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意义单位,小学生在习作时,需要有好的素材、立意和构思,但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量,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会干瘪、无趣,变成所谓的“流水账”,无法吸引人。然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大都有这样的困惑: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我们用于词语教学的时间不可谓不多,学生为了学习词语所付出的劳动应该说也不少。从词语的抄写、听写到词义的理解、背诵,作业里做,考试中考,可学生说话、作文时却仍旧词汇贫乏。相反,笔者观察发现,那些在日常交际中常被使用的“流行语”,学生却往往能用得恰当、传神。像“晕、酷、哇噻、有没有搞错”这些词,还常常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由此,笔者以为,在促成学生词语积累这个问题上,我们语文教师虽然在“识”和“记”上做足了文章,但其关键环节“用”这方面,却往往被我们忽略。基于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被热门”的方式,有目的地在学生的日常交际中加大词语的使用频率,以达成学生对词语的有效积累,最终运用于作文练习中。
“被热门”是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实场景为载体的,在具体操作上,笔者从教师、同伴和家长三个层面展开实施。
一、引领——教师的榜样示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榜样示范效应,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在课堂或者其他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学生平时积累的词语,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他们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主动地对这些词语进行合理运用。
比如,在课堂上,希望学生静下来,我们可以说:“老师希望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举手发言的多,我们可以表扬:“同学们举手发言争先恐后,老师很高兴。”发现有学生讲小话,我们可以提醒:“有的同学窃窃私语,请注意。”像这样的教学用语,看似无意,但笔者发现,时间久了,学生在日常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这些词语使用的频率也慢慢提高了。
二、实践——同伴的互助互学
同伴关系,是学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同伴关系中,由于彼此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处于相近的水平,因此相互之间更容易产生影响。显然,同伴之间的交际,应该是“被热门”的主阵地。鉴于此,笔者与学生进行讨论后,设计了三种促“热门”的模式。
1.词语传播者
我们首先在班级里评选出“小秀才”,而这“秀才”的评选标准是“满腹经纶”,也就是要求该学生词语的积累量比较丰富,并且能把这些积累的词语时常挂在嘴边。“小秀才”的评选,首先激发了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运用词语的动力。“小秀才”评选出来后,就由他们作为班级的“词语传播者”。“传播者”在平常的传播方式,分为集体行动和单独行动两种。集体行动,即由教师统一安排一组词语,所有“传播者”集体在同学中间进行传播,一段时间后,教师通过考察这些词语的热门程度来考评“传播者”的工作成绩,并给予适当奖励。所谓单独行动,则由“传播者”自行思考,各自提出一组自己待传播的词语,然后在与同学的日常交际中运用并影响同学,最后由全班学生来评价这些词语的热门程度,评选出班级的最佳“传播者”。
“词语传播者”这种方式,因为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和竞赛性,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并且,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选的目标词汇也并不局限于课本,因此其效果十分喜人。
2.请你照我说的做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功。然而,在习作中,小学生动词词汇量的贫乏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用上眼睛的都是“看”,用上手的都是“拿”,这样的现象,在学生的作文中屡见不鲜。基于此,笔者设计了“请你照我说的做”这个游戏,来帮助学生积累动词词汇,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开展这个游戏,首先要做的是收集动词。这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因为课本、课外书都是我们动词的来源。
其次,要能够让学生对每一个动词所指向的动作都有准确而清晰的了解。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动作的示范以及比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捏”和“抓”这两个动作时,笔者先是用左手,伸出两个手指“捏”了一个粉笔头,然后又伸出右手,从粉笔盒里“抓”了一大把粉笔。这样,“一声不响”的,学生就准确地掌握了两个动词的意思。
最后,才是“请你照我说的做”这个游戏真正的开展。游戏的时间可以是课堂,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游戏的方式,分“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两种。
单个动作的游戏很简单。例如,事先收集一组表示“看”的动词:望、盯、瞪、仰望、俯视、眺望、目不转睛、左顾右盼……一个学生报出一个动词,请另一个学生照着他说的做动作即可。
组合动作的游戏,则要求大家事先写好一段话,内含一组连贯的动词,读了以后,要求一个学生根据话中描述的内容,把动作演示一遍。如这样一段话:“他轻轻地敲了两下门,见没人应,就推开门,先探着脑袋向屋里扫了一眼,然后,低着头,蹑手蹑脚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
