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国运兴衰在于教;教之本在于师,师之本在于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师德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内心世界应有的自觉、自律、自省与自尊的觉悟和信念。
抓好师德建设,不仅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前提,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新一轮课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振兴教育事业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目前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奉献意识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传统的奉献精神正被现代的价值观所埋没。
2、部分教师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教师所看到的是别人挣了多少钱,买了什么样的车,住了怎样的房子,享受着怎样的生活。从教的精神价值难以占据主导地位。
3、缺乏理想激情,缺少职业幸福感,不能将工作当成事业去追求。
三、分析产生的原因
1、教师梯队逐步走向独生子女化,一些教师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的,由被宠爱、被照顾到关爱、照顾别人,难以适应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表现在无法控制情绪,遇事简单粗暴,心胸不够豁达,缺少大爱。
2、教师工作压力大,待遇相对偏低,由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基本都在10小时至12小时,没有自主支配的闲暇时间,再加上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不论心情如何,情绪怎样,身体状况,都不能轻易请假),每天在高压下工作,教师体会更多的是疲惫和艰辛,难以在工作中享受到幸福与快乐,欣赏到生活的美好与愉悦。
3、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观念正在接受时代的洗礼和检阅,经济的基础地位和优先地位正在无限扩大,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把功利推向了极致,这无疑对教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4、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使教师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更加崇尚个体的意义和价值。
四、解决的策略
(一)以“何”塑德
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开展“人为何而生?师为何而教?生为何而学?”的研讨活动,使教师认识到,生命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神奇而伟大,生命来于大自然,感受于大自然,创造于大自然,也回归于大自然。生命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感受源于自己的内心,内心则是由意念和精神主宰的。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也促使着人类在不断创造自己生活的同时,回报着大自然,那就是让它更加和谐,更加富足,更加充满生机,更加浑然一体。因此,它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责任与使命。
教师所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直面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创造而进行的活动,是一项最能体现对人的生命关怀的事业。通过教育个体潜质得到了激发,个体享受了生活的美好,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个体命运的改变也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教育所担负的正是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美好,激发创造生命热情以及为生命奠基的使命。因此,教师为提升生命质量而教,是为了给人信心与希望而教,如此,教师要尊重、要热爱、要呵护每一个一无二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生命。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职业,世界上只有教师这一职业妙不可言,因为教师每天和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群在一起,和真善美在一起,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我们和教师共同找到了做教师的n个理由,找到了做教师的价值。
同样,在研讨中教师明确了学生不是为分数而学,不是单纯为了考大学而学,而是为了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理想的生活而学。这就意味着学习是富有激情的,是快乐的,是有意义的,是幸福的,是美好的,是有价值的,是有追求的。与其因果关系的因素是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育。学生在美好生活中形成习惯、塑造心灵、树立理想,并有为实现理想而焕发的激情。
