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的发展定位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hsmit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人”理念是生态伦理学家在整体主义、和谐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本质的理论设定。“生态人”是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量变中的质变”;“生态人”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推动了“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人;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定位;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6-0040-04
  “生态人”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重点问题之一。目前学界对于“生态人”已有一些比较成熟的认识,且基本上已上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来把握其内涵,主要包含了人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意义。综合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研究,可以认为:“生态人”是相对于“自然人”和“社会人”而言的,是指具有充分的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掌握较高水平的技术,适应生态变化规则,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社会物质及其精神条件协调共存并共同进化的人。当然,“生态人”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还需要研究者不断去探索。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角度,对“生态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及其当代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生态人”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量变中的质变”
  (一)对“人的发展”内涵的理解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其深刻涵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的整体发展。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本身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人的发展从其“全面”性上看,“全面的内容包含八个方面:能力、素质、需求、性格、品质、关系、生态和人格”。[1]从量上来看,人的发展不是单个人或群体的发展,而是一切人的发展。惟有个人的全面发展适用于所有社会成员的条件下,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发展进程便是对大家的普及过程,进而实现了个人与周边的人及社会组织在发展进程中的和谐一致”。[1]从人的各个层次上来看,“人的发展分为个体、群体、人类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全面发展,体现为个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生活的和谐,自我身心处于融洽状态,同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群体的全面发展指个体在群体中,合理分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协同进步;人类的全面发展是指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逐渐演进和渐进的历史轨迹,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1]从质上来看,“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在人的发展进程中,是一类‘新人’的出现。这类新出现的人具有个性自由、意识独立、综合素质、能力多样、社会交往广泛以及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等优良特征。” [1]从人的特性上来看,人类具有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性三种基本特性,人的发展就是这三种基本特性在个人身上的全面展开程度,也就是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人的类特性是指在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的行为中人的自立性、自在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人的社会特性指个人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个人参与人类生活共同体交往的领域以及客观联系和思想关系的完整性;人的个性指“人的自然潜力、需求、心理、感觉、精神、道德、理念和思维等”。[1]从人的潜能开发方面来看,人的发展就是对人的潜能在个人身上的全面开发。从社会效能和实质来看,“人类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价值是相同的,人类的解放过程是把人体内潜在的各种素质和本质力量挖掘出来,让它尽可能得到全面发展。” [1]所以,人的发展就是完全拥有人的本质。
  2.人的全面需求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的过程。这是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探讨人的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曾经指出:“以前的哲学家们在理解人们和社会活动时,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而不是通过自己的需要来解释自己的行为。”[2]这表明,马克思对人的发展问题考察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就在于,用人的需要来解释现实的人及其行为。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以自身的需要以及对需要满足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着的。人的需要丰富和发展到什么程度,他的本性或本质力量也就丰富和达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人的需要体现着人的本性,而人性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需要是一种超本能需要,即人永远都不会停留在既有的生存状况,永远都不会满足已获得的需要。人的需求在推动人的行为中总是获取新生、增加和拓展,因此不停地驱动人的行为,使人得到持续发展。所以,人的需要的发展,从本质上丰富和提升着人。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人的发展也就是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的满足则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更是为了人获得发展。
  3.人在现实活动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活动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的发展的实现机制,一方面在于它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即是一种能够将人的主观意识外化为客观事实,并充分调动人的全部力量变革现实、改造自身的过程。由于人不仅是一个自在的生命存在,而且还是一个自为的、超越的生命存在,因此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是某一单纯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是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产物,包括遗传、成熟、环境、个人的主观意志等。同时,人的发展又不是被动地接受这些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自己积极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协调这些因素达到自我的改变。另一方面,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发展的实现机制,还在于它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生物学、心理学等科学证明,人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例如,人的身体发育是遵循着从中心到四肢、从头到尾的发展;人的记忆能力是由机械性识记到意义性识记的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则是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等等。