以上两种方法,教师都应该重视及时地评价,让学生讨论动作是否合理、到位。“组合动作”游戏,还可以用“写剧本”“做导演”这样的形式来增强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游戏的教学效果。
3.即时大讨论
学生在日常的校园学习生活中,不经意间发生的一些偶然事件,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词语运用练习的好材料。作为语文教师,要有专业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地捕捉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即时地组织学生对刚刚发生的偶然事件展开讨论,我们称之为“即时大讨论”。比如,有一次上课时,窗外忽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学生都蠢蠢欲动,注意力都到了教室外边。这时候,我干脆把课停了下来,让学生到教室外面进行观察。回到教室后,我及时让学生就刚才看到的景象进行了交流。于是,“纷纷扬扬、铺天盖地、欢呼雀跃、洁白、晶莹、乐滋滋、昂首眺望”等词语都从学生的口中自然流出。“即时大讨论”这种形式,因为讨论的对象新鲜,学生印象深刻,它既是学生词语练习的良好材料,同时也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为进一步的表达打下了基础。
三、倡议——家长的亲情参与
家庭环境是学生言语交际的另一个主阵地,如果能将“被热门”的“热度”传到学生的家里,无疑会对他们词语的积累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笔者向学生家长提出了“全家总动员”的倡议,以充分发掘家庭的教育教学功能。
首先,发动家长是“全家总动员”的首要任务。大部分家长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乐意配合。
其次,教师要事先做足功课。因为家长文化程度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他们不可能以教师的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生活的情境,设计可运用的词语,要求家长先学习理解这些词语,然后有意识地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进行运用。
例如,以下生活情境当中,笔者设计了一些词语。
吃饭:狼吞虎咽、细嚼慢咽、美味佳肴、垂涎三尺、色香味俱全、津津有味、挑三拣四、酒足饭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迫不及待、香喷喷、大饱口福……
起床:睡眼蒙胧、磨磨蹭蹭、几次三番、翻身而起、一骨碌、捏鼻子、挠耳朵、掀被子、千呼万唤、捂住被窝、极不情愿、无可奈何……
和孩子一起逛街: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杂七杂八、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筋疲力尽、拐进、穿过、挤出、急匆匆、闹哄哄……
最后,“全家总动员”活动的展开,教师要重视评价和反馈。笔者在实践中,一方面通过评选“优秀家长”来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及时地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让他们意识到孩子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如此一来,家长参与活动也就乐此不疲了。
“被热门”的方式,借助了学习和生活的情境,在不同的语境中使词语得到了反复的运用,形成了学生思维上的语言信息的不断刺激,促成了词语的有效积累。
(责编 刘宇帆)
“被热门”是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实场景为载体的,在具体操作上,笔者从教师、同伴和家长三个层面展开实施。
一、引领——教师的榜样示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榜样示范效应,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在课堂或者其他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学生平时积累的词语,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他们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主动地对这些词语进行合理运用。
比如,在课堂上,希望学生静下来,我们可以说:“老师希望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举手发言的多,我们可以表扬:“同学们举手发言争先恐后,老师很高兴。”发现有学生讲小话,我们可以提醒:“有的同学窃窃私语,请注意。”像这样的教学用语,看似无意,但笔者发现,时间久了,学生在日常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这些词语使用的频率也慢慢提高了。
二、实践——同伴的互助互学
同伴关系,是学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同伴关系中,由于彼此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处于相近的水平,因此相互之间更容易产生影响。显然,同伴之间的交际,应该是“被热门”的主阵地。鉴于此,笔者与学生进行讨论后,设计了三种促“热门”的模式。
1.词语传播者
我们首先在班级里评选出“小秀才”,而这“秀才”的评选标准是“满腹经纶”,也就是要求该学生词语的积累量比较丰富,并且能把这些积累的词语时常挂在嘴边。“小秀才”的评选,首先激发了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运用词语的动力。“小秀才”评选出来后,就由他们作为班级的“词语传播者”。“传播者”在平常的传播方式,分为集体行动和单独行动两种。集体行动,即由教师统一安排一组词语,所有“传播者”集体在同学中间进行传播,一段时间后,教师通过考察这些词语的热门程度来考评“传播者”的工作成绩,并给予适当奖励。所谓单独行动,则由“传播者”自行思考,各自提出一组自己待传播的词语,然后在与同学的日常交际中运用并影响同学,最后由全班学生来评价这些词语的热门程度,评选出班级的最佳“传播者”。
