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培养路径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立德树人 协同育人 价值导向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为高校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我国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全面领会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切实提升育人成效。

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及逻辑关系


  从教育的本质理解何为立德。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立德从教育的本质来说,主要突出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即通过思想引导,让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道德观念。通过德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立德可以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进行分析。从国家层面来看,立德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拥护社会主义的正确政治立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到“明大德”。从社会层面来看,立德要引导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准则,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将勤劳、勇敢、进取的优秀品质内化于心,做到“守公德”。从个人层面来看,立德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养成严于律己的品格,能够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保持清醒的认识,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做到“严私德”。
  从教育的目的理解何为树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首先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要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也拥有了新的时代使命,树人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人才,离不开教育。在这一历史使命的感召下,树人就意味着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教育的初心理解立德与树人的逻辑关系。教育的初心就是要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围绕教育的初心,立德和树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立德强调个人思想品德的养成,树人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无德不立,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立德是树人的前提,立德最终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具体表现在:一是立德和树人在教育的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其目标均在于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让人成为人”的教育实践。二是立德和树人在教育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对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回应,指明了往哪个方向努力,如何努力的问题。三是立德和树人在教育的要求上具有一致性,都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将处事的道理内化于心,将成才的本领掌握在手,将良好的道德外化于行,从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因此,立德和树人不应该割裂开来理解,而是应该放在教育的总体性下进行科学把握,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

