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子兵法》有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作为经常与学生打交道、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也需要掌握心理学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曾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在与孩子关系不良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教育,这样只会激发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第二,教育方式重于教育内容。孩子抗拒的旺旺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那么在与学生交流谈心中,我们可以运用到哪些策略呢?
一、营造环境,感触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少年处在心情紧张和异常激动的状态中,当他的大脑与心脏之间的感受之弦拉得很紧的时候,他是永远不会感到自己有过错的。只有在平静下来之后,少年才会体会到自己的过错。因此,教师的话应该首先使少年平静下来。”当然,找学生谈话,谈心、表扬都可以,除了表扬本身是一种较为轻松的谈话外,批评和平时的谈心都应在平静或宽松的状态下进行,要态度和蔼,语气亲切。试想一下,学生在怒气冲冲或者噤若寒蝉的情况下,能跟你说真心话吗?
二、善于观察,打开心扉
其一,观察表情,尤其是眼神。比如,当一个学生向教师诉苦时说:“老师,这一部分我学不懂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如果他是含着眼泪说的话,可以体会到他心里很焦虑、失望、痛苦,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途径;如果是一种无望的眼神,说明他的情绪比较低落,学习欲望已不是很强烈;如果他是带着一种无所谓的表情,那可以说明他的学习态度或者他已有一种屡遭打击后的绝望感受。老师通过听其言,察其色,揣摩学生的心境,通过提问题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的思路、想法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准确掌握谈话时学生的心境和要解决的问题。
其二,观察“姿态语言”。我们不妨拿有些犯错误的同学到办公室后的行为来分析:有的同学两臂下垂,低垂着脑袋,呈这种姿态的学生可能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可能是敏感、胆小的学生;有的学生随便站立,眼睛注视老师,这种学生与老师接触较多,比较自信,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希望老师来指出,然后尽快改正;有的学生紧贴办公室的桌沿站着,目不斜视只瞪着前方,多数含着心不在焉,满不在乎的心理;有的学生翘起下巴,头执拗地偏向一方,双目避开老师的目光,这就可能有逆反心理或者是对老师有看法、听不进老师的话等等。
三、用心倾听,解读其思想和心理状态
会说话的人,一定会倾听。从对方的话里,你能听到多少信息,决定了你是否有对应的信息传达过去,向对方展示自己是如何地与他的思路相契合。
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主要是应倾听他们的欲望、需求和情感。第一,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往往是用词、音调、语气表达出来,它可能是一段叙述、一个句子、一个简单的感叹号,或者是不断的哭泣。第二,倾听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情感动向细致入微的把握,并及时加以协调和引导,是成功教育者的重要标志。当然,倾听除了要全神贯注地听之外,还需要教师有适当的参与和恰如其分的反应,毕竟有效的师生交流绝对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四、投石问路,说出对方的心里话
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对一些问题只是凭主观感觉来判断,并没有准确的认识。这就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运用投石问路的方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和困惑,把自己杂乱的思绪梳理清楚,然后找到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并制定出具体的计划和适宜的目标。
五、了解差异,有的放矢
其一,针对不同性格、不同道德认识水平的学生,采取的谈话的语气和方式应不同,而且对同一个学生在不同事件中,采取的谈话的语气和方式也应不同:平时性格开朗,道德认识水平高的同学容易与老师沟通,老师可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切入谈话主题,反而能取得较好的谈话效果。而对于性格内向,道德认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老师应采取较为委婉的方式,尽量多用一些商量的语气,力求使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能引起共鸣。
其二,谈话时,注意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要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切忌大道理连篇,空洞说教。只有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去感受学生的情绪,才能产生同理心和感情的共鸣,谈话才能进一步深入,触动学生的内心。
六、及时巩固,提升效率
在谈心之后,教师要注意巩固自己的谈话效果,根据实施的效果来评估自己的判断并随时修正。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师生共同商定解决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谈心策略。
对于学生的谈心及之后的巩固,我们的反应都应该是鼓励性的、支持性的,而不是批判性的,阻止性的。要尽量避免出现过度的惊讶、厌恶、憎恨、奇怪、不可理喻、气愤的神态,而多用微笑、点头等肢体语言,对学生的所谈所说表示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接纳。如果教师用诸如此类的方式回应学生,肯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会运用谈心策略,构建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会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教学是一项长期工作,育人更需要无限的耐心。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尽心尽力去做好学生学习征途中的贵人!