通过“人为何而生?师为何而教?生为何而学?”的思辨,不仅使教师认识教育的本质属性,明确了教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在民族伟大复兴中、在祖国建设中教师所担当的责任;明确了现代教师在社会进步中、学校发展中、学生成长中,教师所应负的传道之责、授业之责、解惑之责、育人之责,并立下“做大师、怀大志、有大气”的风范。进而通过开展“教师的意义与价值”“寻找教育的遗憾”“感恩我的学生”“错中淘金”“教师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等论坛活动,让教师拥有博大的视野、塑造教师博爱的情怀、体会博学的高雅,在研讨、实践、明辨、反思中找到为师的幸福、快乐和美好。
使命感决定一个人的深度,责任感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建立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的思想不再茫然,不再浮躁,不再感到平庸。而拥有的是一份高远,一份闲适,一份坦荡与从容。追求的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境界。
学校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王静、何欣等多位老师一天晚婚假都没休;陈丽晶、刘凤敏、马淑杰等多位教师手持诊断却带病坚持工作,高淼、杨洪杰等教师产假没休完就来工作。学校多位教师被评为省市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市优秀班主任标兵、区十佳教师等,学校获市师德建设标兵称号。学校获得了“全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黑龙江省一类学校”、“哈尔滨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标兵”、“哈尔滨市师德先进集体”、“哈尔滨市优秀学习型组织”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二)以“和”促德
和谐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力量。一个人拥有了这种力量,就会获得孔子那样的心胸——态度平和而内心庄严。一个集体拥有了这种力量就能快速发展,一个国家拥有了这种力量就会强大,整个自然界拥有了和谐就能大力推进文明的进程。我们处在充满竞争的时代,竞争将伴随我们一生,好的竞争环境能促进身心健康,精神愉悦,促进事业的发展。因此规范、和谐中的竞争才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那么怎样营造和谐的竞争环境呢?我们的做法是:
1、以公平、公正促和谐:我校的各项工作公开透明,严格按程序操作,尤其是评优、晋级、选拔后备干部从不暗箱操作。对于学校重大事项,该让群众知情的及时公布;需要学校自行解决又需较大资金投入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我校每次评优、晋级、选拔都采取公平、公正、公道的原则,一视同仁,规范程序。这样评出的是信服,是差距,是鼓舞,是努力方向。这种操作模式使领导与教师是和谐的,被评价者之间是和谐的,自己内心是和谐的。我们这样对待教师,也要求教师这样对待学生,班干、队干、三好学生、文明青少年的评选以及选拔团员,我们都要求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按程序操作。引领师生懂规则,按规则办事,用规则守护我们的生活。
2、以爱心助学促和谐:我们在党、团员中开展了“阳光助学”行动,每位党团员都有自己的帮扶对象,教师们经常为困难学生交付学费、经常为他们购买学习用品、经常找他们谈心、经常辅导他们学习。学校设有爱心基金,来自每位教师的每月的爱心一刻捐助活动。全体教师为做心脏手术的周德龙同学捐款一万余元、为患白血病的曲星童同学捐款达近三万多元。在每一次捐款捐物活动中,教师们都很积极主动,现在社会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教师在爱心助学活动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经济最大化,那就是“钱,只有你给予最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才最值钱,才最有意义和价值。因为除了钱本身的价值,还有留给自己的温暖和别人的感动”。认识了“钱”的价值,教师不再抱怨清贫,不再羡慕大款。学校师生的助学事迹曾在黑龙江电视台阳光助学节目中播出,学校荣获省十大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3、以和谐文化促和谐:首先我们提倡每个人都要欣赏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并不断地走进他们、学习他们,这样你会不断地提升、不断地超越自己。有道是“不怕虎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教师就会摒弃人性的弱点,以开放、平和、欣赏、积极的心态欣赏别人的优点,分享别人的成功。因为竞争中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其次,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如善待工友,尊重他们的劳动,我们经常对师生说:当你面对可口的饭菜,当你走在洁净的走廊,你要从内心涌起一种感激之情,校工们用汗水为我们服务,值得我们尊敬。靠劳动吃饭的人永远是可敬的。我们更要感激学生,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有工作、有尊严、有快乐。对于有恩于我们的人,我们要善待他们。全校教师深刻体会了“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道理,并追求这样一种高贵的品性。
(三)以“合”强德
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也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现代社会张扬个性自由,但同时任何组织又不能游离与世界体系之外,任何组织只有面向大分工、大合作、大疏通、大市场的发展环境进行战略资源整和,处理各种矛盾,才能提高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下的竞争力。因此,不仅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趋利避害,人与人之间也要树立合作意识,有道是“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生灵光”。人的成长、组织的成功都离不开真诚的合作,合作是专业精湛的基础和前提,是办精品学校的必须。
