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斯坦纳:伟大的价值养护我们的良知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le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2月3日,美国文艺批评大师、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英国剑桥逝世,享年90岁。
  斯坦纳是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熟谙英、法、德等多国语言,执教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高等学府,在不同学科间的壁垒日渐高筑的今天,他仍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热情,致力于打破哲学、文学与科学之间的界限。
  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犹太思想家之一,斯坦纳主要研究语言、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二战”大屠杀的影响,代表作有《语言与沉默》《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海德格尔》《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等。终其一生,斯坦纳的思考主题是人类文明在20世纪经历的磨难。他不断进入这个主题并试图进行彻底反思。
  “伴随着晚期资本主义金钱的野蛮而残暴的咆哮,要把文字寄出去、要找到邮票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我想说的是小说出版社、文学和哲学杂志的式微,和我们教师悲惨的物质境况。”
  斯坦纳在给现代性把脉时下过许多悲观论断,但他依然坚信文明的力量,“但我是乐观的。我相信经济和社会的灾难,我也相信灾难会把人带回来。毕竟,在纳粹空袭伦敦的时候,人们就是在防空洞里重新开始大量阅读经典的。伟大的价值养护我们的良知。”

一生都与死亡、回忆和大屠杀有关


  斯坦纳1929年4月生于巴黎,父母都是维也纳人。据他后来在自传中回忆:“帮我接生的其中一个医生,回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暗杀了州长休伊·朗。”
  1940年,纳粹占领巴黎前不久,斯坦纳随家人离开欧洲前往美国,他是纽约法国学校仅有的两名从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犹太学生之一,特殊经历和身份确乎预示着他未来的工作。
→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Antonio Olmos/图

  在1965年写下的自传体文本《一种幸存者》中,斯坦纳为自己能逃离集中营的命运感到困惑:“为何是我?凭什么我得以脱身?”伴随自我拷问而来的是某种责任感,甚至使命。“我的一生都与死亡、回忆和大屠杀有关,”斯坦纳表示,“希特勒讥讽的是无名氏,‘谁还记得亚美尼亚人?’那我必须成为一名‘回忆者’,提醒人们记住。”
  斯坦纳的思想研究涉及三大领域:以人和国家关系为主题的悲剧作品;语言的多重本质及其发展问题;艺术与哲学、科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集权主义的关系。在他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语言与沉默》中,斯坦纳探索语言的力量,也质疑文化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那些表现悲悯、解放、人文、自由、美与爱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何能如此矛盾却又紧密地与野蛮和邪恶共存?正如他在书中所写:“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个人可以在晚上阅读歌德或里尔克,演奏巴赫和舒伯特,却在早上去奥斯维辛集中营上班。”
  英国批评家詹姆斯·伍德总结斯坦纳文学批评的核心:那不是一种纯粹的文本批评,而是直接面对文学艺术中时常出现的虚伪,并试图撕碎它。
  1981年,斯坦纳出版了一部备受争议的中篇小说《阿道夫·希特勒的圣克里斯托堡之途》(The Portage to San Cristobal of A.H.),故事中有人在“二战”结束30年后发现了侥幸活下来的希特勒,后者深居于亚马逊雨林深处……形似斯坦纳的文论,小说中附有大量思辨。
  “一个人的声音如何能投下令人生畏的巨大阴影?从短波收音机里,无线电有时发出尖锐的声音,但更常发生的是突然因静电干扰而陷入无声。不过只要是广播希特勒的演说,我们一定按时收听。”
  据斯坦纳介绍,《阿道夫·希特勒的圣克里斯托堡之途》是他1975年至1976年在日內瓦一气呵成的作品。“创作这部小说源自我毕生的语言研究,也源于我对大屠杀之恐惧与恐怖的思考,它与柬埔寨、越南、萨尔瓦多、布隆迪等地有关。(注:上世纪70年代左右,柬埔寨有红色高棉大屠杀,布隆迪发生种族灭绝事件,“越战”和萨尔瓦多内战中也多次发生针对平民的屠杀事件。)我的感觉是,如果可以的话,一个人必须与深渊搏斗。”
  有批评家指出,斯坦纳笔下的“希特勒”比希特勒本人更有口才,对此,他做了详细解释:“我写的希特勒是虚构形象,和他本人唯一相似的点在于:希特勒的确说过是犹太人发明了人类的良心。我认为这是个令人不安的洞见,这部小说不少场合我都用到这个观点,其余都是想象。但我得说,希特勒本人的雄辩术令人着魔,1922年时他还是个身无分文的失业无赖,站在慕尼黑街头演讲,10年后却成了德国的主人,20年后是欧洲的主人,要是他愿意恳求研究原子弹的犹太科学家,他很可能成为世界的主人。他达成一切靠的就是对语言无与伦比的掌控力。令我震惊的是,你可以用人类的语言去祝福、去爱、去建设、去宽恕,同时也能用它去折磨、去恨、去摧毁、去灭绝。我希望这本书是一个警告。”

