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操性强、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必修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果采用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模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效果佳,并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主动探究;理论基础;教学引导
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的改变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益。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在引起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体系到教学管理模式的悄然变革。目前,“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教学模式已经被普遍采用,也更进一步说明“任务驱动、主动探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有巨大优势。它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角色的转变使得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了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本文将主要从“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实施、教学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1、“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再是知识的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大环境下,“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教学模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那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教学模式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外界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去获得的。而“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从而解决问题。“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是适合于操作类知识、技能的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模式。
2、“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
2.1第一阶段:接受任务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驱动力,适宜的教学任务,学生才能欣然接受,才会尽可能的去实施完成任务,而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明确并且接受任务往往在课堂的一开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成功的开始也就事半功倍了,其中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始就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任务驱动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法,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问题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动探索和互助写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或问题的同时,引导學生一中主动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2.2第二阶段:完成任务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接受任务后,最重要的就是想办法将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实际操作,这就要求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探究。为了便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为好。在这种学习方法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提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从而顺利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例:在课前,教师精心准备学生学习用的学件,上面提供了学生自学的充足素材,提供每一个重难点的提示,这样就可以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主学习环境,比较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加以引导,把握整个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使他们高质量的完成任务,促进知识的意义构建,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3第三阶段:评价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评价应该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评价的目的在于怎样让学习者能获得持续性的进步。因此,“任务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应用情况,即意义建构的成功与否。新课程改革的四大评价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评价是一致的。新课程学习目标评价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的核心。
所以,在对学生所做任务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评价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采取多元化评价,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
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这样不仅让学生自己在评价中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反思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互评,换一个角度看自己的作品还存在什么不足的地方。最后老师可以结合实际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点,再让学生修改、弥补后再进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的课程改革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的课程改革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适合教学方法,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探究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未来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教育技术,2012(4)
[2] 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10(10)
[3] 杨光.信息技术课如何进行任务设计.新教育时代.2014(19)
关键词:任务驱动;主动探究;理论基础;教学引导
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的改变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益。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在引起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体系到教学管理模式的悄然变革。目前,“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教学模式已经被普遍采用,也更进一步说明“任务驱动、主动探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有巨大优势。它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角色的转变使得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了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本文将主要从“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实施、教学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1、“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再是知识的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大环境下,“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教学模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那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教学模式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外界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去获得的。而“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从而解决问题。“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是适合于操作类知识、技能的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模式。
2、“任务驱动、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
2.1第一阶段:接受任务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驱动力,适宜的教学任务,学生才能欣然接受,才会尽可能的去实施完成任务,而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明确并且接受任务往往在课堂的一开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成功的开始也就事半功倍了,其中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始就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任务驱动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法,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问题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动探索和互助写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或问题的同时,引导學生一中主动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2.2第二阶段:完成任务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接受任务后,最重要的就是想办法将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实际操作,这就要求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探究。为了便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为好。在这种学习方法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提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从而顺利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例:在课前,教师精心准备学生学习用的学件,上面提供了学生自学的充足素材,提供每一个重难点的提示,这样就可以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主学习环境,比较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加以引导,把握整个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使他们高质量的完成任务,促进知识的意义构建,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3第三阶段:评价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评价应该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评价的目的在于怎样让学习者能获得持续性的进步。因此,“任务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应用情况,即意义建构的成功与否。新课程改革的四大评价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评价是一致的。新课程学习目标评价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的核心。
所以,在对学生所做任务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评价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采取多元化评价,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
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这样不仅让学生自己在评价中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反思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互评,换一个角度看自己的作品还存在什么不足的地方。最后老师可以结合实际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点,再让学生修改、弥补后再进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的课程改革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的课程改革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适合教学方法,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探究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未来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教育技术,2012(4)
[2] 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10(10)
[3] 杨光.信息技术课如何进行任务设计.新教育时代.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