什么是真正的合作,什么是团结的核心,我认为是真诚,我们在工作中大力弘扬真诚的批评与反驳,只要是出发点是真诚,是真心,是真情,我不怕你误解。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很多,教师论坛、专家参与下的研讨等等,开始大家有顾虑,怕伤害同事的面子。不同意见蜻蜓点水,后来我们努力扭转这种现象,提出“对问题不对人,对现象不对人,对方法不对人,对观念不对人”的原则,现在研讨交流中大家经常为一个问题争执得面红耳赤,教师们更不会顾及你是校长还是主任,我们认为这是真正的和谐,是发展中真正的合作。学校成立科研小组、继教小组,有名师工作室,有师徒结对子,有教师自发成立的金点子工作室,志愿服务队、信息社、文学社、唯美社团,组织虽小,但却充满了激情,他们都在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教师的发展互帮互助。“你的事就是我们的事”、“你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荣誉”、“学校的事就是我们的事”的观点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公滨人的意识中。
我们不仅注重教师间真诚合作,而且也创造条件与大师合作,连续六年聘请专家为教学顾问,带领教师走上带着问题备课、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反思的教研之路。教师的学习与反思能力不断提高,研究的意识不断增强,教师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研究制度和一种新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学校本着发展教师就是发展学校的理念,克服资金紧张的困难派教师外出学习,三年来,到北京、昆明、重庆、海南、西安等地学习达百余人次。也将名师请进来,让年轻教师与教育专家拜师学艺,她们有幸成为支玉恒、于永正、刘德武、贾志敏的弟子,让教师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大师、什么是大品、什么是大气、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大德!
总之,我们认为,德是最高的学位,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是立身处事的根本,立德才能立人,立人才能立住课堂,立住课堂才是立住教育的根本。因此,我们在工作中牢固树立“练师先练德、育人先育德”的思想。将做“阳光之师、德高之师、博学之师、智慧之师”,育“自学之人、自信之人、自律之人、自强之人”,创“优质公滨、书香公滨、和谐公滨、精致公滨、特色公滨”为理想追求。在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中,我校抓住了“何、和、合”思考和构建,使全体公滨人由心和而生人和,由人和而生校和,而这种强大的和之力,带来的必定是工作的幸福、焕发的是从教的激情,提升的是学生的生命品质,成就的是自我美满的教育人生,促进的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国运兴衰在于教;教之本在于师,师之本在于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师德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内心世界应有的自觉、自律、自省与自尊的觉悟和信念。
抓好师德建设,不仅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前提,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新一轮课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振兴教育事业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目前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奉献意识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传统的奉献精神正被现代的价值观所埋没。
2、部分教师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教师所看到的是别人挣了多少钱,买了什么样的车,住了怎样的房子,享受着怎样的生活。从教的精神价值难以占据主导地位。
3、缺乏理想激情,缺少职业幸福感,不能将工作当成事业去追求。
三、分析产生的原因
1、教师梯队逐步走向独生子女化,一些教师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的,由被宠爱、被照顾到关爱、照顾别人,难以适应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表现在无法控制情绪,遇事简单粗暴,心胸不够豁达,缺少大爱。
2、教师工作压力大,待遇相对偏低,由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基本都在10小时至12小时,没有自主支配的闲暇时间,再加上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不论心情如何,情绪怎样,身体状况,都不能轻易请假),每天在高压下工作,教师体会更多的是疲惫和艰辛,难以在工作中享受到幸福与快乐,欣赏到生活的美好与愉悦。
3、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观念正在接受时代的洗礼和检阅,经济的基础地位和优先地位正在无限扩大,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把功利推向了极致,这无疑对教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4、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使教师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更加崇尚个体的意义和价值。
四、解决的策略
(一)以“何”塑德