对于每一具体的个人而言,虽有着年龄、特征上的个别差异性,但却不能违背这样的规律性。同时,由于人是有着自主意识的生命体,能够设计和预期自身的发展,即人的发展又是具有一定的意向性和目的性的。因此,人的潜能的真正展现和自身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就必然是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而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只能是在人的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中。因为在实践活动中,人不仅能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外化,而且能将客观世界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力量。显然,在马克思看来,人只有在自身的活动中,才能真正调动自己的内在潜能,才能充分利用环境的因素,获得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依据上述对于人的发展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自身固有属性和成长规律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并在拥有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明的前提下,公正、全面、协调、自在的成长。其最关键的是塑造马克思所说的“完整”的人,也就是挖掘人与生俱有的各类潜在的能力,使其得到全面的成长。从内涵上看,是人在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结合的基础上,最充分地挖掘人的所有潜在的能力;从实践意义上讲,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各类需求,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未来的角度看,“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自己所有的能力”。[3]从外延上看,整体的人和个别人的所有方面的成长,同样能够当作全部人的完整发展。所以,按照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知:人的平等发展就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遇,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完整的人的发展,即人的所有需求、行为、技能、社会往来关系及性格都能获得丰富发展,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全部才能和力量的展示过程,其中全面发展的关键是人的能力,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内容;人的协调发展,就是人类的内涵和外延各种关系状况上的发展,是指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一切关系的和谐与完善,这是人在“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人们的自由发展,包含个体人摆脱某种羁绊和个体人根据自我的愿望自发的培养自身的能力,自由不只是发展的第一目标,也是发展的重要方式。所以,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总体发展目标的最高形式,它是人的个性特征的完整发展。
  (二)对“人的发展”过程的理解
  从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分析方法来看,人的本质形成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存在于其社会形态之内,并随着人与自然的历史演进而演进。综合中外学术成果,以理论探索的眼光来看,从人本身的生存状态来规定,可以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
  1.仰望自然、俯首为奴的“自然人”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人的生产技能不过在狭小的领域内和隔离的位置上发展着”。[4]104“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自然”;个体“对劳动的实际前提的关系,要以其作为公社成员的地位为媒介”。[4]108人类的生存进化完全是一种物的依赖性关系,充其量“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4]483人的属性越来越多的体现在生物科学立场上的自然人, “人的依赖关系”和“顺从关系”是人的发展境况的基础。因此,“自然人”阶段不可能提出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2.盲目自信、傲视自然的“社会人”阶段。它的特点是“广泛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综合能力系统的形成”。[4]484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对人的素质提出多方面的要求,而人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因而就提出了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但由于存在物的依赖性,人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实现。因此,在“社会人”阶段,仍然谈不上真正的人的发展。
  3.平视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人”阶段。它的特点是“他们的共同社会生产能力及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他们的社会财富”。[4]在这个阶段,人的发展状态体现为人对自然是一种尊重和关怀的关系,人类把自然视为不可分离的平等朋友,人类自身也将随着对生态的深入认识而走向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种发展建立在物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但它已然超越了对物的依赖,是基于对生态本性的尊重和对人类本性的尊重。
  (三)“生态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定位
  人的全面发展,从其本身涵义说,包含着一些质的内在规定性。这些规定性是研究人的完整发展的关键。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决定人类的发展,那么, 社会的发展就成为人类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之一,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规定性。从人的内在素质来看,充分发展的人的能力、个性以及全面丰富的人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在这些规定性当中,具有社会性质的能力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能力的最基本的规定性。
  “生态人”追求人和自然的并存互依、同生互荣,促使人、社会与自然的友好合作、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既是人无拘无束的全面成长的条件,同时又是人的自在完整发展的本质。所以说,“生态人”具备上述所说的具有社会性质的能力。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人类的演变总体上经历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生态人”的进化过程。因此可以说“生态人”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量变中的质变”。
  二、“生态人”理念的当代价值
  (一)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他认为,就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看,人的根本性质是生产劳动;就人与人关系的立场看,人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详尽探究人时,他又从各个方面对人进行了细致深刻的观察,完成了实践性、社会性、现实性、历史性和具体性原则的“五位一体”的统一。
  人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马克思在将“现实的人”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时,首先肯定“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从自然中来,是一个持久发展与演变的自然产物;人在自然界中存在,人类在自然界中进行生产和生活,人时时刻刻都要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依赖于自然界。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需要,而人的自然需要只能靠自然界来提供。一言以蔽之: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为了生存而必须与之来往的人的外在身体。人的自然属性说明:人是“自然人”。前工业文明时代就是人以自然人的整体性生存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时代。
