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文章简单论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的教学中,如何以“华为事件”为切入点,以“华为视角”为线索,以“华为世界”为载体,突出时政性与历史感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历时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时政;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61-02
时政信息本身就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的教学中,以“全球化潮流下的世界——从华为事件看经济全球化”为题,突出时事的史料感,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历时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下面简单讲述该课的教学过程。
一、选择方向,重构框架
该课集中体现时空观念(两条线索:“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国与全球化的互动模式”)、唯物史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家国情怀(认识中国坚持开放市场对于世界经济的意义,感受中国的大国担当)三大学科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
基于“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置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大势之下”的考虑,通过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华为为什么受到抵制?美国为什么抵制華为?华为如何应对抵制?美国对华为的抵制能成功吗?”明晰主线,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二、体系构建,情境创设
问题一:华为为什么受到抵制?——全球潮流下中国道路的发展
华为的成功顺应了全球化潮流。笔者通过图1直观展示华为成长为全球化企业的特征,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四种表现形式,概括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引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见图2)。
完整展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增强历史的纵深感。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时空观念。
[探究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增强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以原子技术、电子技术等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重大进展及其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联系。
材料二 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大体制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世界经济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冷战”结束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摘编自钟学敏《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材料三 联合国在《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目前有大约6.5万家跨国公司在全球有大约85万家子公司。2001年外国子公司雇佣大约5400万名员工,销售额将近19万亿美元,是2001年世界出口额的两倍以上。
——摘编自《贸易战争(四):全球化的阴谋与爱情》
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得出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增强的原因,可以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立体思考、综合总结的能力。
问题二:美国为什么抵制华为?——多极化趋势下中国的崛起
这里引用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典故。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用典故“修昔底德陷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凸显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有利于彰显历史课堂的特色:聚焦历史视角、重回历史现场、解读历史场景。
问题三:华为如何应对抵制?——危机挑战下中国方案的选择
[探究2]结合以下材料,谈谈华为应对来自美国等国的挑战的策略。
材料 2019年1月17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华为深圳总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就网络安全、5G、国际业务等热点话题,与媒体进行了深度沟通,回答了30个问题,人民日报选登了其中10个。以下是节选的4个问题:
从华为应对引申到中国应对,通过直观展示“中国方案”(见图3),帮助学生树立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的理性态度。
[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见图4)。
突出“繁荣、失衡、冲突”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地评价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充分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问题四:美国对华为的抵制能成功吗?——漫长历程下中国地位的变化
[拓展]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模式。
通过图5,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中国从被动到主动、从卷入者到推动者的一系列积极转变过程,进一步感悟“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君子处世之道。
[探究3]逆全球化?再全球化?
材料 自就任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奉行“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和“新孤立主义”的路线,宣扬和坚持“美国第一”:(1)退群,退出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2)筑墙,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修建隔离墙;(3)赶人,发布移民禁令。有人说美国对华为的抵制及特朗普上任以来的美国路线,是“逆全球化”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是“再全球化”的表现,你怎么看?请给出你的理由。
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全球化对于世界发展更有利”,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深化理解,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键能力,提升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素养。
三、反思路径,深化立意
作为经济模块的最后一课,《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既是点题也是总结。以“华为事件”为切入点,以“华为视角”为线索,以“华为世界”为载体,将经济全球化视为一个厚重的历史进程,跳出现实回到历史中去,从历史角度看现实,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之势,更加敏锐地认识到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应做出的智慧选择。
(责任编辑 袁 妮)
[关键词]时政;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61-02
时政信息本身就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的教学中,以“全球化潮流下的世界——从华为事件看经济全球化”为题,突出时事的史料感,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历时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下面简单讲述该课的教学过程。
一、选择方向,重构框架
该课集中体现时空观念(两条线索:“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国与全球化的互动模式”)、唯物史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家国情怀(认识中国坚持开放市场对于世界经济的意义,感受中国的大国担当)三大学科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
基于“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置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大势之下”的考虑,通过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华为为什么受到抵制?美国为什么抵制華为?华为如何应对抵制?美国对华为的抵制能成功吗?”明晰主线,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二、体系构建,情境创设
问题一:华为为什么受到抵制?——全球潮流下中国道路的发展
华为的成功顺应了全球化潮流。笔者通过图1直观展示华为成长为全球化企业的特征,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四种表现形式,概括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引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见图2)。
完整展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增强历史的纵深感。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时空观念。
[探究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增强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以原子技术、电子技术等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重大进展及其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联系。
材料二 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大体制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世界经济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冷战”结束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摘编自钟学敏《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材料三 联合国在《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目前有大约6.5万家跨国公司在全球有大约85万家子公司。2001年外国子公司雇佣大约5400万名员工,销售额将近19万亿美元,是2001年世界出口额的两倍以上。
——摘编自《贸易战争(四):全球化的阴谋与爱情》
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得出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增强的原因,可以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立体思考、综合总结的能力。
问题二:美国为什么抵制华为?——多极化趋势下中国的崛起
这里引用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典故。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用典故“修昔底德陷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凸显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有利于彰显历史课堂的特色:聚焦历史视角、重回历史现场、解读历史场景。
问题三:华为如何应对抵制?——危机挑战下中国方案的选择
[探究2]结合以下材料,谈谈华为应对来自美国等国的挑战的策略。
材料 2019年1月17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华为深圳总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就网络安全、5G、国际业务等热点话题,与媒体进行了深度沟通,回答了30个问题,人民日报选登了其中10个。以下是节选的4个问题:
从华为应对引申到中国应对,通过直观展示“中国方案”(见图3),帮助学生树立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的理性态度。
[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见图4)。
突出“繁荣、失衡、冲突”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地评价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充分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问题四:美国对华为的抵制能成功吗?——漫长历程下中国地位的变化
[拓展]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模式。
通过图5,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中国从被动到主动、从卷入者到推动者的一系列积极转变过程,进一步感悟“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君子处世之道。
[探究3]逆全球化?再全球化?
材料 自就任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奉行“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和“新孤立主义”的路线,宣扬和坚持“美国第一”:(1)退群,退出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2)筑墙,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修建隔离墙;(3)赶人,发布移民禁令。有人说美国对华为的抵制及特朗普上任以来的美国路线,是“逆全球化”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是“再全球化”的表现,你怎么看?请给出你的理由。
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全球化对于世界发展更有利”,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深化理解,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键能力,提升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素养。
三、反思路径,深化立意
作为经济模块的最后一课,《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既是点题也是总结。以“华为事件”为切入点,以“华为视角”为线索,以“华为世界”为载体,将经济全球化视为一个厚重的历史进程,跳出现实回到历史中去,从历史角度看现实,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之势,更加敏锐地认识到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应做出的智慧选择。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