“我宁愿你不了解债券和股票的差别”


  斯坦纳一家当年侥幸逃脱纳粹魔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极具政治嗅觉的父亲弗里德里克·斯坦纳。
  老斯坦纳是奥地利中央银行的高级律师,在维也纳本有大好前程,“但我父亲有一种不祥预感,他认为将有大难临头。在闪亮耀目、自由开放的维也纳文化底下,他嗅出对犹太人有系统的、教条式的仇恨即将爆发。”
  跟当时很多不以为意的亲友不同,老斯坦纳早早预感到纳粹主义和希特勒对欧洲的威胁,在他看来,维也纳正是“纳粹的摇篮”。早在1933年之前,老斯坦纳便一次次对仍留在布拉格或维也纳的亲友提出警告,但别人对他的“悲观”和“紧张预言”一笑置之。“在外交圈和首长圈里,我父亲被当成是絮絮叨叨的先知卡桑德拉(注:罗马神话中的先知,因预言不被人相信而痛苦),不过是犯了众所皆知的犹太人歇斯底里的毛病”。   当时的维也纳是弗洛伊德、马勒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但对老斯坦纳这样的犹太知识精英而言,曾由迪斯雷利这个犹太人当过首相的英格兰有着神秘的魅力。老斯坦纳一心想去英国,但因为风湿病,他最终决定1924年举家迁往气候更暖和、医疗更发达的法国。“我父亲认为法国人民有傲慢的民族优越感、轻浮,加上法国政治、财政与社会的短视近利;一直到他临终前,他在法国从来没有一天自在过。”
  在父亲影响下感触到的身份危机和遭遇的流离生活,令斯坦纳保持着用犹太人身份反思现代文明的视角。“欧洲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歌德的花园几乎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毗邻,高乃依的房子紧挨着圣女贞德被残忍处死的广场。”
  老斯坦纳体质孱弱,但意志力极其坚强,他精通法律和经济理论,出版过专著讨论圣西门的乌托邦式经济学和19世纪后半叶的奥地利金融危机,还有着深厚的古典学、文学和历史学知识,用斯坦纳的话说,父亲的学问“博而精”,对音乐也有极佳鉴赏力。“家中最常回荡的是德、奥全部的音乐遗产……即使是在愈来愈沉重的政治氛围里,一首舒伯特的歌曲,一段舒曼的练习曲,都能令我父亲暂时从愁眉不展中雀跃起来。随着现实愈来愈迫近而不得不作出让步,我父亲做了件很讽刺的事:从此只播放瓦格纳音乐的法文版。”
  虽然投资金融占去老斯坦纳大部分的外务时间,但在内心深处,他对此道几乎是冷漠的,决心不让儿子接触他的专业,“我宁愿你不了解债券和股票的差别”,老斯坦纳致力于将儿子培养成教师和治学严谨的学者。
  “我们的头脑就是要用来思考不可思议之事的。这是我作为教师和思想家的日常工作;那也是上帝让我来到这个世上的理由。”
  斯坦纳多年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全世界只有犹太人为孩子祈祷希望他们成为学者。这让我充满自豪感。现在我的儿子是纽约某著名学院的院长,女儿是哥伦比亚大学古典学系主任,女婿在普林斯顿大学讲授古典文学。那就是我的梦想。我们犹太人命中注定热爱知识、思考和艺术。成为犹太人就是成为学生,成为热爱学习的人,拥有思想的、道德的、精神的视野,拒绝羞辱和折磨别人。相反,世上很多地方正变得愈发暴力、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当今西方,星相师的存在似乎比科学家多三倍,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媚俗作品和野蛮残酷的社会。”

有幸给一些好作家当了“邮差”