  马克思还指出,人是名实相符的社会性动物,不仅具有动物的“合群性”本能,并且只能在社会中独立。人的社会性具体表现在:人产生于社会劳动、生活于社会合作、发展于社会环境。人并非抽象地栖身在世界之外。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的社会性说明:人是社会人。工业文明时代就是人以社会人的整体性生存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时代。   马克思在深入研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和“道德人”假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人”是未来人发展方向的想法。他同时指出:共产主义者的愿望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将来的社会形态,在那种社会形态里,人们的自由发展互为前提。“自由人”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占据自身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是未来社会形态人的整体性存在方式。
  在人类所经历的前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未来的人类社会形态,人类分别以“自然人”“社会人”和“自由人”的整体性存在方式存在和发展。现在,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基本思想,如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进化的根本,人类具有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主动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已经有了明确的生态保护思想,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阶段人类的整体性存在方式是什么。“生态人”的提出,恰好填补了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整体性存在方式缺失的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人”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二)推动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1.“生态人”理念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现实需要。自然环境对人的支配和人对自然环境的驾驭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变更而不断进步的。当人类刚刚迈出动物领域的时候,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完全被自然的力量操纵着,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极其微弱。所以,这时的人们最初怎样脱离动物界(就狭义而言),就怎样进入历史。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提高,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本领则渐渐增强,自然界慢慢从人的敌对力量变成了由人控制的力量。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的控制能力成反比:社会生产力进步程度越低,自然界对人的控制能力就越大;社会生产力进步程度越高,自然界对人的控制能力就越小。反之,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程度与人类支配自然界的能力成正比:社会生产力进步程度越高,人类支配自然界的能力就越大;社会生产力进步程度越低,人类支配自然界的能力就越小。可是,必须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摆脱自然界的控制能力就越强,但并不意味着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就越小。恰好相反,生产力水平越高,意味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更加深入,人类就在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层面上依赖于自然,自然就会越来越大地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近。“生态人”遵从了人与自然之间关联愈来愈密切的历史与现实趋势,特别强调维护生态安全,愈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洽一致、和谐进化。因此,也就更加强调了人的自然存在。
  2.“生态人”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生态人”是处于“生态文明”阶段的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正确认知和解决“人—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立场和方式,是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持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完善制度和科技等因素,构建合理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文明成果的总和,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体系的所有因素居于一种彼此协调的稳固状况,是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5]在此系统中,冲突的各方可以在统一体内彼此容纳、和谐运行、良性变化和融合,使社会系统自始至终处于健康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注重人际和谐,还要实现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协调统一;不只是注重内部的所有层次、所有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并且力争与外部世界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培养微观的各种社会群体细胞的协调发展,还要在宏观上把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不仅社会所有子系统的内部要协调,并且要协调好作为子系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所有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便共同发展。[5]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自然界及其运动法则的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又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人们能够改造自然界,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行为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状况和成效怎样,关键在于人们能否正确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违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鲁莽行为,必定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存活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需要社会。”[7]社会是人们相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关系便是指很多小我的合作,所以,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转变的。要对自然界进行有效的改造,人与人就必须结成社会整体的力量。个人是微弱的,但是联合起来的人,即一个整体的人则有无限的力量。分散的单个人的力量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社会力量,极大地增强了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人类能够改变自
  然,在自然中打下了深刻的人类活动的痕迹,皆是靠个体人之间的综合实力。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生态人”的客观出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杨东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16-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宁克强,魏茹芳.人类文明的呼唤——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审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299-300.