一、营造环境,感触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少年处在心情紧张和异常激动的状态中,当他的大脑与心脏之间的感受之弦拉得很紧的时候,他是永远不会感到自己有过错的。只有在平静下来之后,少年才会体会到自己的过错。因此,教师的话应该首先使少年平静下来。”当然,找学生谈话,谈心、表扬都可以,除了表扬本身是一种较为轻松的谈话外,批评和平时的谈心都应在平静或宽松的状态下进行,要态度和蔼,语气亲切。试想一下,学生在怒气冲冲或者噤若寒蝉的情况下,能跟你说真心话吗?
二、善于观察,打开心扉
其一,观察表情,尤其是眼神。比如,当一个学生向教师诉苦时说:“老师,这一部分我学不懂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如果他是含着眼泪说的话,可以体会到他心里很焦虑、失望、痛苦,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途径;如果是一种无望的眼神,说明他的情绪比较低落,学习欲望已不是很强烈;如果他是带着一种无所谓的表情,那可以说明他的学习态度或者他已有一种屡遭打击后的绝望感受。老师通过听其言,察其色,揣摩学生的心境,通过提问题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的思路、想法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准确掌握谈话时学生的心境和要解决的问题。
其二,观察“姿态语言”。我们不妨拿有些犯错误的同学到办公室后的行为来分析:有的同学两臂下垂,低垂着脑袋,呈这种姿态的学生可能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可能是敏感、胆小的学生;有的学生随便站立,眼睛注视老师,这种学生与老师接触较多,比较自信,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希望老师来指出,然后尽快改正;有的学生紧贴办公室的桌沿站着,目不斜视只瞪着前方,多数含着心不在焉,满不在乎的心理;有的学生翘起下巴,头执拗地偏向一方,双目避开老师的目光,这就可能有逆反心理或者是对老师有看法、听不进老师的话等等。
三、用心倾听,解读其思想和心理状态
会说话的人,一定会倾听。从对方的话里,你能听到多少信息,决定了你是否有对应的信息传达过去,向对方展示自己是如何地与他的思路相契合。
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主要是应倾听他们的欲望、需求和情感。第一,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往往是用词、音调、语气表达出来,它可能是一段叙述、一个句子、一个简单的感叹号,或者是不断的哭泣。第二,倾听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情感动向细致入微的把握,并及时加以协调和引导,是成功教育者的重要标志。当然,倾听除了要全神贯注地听之外,还需要教师有适当的参与和恰如其分的反应,毕竟有效的师生交流绝对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四、投石问路,说出对方的心里话
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对一些问题只是凭主观感觉来判断,并没有准确的认识。这就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运用投石问路的方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和困惑,把自己杂乱的思绪梳理清楚,然后找到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并制定出具体的计划和适宜的目标。
五、了解差异,有的放矢
其一,针对不同性格、不同道德认识水平的学生,采取的谈话的语气和方式应不同,而且对同一个学生在不同事件中,采取的谈话的语气和方式也应不同:平时性格开朗,道德认识水平高的同学容易与老师沟通,老师可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切入谈话主题,反而能取得较好的谈话效果。而对于性格内向,道德认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老师应采取较为委婉的方式,尽量多用一些商量的语气,力求使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能引起共鸣。
其二,谈话时,注意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要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切忌大道理连篇,空洞说教。只有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去感受学生的情绪,才能产生同理心和感情的共鸣,谈话才能进一步深入,触动学生的内心。
六、及时巩固,提升效率
在谈心之后,教师要注意巩固自己的谈话效果,根据实施的效果来评估自己的判断并随时修正。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师生共同商定解决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谈心策略。
对于学生的谈心及之后的巩固,我们的反应都应该是鼓励性的、支持性的,而不是批判性的,阻止性的。要尽量避免出现过度的惊讶、厌恶、憎恨、奇怪、不可理喻、气愤的神态,而多用微笑、点头等肢体语言,对学生的所谈所说表示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接纳。如果教师用诸如此类的方式回应学生,肯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会运用谈心策略,构建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会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教学是一项长期工作,育人更需要无限的耐心。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尽心尽力去做好学生学习征途中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