  自20世纪50年代起,斯坦纳开始了文学批评家的学者生涯;1969年以来,他一直是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杰出学者,出版专著四十多部,散论无数,涉及几乎所有人文领域。博闻强识、学贯古今的他,可谓典型的“文艺复兴人”。
  “无论是日常用语或心算,阅读理解或听写,法文、德文及英文对我而言同样地‘自然’。”幼年在多语环境中成长的斯坦纳,似乎注定成为比较文学专家。“我的母亲讲话时,常以某种语言开头,用另一种语言结束。语言在屋子里流动,饭厅和客厅是英语、法语、德语。我的奶妈在育儿室说‘波茨坦’德语,在厨房里听到的是匈牙利语。”
  斯坦纳6岁时,父亲开始教他用古希腊语读《伊利亚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童年生活便是一场繁重的学习庆典”,“每星期总有一天,一位身材嬌小的苏格兰女士会来教我读莎士比亚。此外,我跟随一位逃难的学者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
  横越大西洋两岸,斯坦纳一生出入欧美知名学府。他在纽约读中学时受惠于耶鲁大学法国文学专家吉恩·波尔什,后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遇见弥尔顿专家恩尼斯特·索尔拉克、指引他走向海德格尔的大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以及新批评派泰斗、著名诗人艾伦·泰特等多位大家。
  在芝大读书期间,斯坦纳还受教于当时西方最杰出的物理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等。他听过费米介绍量子力学,“就在他第一次引发可控制连锁反应的相同地点”;走进了理查德·麦克基恩的课室,“亚里士多德-托马斯学派认识论在他的引发之下,演变为当时风起云涌的政治风潮”。
  斯坦纳追忆,20世纪40年代晚期和50年代的芝加哥大学非常理想化。“它接纳活力十足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形塑理想大学理念的目的与精神之间的种种冲突,疯狂自大、欢乐喜庆。特别的光芒在阴冷的空气中闪烁。”
  在芝大上学的头几个星期,年轻的斯坦纳一度迷上国际象棋,每天都要和真正的棋手下18小时棋。“我可能有机会成为真正的、严肃的棋手,但当我被那种可能性晃到眼睛时,我退了回来。我缺乏丢掉理智、全身心投入那个游戏的勇气。因为说到底,它只是个游戏,可是,多棒的游戏啊!”
  尽管出版过不少小说,斯坦纳认为自己并非真正的“创作者”。“我完全缺乏伟大创造者的那种天真愚蒙。雕刻家亨利·摩尔过去常来我们学院,当他开口谈论政治时,真是幼稚得惊人!于是我们看向他那双蕴含生命的手,告诉自己:‘谁在乎他说了什么!看看他能用那双手做的事。’伟大创造者深刻的天真和神秘,是我们这些外人无法理解的。”
  斯坦纳将自己的文学评论工作定义为“邮差”。“我一辈子都在试着当一个好邮差,送信并把它们放进正确的邮箱。找到正确的邮箱不那么容易,如果你是在谈论一篇文字、介绍一部新作的话。有时你会错得离谱,但这是件迷人、重要的工作,我有幸给一些好作家当邮差。因为我沉迷于搬运文字和把它们放进邮箱的天赋。”
  最令斯坦纳难忘的是他曾撰文介绍保罗·策兰的往事,“生命中,有那么两三次,我幸运地,为某些真正伟大的创造者开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来自《泰晤士文学增刊》的那通电话:‘您给我们发了一篇关于(他拼出了他的名字)C-E-L-A-N先生的文章。策兰是假名吗?他是谁?’那是英语中第一篇关于保罗·策兰的文章。在其他一些场合,我也帮助引进了一些新晋作家和重要诗人。”
  去年10月,哈罗德·布鲁姆离世,不到半年时间,英语世界又告别了另一位维护西方正统艺术的文学批评大师斯坦纳。
  据斯坦纳晚年在一次采访中表述,他非常害怕阿兹海默症,每天早上都会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做翻译练习,以确定自己没有失忆。
  “在这里,我的狗极其重要。我会对它解释文本;它和我散步,我们交谈。在爱你的、你爱的动物眼中,有一种人没有的、对死亡的理解。我回家时,它就在门前等我。它怎么知道我要回家?很可能,就像实证主义者奥古斯特·孔德所说,因为我发出一种希望的气味……和动物生活是件美妙的事情,心意相通的时刻令人激动。我知道,我应该爱人。但有时,我发现那很难。”(参考:《斯坦纳回忆录:审视后的生命》《语言与沉默》《悲剧之死》等)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2期。作者为该刊记者,实习记者陈梵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这是一场来势汹汹的大战,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大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战大考中,有一群“逆行者”格外引人瞩目:他们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他们越是艰险越向前,在战疫一线主动向党组织亮出赤诚之心;他们在与病魔的较量中淬炼了初心、磨砺了意志、经受住了考验;他们在火线坚定地举起右拳向党旗宣誓,光荣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新成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明确指示,对在抗疫一线表现突出的