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着紧密的关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要回答好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竞争性、开放性特征,强化了注重竞争、注重實用、注重结果等观念。这些观念反映到教育方面,突出表现为教育功利化的倾向,即对分数的追求超越了对个人道德品质及全面均衡发展的考察。提出立德树人,紧紧抓住了解决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关键环节,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到底要“培养什么人”。立德树人突出先立德再成才,是对“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理念的进一步发展。立德树人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提倡唯分数论,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就业率的功利行为,是对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立德树人科学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在“立”与“树”中回答了人才培养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为高校“培养什么人”提供了时代指引。
  科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回答好“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工作。“怎样培养人”强调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从方法论上为教育提供先导。高校如果不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即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掌握了一些本领,也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办学成效的根本标准,才能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首先,立德树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理论起点,其实质上要求高校开展人本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摒弃功利化、短视化的倾向,突出以德量才的标准。其次,立德树人要求教育者应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育者通过自己的示范引领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再次,立德树人立足于长远,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融合到一起并贯穿始终,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阶段,体现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最后,立德树人注重人才培养的过程,科学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通过“立”和“树”,既回归大学教育的初心,又突出社会整体氛围的熏陶以及优良道德品质的传承,彰显了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科学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获取信息变得更为方便、快捷,一些低俗、不良的网络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不小的冲击。立德树人强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铸魂育人,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引导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构建全面协同育人体系,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正确的价值引领导向。立德树人的目的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其第一要务在于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首先,要注重宣传教育,加快校园融媒体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以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浓郁的校园育人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强示范引领,利用表彰师生先进典型、重要时间节点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最后,要注重实践养成,努力将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课外社会实践的锻炼相结合,在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明事理,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出真知,让他们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成长。
  构建全面协同育人体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的教育息息相关,但家庭和社会也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环节。高校要提升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需理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打造三者协同发力的育人体系。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风家训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社会环境的好坏也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较大的影响,高校要整合社会力量,通过打造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让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都参与到育人实践过程中来,用活用好社会资源中的“活教材”,发挥好社会的育人作用。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打造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教化的育人共同体,构建多维协同的育人体系,打造育德、育才、育人的教育闭环。
  打造优秀教师队伍。高校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素养与人才培养实效有着直接的联系。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目标,就需要按照“四有好教师”的标准,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要注重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融入到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的全过程,使其成为教师必须遵守的理念。正人先正己,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高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在遴选教师、评价教师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师德师风的“首位”意识。要坚持全员育人的理念,立德树人不仅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的全面参与,还需要党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的加入。要从岗位激励、制度制定、宣传引导等方面入手,增强全员参与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努力构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全员融入的育人队伍,充分发挥不同岗位上的教职员工在大学生学业规划、思想引领、道德养成等方面的优势,形成育人合力。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通过深刻剖析“德智体美劳”每个方面的科学内涵,从整体入手制定培养方案。要坚持把德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强化思政课程教学、加强实践课程锻炼、注重思想政治引领、建立全面的评价标准等方式,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党员培养、评奖评优等环节,努力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爱国情怀。要坚持智育的知识性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摒弃唯分数论的思维,在课程考察过程中,要强化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思想道德品质的考察。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突出思想引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起到立智先立德的效果。要坚持将全民健身理念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除了关注大学生日常的锻炼情况以外,还要发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作用,让大学生在拥有健康的体魄的同時,形成健全的人格。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通过美育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审美观。要坚持校园文化活动雅俗共赏、课堂美育与课外美育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美育氛围,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要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志愿服务、产教融合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大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的观念,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为徐州医科大学校团委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②冯刚、陈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治理架构与实施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其他文献
【关键词】三孩政策 配套措施 托育服务体系 民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实施全面三孩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正式发布,文件从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以及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三孩配套措施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施策路径
【关键词】政治坚定 党性坚定理论坚定 理论学习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在这一特殊时期,面对多重挑战和思想冲击,广大党员干部需要做到政治坚定、党性坚定,其中的关键是理论坚定。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刻把握矛盾中的重点问题,以自身行动推动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把握政治坚定的前
【关键词】新时代 红岩精神 共产党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紅岩精神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广大的共产党员以及以江姐为代表的红岩烈士们在重庆培育的伟大精神,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境界(出淤泥而不染,同流不合污;对党忠诚等)、浩然的革命正气和巨大的人格力量(艰苦奋斗、始终心系群众、海纳百川、相忍为国的宽广胸
【关键词】卫生健康共同体 安全共同体 发展共同体 人文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自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提“命运共同体”,中国政府不断丰富和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2020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下文简称“四个
【关键词】古典戏剧 中国传统文化 翻译 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而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古典戏剧作品在过去近三百年时间里通过翻译、改编、演出、学术研究等多种形式为海外受众所熟知与接受,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对话与交流,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古典戏剧的海外传播,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烽火 驿传 军事情报 羽檄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五原烽火急:古代军事预警系统  交通和通信系统,不仅是平衡国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手段,也是维持国家大一统的基础设施,及时准确的军事情报预警和传递尤其如此。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自己被犬戎所杀的故事,家喻户晓。  烽火是中国历史上传递速度最快的军事预警信号系统。汉代烽火传递的速度是每汉时不得低于一百汉里,即每小时不能低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阅读推广中的“阅读疗法”应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做一个初步的可行性的探讨。以63名三亚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他们在阅读“阅读疗法”推荐的书籍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压力测验量表、焦虑自评量表)。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析,以及问卷和工作环境的分析,尝试发现两组在具体的数值上是否存在差异。
随着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提升,我国的大型电力企业也在不断地壮大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在发展内建设中比较重视电能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在电能计量计算的系统中,将其系统和电力的营销进行有效的结合,这种结合后的电能计量系统能自动的应用,为电力企业在的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的电力营销进行控制提供有效的保障。本文将对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在电力营销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科技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综合国力也有显著提高。从 20 世纪起,我国致力于卫星通信领域技术方面的研究。其中 VSAT 卫星通信这一技术被应用在诸多行业当中,由于该技术成本低,具有智能化特点,且安装便利,因此迅速被推广应用。下文梳理其发展历程,对于 VSAT 卫星通信特点简要介绍,明确其网络系统组成与连接方式,最终提出具体应用途径,以供参考。
利用问卷调查法,以M大学2020级大一新生为对象,对大学新生的图书馆形象进行调查,以期掌握大学新生对图书馆的了解和使用情况,对新生入馆教育的态度以及对M大学图书馆的总体印象。以调查结果分析为基础,为改进优化新生入馆教育提供对策,并提出了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