  [6]李海涛.人的本质探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7]伊广英.整体视域下马克思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责任编辑:宇辉】
其他文献
STEAM教育是科学、技术、艺术、工程和数学相融合的教育,STEAM教育理念打破常规的学科界限,让幼儿在“做中学”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并灵活运用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基于此,教师对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实验有了新思考和认知。本文以微实验“造雪”为例,依据幼儿的兴趣架构科学主题网络图,借助“图表”促进主动操作探索的过程,寻找“策略”提升主题活动开展的有效性,逐渐使主题性“微实验”班本化,进一步培养幼儿
江苏省句容市文昌路幼儿园位于句容城北区域,于2016年4月开始兴建,201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幼儿园占地面积7888平方米,建筑面积5688平方米,户外场地面积6166平方米,绿化面积2327平方米,计划开办4轨12个班级。我园目前已招收4个小班,4个中班,现有298名幼儿,38名教职工。  我园以“知文昌礼”为办园理念,以“自主、创新、互动、探究”为办园目标,充分整合幼儿园、社区、家长资源,运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生产力发展区分为现代与后现代两个形态,后者主要体现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以及注意力经济这样几种形式;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理念设计,应以“科技创造”为基础、以“人文创意”为前锋;其发展模式则体现为以“信息经济”为下位驱动,以“创意经济”为上位牵引。这样一种“梯级推进”模式。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创意经济;后现代;后现代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014.
摘 要:行政法律体系有完全不同于民事法律体系、刑事法律体系的特殊面相。行政法渊源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行政法律体系构成要素的独特性。应该以《立法法》第8、9条为标准,区分绝对法律保留、相对法律保留和不属法律保留的事项,并以此为标准构建和判断我国行政法律体系的建设情况。在此标准下,我国行政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属于法律保留的行政事务基本上有法律予以规范,其他事项也大都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
一、教研背景  笔者在学习新西兰的“学习故事”和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充分感知并领略到了“幼儿是积极、主动、自信、有能力的学习者”这样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观,于是将教学案例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从儿童出发,围绕儿童展开,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此理念认知下,笔者选择了大班音乐活动“小木匠和油漆匠”作为教学案例的研究样本,希望能够在“一课三研”的教研过程之中,边实践
摘 要:延安时期,在促进党员保持党性纯洁方面,中共建党纪念文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党中央依据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对于怎样做一个合格党员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针对违反党性的种种表现及其危害,提出了增强党性锻炼的多种具体途径和办法。其中一些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认识结论,是党建史上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认真梳理其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对于当前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工作,具有十分重
深度学习是个体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方位投入的活动,既注重幼儿的个体经验发展,又注重社会价值与意义的建构。深度学习关注幼儿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与他人的互动,更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骑小车”游戏是我园幼儿户外体育自主游戏中的新事物,教师观察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关注游戏中出现的困难,解读幼儿的内心需要,通过提供适宜的材料、场地支持,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经验及
[摘要]近几年,陕南绿色产业的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要加快陕南绿色产业发展,必须适当限制当地工矿业发展,协调处理好绿色产业和工矿业的矛盾;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给绿色产业以较大的发展空间;用足用活“退耕还林”政策。挖掘绿色产业发展的潜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发展绿色产业的资金问题;鼓励土地适当集中,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尽快建立健全市场保障
摘要:历史上,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问题上,单从社会主义国家方面来看,长期以来往往都带有一种“左”的情绪或倾向,它是导致“两制”关系走向决绝对抗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左”的情绪或倾向与忽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两制”关系理论有很大关系。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两制”关系的理论主要有三点: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具有时空上的承继性;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不完全是一对在时
摘 要: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契约关系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目标不相容是造成政府公信力递减的主要原因。契约理论认为,民主政治模式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包含多个层面的契约关系。如果排除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发展阶段和国际政治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仅从契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政府与公民间的契约是天然的不完全契约,并且存在“目标不相容”、“信息不对称”等委托代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执行机制与激励策略修正政府与公民间的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