美国一些政客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当作政治秀场,先有喋喋不休的疫情政治化、污名化论调,再有追责索赔的滥诉。一个自称“国际领导”的大国,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政治丑剧,让世界各国人民和有识之士大跌眼镜。有美国媒体指出,当今之时,国际社会联手防控疫情是大局,拯救生命是大任,协作抗疫是大势。转移焦点,良心何在?破坏合作,天理不容!  美方曾公开表示“非常欣赏中方的努力和透明度”“中方分享的数据有助于美方抗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文件),释放极强信号,必须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大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一、为何必须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教育包括培训教育在内,从来都是一项崇高的公益性事业,天然地应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根本宗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受功利驱使和资本裹挟,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面广量大的无资质培训
吃完橘子后,你是不是把橘子皮扔掉了?其实,用橘皮做枕头益处很多!  清热去火降压 橘皮晒干后装枕头可以清热消炎,对体内积热过重的人来说,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镇静安神助眠 橘皮中有大量的天然挥发油,制成枕头后清香怡人,可通过人的呼吸让挥发油进入人体,从而起到调节神经和镇静安神的作用。  缓解颈椎问题 晒干的橘皮本身有一定的硬度,可帮助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而且这个硬度不强,在起到按摩作用的同时,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大名县人武部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加强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贯彻军委关于发挥民兵“六个作用”为抓手,在全县民兵中广泛开展“高擎党旗抗大疫、我为军旗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广大民兵立足本职岗位,发扬斗争精神,人人为疫情防控出力,积极在抗疫一线立功。连日来,全县千余名民兵活跃在国省干道疫源检测、主城区疫情排查、乡村疫情封控、贫困村脱贫攻坚、工厂复工复产等各条战线,形成了全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占据课堂教学绝大部分江山的当下,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被挤到边缘地带,不同程度地被弱化着。“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内容重复化”等问题在论述类文本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教学环节为读懂课文、了解观点、研究写法、联系生活四步骤,教学点总在论点、论证、论据等基本知识上打转。再看当下学生习作,“那种缺少思想内涵与智性分析,动不动就用典、堆砌辞藻,宣泄人生感慨的写法,在中小学生作文中
秋生负责侦办的涉黑大案还在艰难取证的过程中,而我为了秋生的这个案子,可以说是赴汤蹈火了——先是作为警方的联络人,冒险跟知情人见面,差点儿被黑恶团伙算计;接着,我就成了黑恶势力报复的目标,不断接到威胁恐吓的电话和短信。我要求秋生保护我的安全,可秋生觉得我小题大做,或者是借此向他邀功——案子一旦破了,我要独家报道,所以,对我的担心满不在乎。  就在几天前,有人打着提供新闻线索的幌子给我设了个套,差点儿
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并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阅读教学也就成为一种审美的指导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目前的状况是绝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兴味索然。究其原因,是传统的阅读教学
相传有一天,被后人尊为“药王”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因左手中指不小心触碰了木刺,出现手指红肿,而且疼痛难忍。十几天过去后,伤处仍痛得厉害,疮面也一天天扩大。在为人治疗疔疮时孙思邈经常用到蒲公英,于是便采来蒲公英内服、外敷,用药后受伤的手指很快消肿,疼痛减轻,不到十日,手指即恢复了原状。后来他在撰写《备急千金要方》时,便将蒲公英加入其中。  蒲公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药食兼用的植物。据《本草纲目》
一  坐在婚纱影楼宽大舒适的沙发上,专门的接待小姐正在作讲解。吴宝银看着他和姜米各色各样的婚纱照片,不能不生出几分骄傲。    果然,接待小姐压低了声音:“先生,我们老板特意嘱咐的,如果您同意我们选几张做宣传用,会特别赠送您一套油画系列,包括……”  吴宝银打断她:“做宣传就不必了,样片都挺好,不选了,全要。”  接待小姐喜出望外:“全要?好的好的。先生,您拍的照片一共是138张,做一个油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