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开展“人为何而生?师为何而教?生为何而学?”的研讨活动,使教师认识到,生命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神奇而伟大,生命来于大自然,感受于大自然,创造于大自然,也回归于大自然。生命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感受源于自己的内心,内心则是由意念和精神主宰的。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也促使着人类在不断创造自己生活的同时,回报着大自然,那就是让它更加和谐,更加富足,更加充满生机,更加浑然一体。因此,它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责任与使命。
教师所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直面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创造而进行的活动,是一项最能体现对人的生命关怀的事业。通过教育个体潜质得到了激发,个体享受了生活的美好,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个体命运的改变也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教育所担负的正是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美好,激发创造生命热情以及为生命奠基的使命。因此,教师为提升生命质量而教,是为了给人信心与希望而教,如此,教师要尊重、要热爱、要呵护每一个一无二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生命。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职业,世界上只有教师这一职业妙不可言,因为教师每天和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群在一起,和真善美在一起,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我们和教师共同找到了做教师的n个理由,找到了做教师的价值。
同样,在研讨中教师明确了学生不是为分数而学,不是单纯为了考大学而学,而是为了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理想的生活而学。这就意味着学习是富有激情的,是快乐的,是有意义的,是幸福的,是美好的,是有价值的,是有追求的。与其因果关系的因素是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育。学生在美好生活中形成习惯、塑造心灵、树立理想,并有为实现理想而焕发的激情。
通过“人为何而生?师为何而教?生为何而学?”的思辨,不仅使教师认识教育的本质属性,明确了教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在民族伟大复兴中、在祖国建设中教师所担当的责任;明确了现代教师在社会进步中、学校发展中、学生成长中,教师所应负的传道之责、授业之责、解惑之责、育人之责,并立下“做大师、怀大志、有大气”的风范。进而通过开展“教师的意义与价值”“寻找教育的遗憾”“感恩我的学生”“错中淘金”“教师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等论坛活动,让教师拥有博大的视野、塑造教师博爱的情怀、体会博学的高雅,在研讨、实践、明辨、反思中找到为师的幸福、快乐和美好。
使命感决定一个人的深度,责任感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建立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的思想不再茫然,不再浮躁,不再感到平庸。而拥有的是一份高远,一份闲适,一份坦荡与从容。追求的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境界。
学校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王静、何欣等多位老师一天晚婚假都没休;陈丽晶、刘凤敏、马淑杰等多位教师手持诊断却带病坚持工作,高淼、杨洪杰等教师产假没休完就来工作。学校多位教师被评为省市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市优秀班主任标兵、区十佳教师等,学校获市师德建设标兵称号。学校获得了“全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黑龙江省一类学校”、“哈尔滨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标兵”、“哈尔滨市师德先进集体”、“哈尔滨市优秀学习型组织”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二)以“和”促德
和谐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力量。一个人拥有了这种力量,就会获得孔子那样的心胸——态度平和而内心庄严。一个集体拥有了这种力量就能快速发展,一个国家拥有了这种力量就会强大,整个自然界拥有了和谐就能大力推进文明的进程。我们处在充满竞争的时代,竞争将伴随我们一生,好的竞争环境能促进身心健康,精神愉悦,促进事业的发展。因此规范、和谐中的竞争才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那么怎样营造和谐的竞争环境呢?我们的做法是:
1、以公平、公正促和谐:我校的各项工作公开透明,严格按程序操作,尤其是评优、晋级、选拔后备干部从不暗箱操作。对于学校重大事项,该让群众知情的及时公布;需要学校自行解决又需较大资金投入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我校每次评优、晋级、选拔都采取公平、公正、公道的原则,一视同仁,规范程序。这样评出的是信服,是差距,是鼓舞,是努力方向。这种操作模式使领导与教师是和谐的,被评价者之间是和谐的,自己内心是和谐的。我们这样对待教师,也要求教师这样对待学生,班干、队干、三好学生、文明青少年的评选以及选拔团员,我们都要求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按程序操作。引领师生懂规则,按规则办事,用规则守护我们的生活。