“词语传播者”这种方式,因为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和竞赛性,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并且,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选的目标词汇也并不局限于课本,因此其效果十分喜人。
2.请你照我说的做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功。然而,在习作中,小学生动词词汇量的贫乏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用上眼睛的都是“看”,用上手的都是“拿”,这样的现象,在学生的作文中屡见不鲜。基于此,笔者设计了“请你照我说的做”这个游戏,来帮助学生积累动词词汇,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开展这个游戏,首先要做的是收集动词。这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因为课本、课外书都是我们动词的来源。
其次,要能够让学生对每一个动词所指向的动作都有准确而清晰的了解。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动作的示范以及比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捏”和“抓”这两个动作时,笔者先是用左手,伸出两个手指“捏”了一个粉笔头,然后又伸出右手,从粉笔盒里“抓”了一大把粉笔。这样,“一声不响”的,学生就准确地掌握了两个动词的意思。
最后,才是“请你照我说的做”这个游戏真正的开展。游戏的时间可以是课堂,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游戏的方式,分“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两种。
单个动作的游戏很简单。例如,事先收集一组表示“看”的动词:望、盯、瞪、仰望、俯视、眺望、目不转睛、左顾右盼……一个学生报出一个动词,请另一个学生照着他说的做动作即可。
组合动作的游戏,则要求大家事先写好一段话,内含一组连贯的动词,读了以后,要求一个学生根据话中描述的内容,把动作演示一遍。如这样一段话:“他轻轻地敲了两下门,见没人应,就推开门,先探着脑袋向屋里扫了一眼,然后,低着头,蹑手蹑脚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
以上两种方法,教师都应该重视及时地评价,让学生讨论动作是否合理、到位。“组合动作”游戏,还可以用“写剧本”“做导演”这样的形式来增强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游戏的教学效果。
3.即时大讨论
学生在日常的校园学习生活中,不经意间发生的一些偶然事件,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词语运用练习的好材料。作为语文教师,要有专业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地捕捉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即时地组织学生对刚刚发生的偶然事件展开讨论,我们称之为“即时大讨论”。比如,有一次上课时,窗外忽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学生都蠢蠢欲动,注意力都到了教室外边。这时候,我干脆把课停了下来,让学生到教室外面进行观察。回到教室后,我及时让学生就刚才看到的景象进行了交流。于是,“纷纷扬扬、铺天盖地、欢呼雀跃、洁白、晶莹、乐滋滋、昂首眺望”等词语都从学生的口中自然流出。“即时大讨论”这种形式,因为讨论的对象新鲜,学生印象深刻,它既是学生词语练习的良好材料,同时也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为进一步的表达打下了基础。
三、倡议——家长的亲情参与
家庭环境是学生言语交际的另一个主阵地,如果能将“被热门”的“热度”传到学生的家里,无疑会对他们词语的积累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笔者向学生家长提出了“全家总动员”的倡议,以充分发掘家庭的教育教学功能。
首先,发动家长是“全家总动员”的首要任务。大部分家长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乐意配合。
其次,教师要事先做足功课。因为家长文化程度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他们不可能以教师的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生活的情境,设计可运用的词语,要求家长先学习理解这些词语,然后有意识地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进行运用。
例如,以下生活情境当中,笔者设计了一些词语。
吃饭:狼吞虎咽、细嚼慢咽、美味佳肴、垂涎三尺、色香味俱全、津津有味、挑三拣四、酒足饭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迫不及待、香喷喷、大饱口福……
起床:睡眼蒙胧、磨磨蹭蹭、几次三番、翻身而起、一骨碌、捏鼻子、挠耳朵、掀被子、千呼万唤、捂住被窝、极不情愿、无可奈何……
和孩子一起逛街: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杂七杂八、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筋疲力尽、拐进、穿过、挤出、急匆匆、闹哄哄……
最后,“全家总动员”活动的展开,教师要重视评价和反馈。笔者在实践中,一方面通过评选“优秀家长”来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及时地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让他们意识到孩子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如此一来,家长参与活动也就乐此不疲了。
“被热门”的方式,借助了学习和生活的情境,在不同的语境中使词语得到了反复的运用,形成了学生思维上的语言信息的不断刺激,促成了词语的有效积累。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