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从四个方面去开展学习,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人格与身心共荣,知识与能力并进。”愉快学习,幸福生活,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达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目的。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现时代文学艺术发展的指导方针。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笔者认为作为文学艺术基础的语文教学,既要突出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更要研究和思考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和智慧带来的深刻影响。
一、意于言表,生动的表达源于语文教学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概括起来,不外乎听、说、读、写四个内容。听和读主要是吸收,而说和写是输出,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检验。因此,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怎么样,通常都可以从说和写两方面体现。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听的技巧,培养学生读的习惯,并在坚持听的过程中体悟说的艺术,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写的诀窍,学习写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经常训练说话、演讲和写作。
二、博学多识,广博的知识源于语文教学
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否能在社会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关注,其语言交流技巧很重要,然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他少年时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决不可忽视传统经典篇目的背诵。培根说:“记忆即知识。”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说:“天下有许多事看来似乎是愚蠢,但反转来又觉得是先进。童年至青少年时代,记忆力最好,我们要多利用它,是有好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给自己的博士生出过这样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国学根基很深,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在内,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盲目地反传统,必导致语文能力的严重缺失。人生理性的成长依赖于物质环境,而精神思想的形成则靠人文环境的孕育。如何在人文环境中汲取尽可能多的养分,就需要善于接受尊长的教化,善于从书中获取教益。我们要从古今书籍之中得到熏陶,在中外人物身上感受风采。同时,语文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所以,通过语文学习拓展胸襟,开阔视野,应该成为我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三、温文尔雅,高尚的情操源于语文教学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善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个人而言,人生境界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情操的优劣,要使心灵变得不麻木,我们必须提高文学修养,而语文学习就是基础。文学作品,超越时空,它将古今各种人物,各种情感展示给我们,只有走进这个世界,才能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知其礼,学其义,做其人。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走进文学世界,在文学艺术熏陶下,丰富感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转化气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还在于通过。这一媒介感受传统文化和异域风情,探寻民族精神,进而历练人格,提升品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点是“听说读写”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展现中国人特征情志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四、慎思善行,深刻的思想源于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把文学素养的培养作为塑造学生心灵品质的路径,通过各项学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染,促使其心灵由硬变软,由冷变暖,由简单走向成熟。在教授李绅《悯农》过程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在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体味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并与现实生活中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关爱相联系,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坚持长期有效的学习,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善与恶,美与丑,忠与奸,荣与辱……从而使学生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总之,通过语文学习要尽力让学生的思想深刻起来。
从上述四个方面去开展学习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人格与身心共荣,知识与能力并进。”愉快学习,幸福生活,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达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目的。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现时代文学艺术发展的指导方针。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笔者认为作为文学艺术基础的语文教学,既要突出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更要研究和思考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和智慧带来的深刻影响。
一、意于言表,生动的表达源于语文教学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概括起来,不外乎听、说、读、写四个内容。听和读主要是吸收,而说和写是输出,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检验。因此,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怎么样,通常都可以从说和写两方面体现。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听的技巧,培养学生读的习惯,并在坚持听的过程中体悟说的艺术,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写的诀窍,学习写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经常训练说话、演讲和写作。
二、博学多识,广博的知识源于语文教学
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否能在社会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关注,其语言交流技巧很重要,然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他少年时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决不可忽视传统经典篇目的背诵。培根说:“记忆即知识。”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说:“天下有许多事看来似乎是愚蠢,但反转来又觉得是先进。童年至青少年时代,记忆力最好,我们要多利用它,是有好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给自己的博士生出过这样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国学根基很深,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在内,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盲目地反传统,必导致语文能力的严重缺失。人生理性的成长依赖于物质环境,而精神思想的形成则靠人文环境的孕育。如何在人文环境中汲取尽可能多的养分,就需要善于接受尊长的教化,善于从书中获取教益。我们要从古今书籍之中得到熏陶,在中外人物身上感受风采。同时,语文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所以,通过语文学习拓展胸襟,开阔视野,应该成为我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三、温文尔雅,高尚的情操源于语文教学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善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个人而言,人生境界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情操的优劣,要使心灵变得不麻木,我们必须提高文学修养,而语文学习就是基础。文学作品,超越时空,它将古今各种人物,各种情感展示给我们,只有走进这个世界,才能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知其礼,学其义,做其人。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走进文学世界,在文学艺术熏陶下,丰富感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转化气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还在于通过。这一媒介感受传统文化和异域风情,探寻民族精神,进而历练人格,提升品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点是“听说读写”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展现中国人特征情志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四、慎思善行,深刻的思想源于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把文学素养的培养作为塑造学生心灵品质的路径,通过各项学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染,促使其心灵由硬变软,由冷变暖,由简单走向成熟。在教授李绅《悯农》过程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在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体味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并与现实生活中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关爱相联系,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坚持长期有效的学习,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善与恶,美与丑,忠与奸,荣与辱……从而使学生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总之,通过语文学习要尽力让学生的思想深刻起来。
从上述四个方面去开展学习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人格与身心共荣,知识与能力并进。”愉快学习,幸福生活,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达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目的。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