2、以爱心助学促和谐:我们在党、团员中开展了“阳光助学”行动,每位党团员都有自己的帮扶对象,教师们经常为困难学生交付学费、经常为他们购买学习用品、经常找他们谈心、经常辅导他们学习。学校设有爱心基金,来自每位教师的每月的爱心一刻捐助活动。全体教师为做心脏手术的周德龙同学捐款一万余元、为患白血病的曲星童同学捐款达近三万多元。在每一次捐款捐物活动中,教师们都很积极主动,现在社会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教师在爱心助学活动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经济最大化,那就是“钱,只有你给予最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才最值钱,才最有意义和价值。因为除了钱本身的价值,还有留给自己的温暖和别人的感动”。认识了“钱”的价值,教师不再抱怨清贫,不再羡慕大款。学校师生的助学事迹曾在黑龙江电视台阳光助学节目中播出,学校荣获省十大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3、以和谐文化促和谐:首先我们提倡每个人都要欣赏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并不断地走进他们、学习他们,这样你会不断地提升、不断地超越自己。有道是“不怕虎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教师就会摒弃人性的弱点,以开放、平和、欣赏、积极的心态欣赏别人的优点,分享别人的成功。因为竞争中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其次,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如善待工友,尊重他们的劳动,我们经常对师生说:当你面对可口的饭菜,当你走在洁净的走廊,你要从内心涌起一种感激之情,校工们用汗水为我们服务,值得我们尊敬。靠劳动吃饭的人永远是可敬的。我们更要感激学生,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有工作、有尊严、有快乐。对于有恩于我们的人,我们要善待他们。全校教师深刻体会了“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道理,并追求这样一种高贵的品性。
(三)以“合”强德
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也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现代社会张扬个性自由,但同时任何组织又不能游离与世界体系之外,任何组织只有面向大分工、大合作、大疏通、大市场的发展环境进行战略资源整和,处理各种矛盾,才能提高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下的竞争力。因此,不仅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趋利避害,人与人之间也要树立合作意识,有道是“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生灵光”。人的成长、组织的成功都离不开真诚的合作,合作是专业精湛的基础和前提,是办精品学校的必须。
什么是真正的合作,什么是团结的核心,我认为是真诚,我们在工作中大力弘扬真诚的批评与反驳,只要是出发点是真诚,是真心,是真情,我不怕你误解。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很多,教师论坛、专家参与下的研讨等等,开始大家有顾虑,怕伤害同事的面子。不同意见蜻蜓点水,后来我们努力扭转这种现象,提出“对问题不对人,对现象不对人,对方法不对人,对观念不对人”的原则,现在研讨交流中大家经常为一个问题争执得面红耳赤,教师们更不会顾及你是校长还是主任,我们认为这是真正的和谐,是发展中真正的合作。学校成立科研小组、继教小组,有名师工作室,有师徒结对子,有教师自发成立的金点子工作室,志愿服务队、信息社、文学社、唯美社团,组织虽小,但却充满了激情,他们都在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教师的发展互帮互助。“你的事就是我们的事”、“你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荣誉”、“学校的事就是我们的事”的观点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公滨人的意识中。
我们不仅注重教师间真诚合作,而且也创造条件与大师合作,连续六年聘请专家为教学顾问,带领教师走上带着问题备课、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反思的教研之路。教师的学习与反思能力不断提高,研究的意识不断增强,教师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研究制度和一种新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学校本着发展教师就是发展学校的理念,克服资金紧张的困难派教师外出学习,三年来,到北京、昆明、重庆、海南、西安等地学习达百余人次。也将名师请进来,让年轻教师与教育专家拜师学艺,她们有幸成为支玉恒、于永正、刘德武、贾志敏的弟子,让教师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大师、什么是大品、什么是大气、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大德!
总之,我们认为,德是最高的学位,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是立身处事的根本,立德才能立人,立人才能立住课堂,立住课堂才是立住教育的根本。因此,我们在工作中牢固树立“练师先练德、育人先育德”的思想。将做“阳光之师、德高之师、博学之师、智慧之师”,育“自学之人、自信之人、自律之人、自强之人”,创“优质公滨、书香公滨、和谐公滨、精致公滨、特色公滨”为理想追求。在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中,我校抓住了“何、和、合”思考和构建,使全体公滨人由心和而生人和,由人和而生校和,而这种强大的和之力,带来的必定是工作的幸福、焕发的是从教的激情,提升的是学生的生命品质,成就的是自我美满的教育人生,促进的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