想、行为、观念,对国家、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思考正确的人生取向。再比如了解学生知道诸葛亮一生为了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带着对这位古人的崇敬之情,配以合适的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深深感受这位智慧而又忠诚的古代名臣不朽形象。以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加深人物形象的印象,浓厚了课堂教学的氛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激情,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培养能力,增强兴趣
随着学生文言知识的不断学习,及时对相关文言词语,句式等方面知识进行归类和小结,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在进行新篇目时,采用比较,对照的方式,联系在七年级、八年级学过的相关课文和相关句子,回忆当时出现的这种文言现象老师是怎样总结的,有哪幾种情况,怎样辨别和区分,让学生从中进行体会,找出一些自己理解和分析的方法来,从而使学生感觉文言文学习有章可循,有路可走,而非一片茫然,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及兴趣。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就采用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课文的信心大增,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以上是自己从教以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几点感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实践的不断丰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会更多,更好,学生学习过程中这一难题会逐渐得以化解,校园古代文化教学会充满乐趣的。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3]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
[4]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
[5]初中语文九年级教材
[6]《诸葛亮传》
[7]《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