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项羽是影视剧中热衷演绎的悲剧形象,这一形象之所以为后人议论纷纭,在于其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诸方面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人格魅力来看,项羽虽然德才兼俱却盲目自信;从英雄气概来看,项羽虽然勇武盖世却政治短视;从儿女情怀来看,项羽虽然重情重义却过于儿女情长。此三者,铸就了项羽荡气回肠的悲剧诗篇。
关键词 项羽 人格魅力 英雄气概 儿女情怀
西楚霸王——项羽,是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在汹涌澎湃的反秦浪潮中,其充满传奇性与戏剧性的人生悲剧,为无数仁人志士扼腕叹惋。两千多年来。有关项羽和刘邦楚汉相争的故事蔓衍于中国的正史和民间传说。仅仅近几十年来上演的霸王传奇的影视、戏剧就不下百部。细读太史公司马迁原著《史记》,在我国三千年的盛衰兴亡的叙述中,展示了一系列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历史人物,而项羽无疑是司马迁倾注情感最多、描写最为成功的悲剧英雄人物。正是项羽形象自身的丰富性,才激发影视作品尽情演绎项羽性格之不同侧面,有褒有贬,莫衷一是。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则应追本溯源,透过《史记》原著,笔者认为项羽之所以为后世人议论纷纭,在于其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此三方面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一
从人格魅力来看,表现在项羽虽然德才兼俱却盲目自信。项羽有高贵的血统,高贵的人格,志向远大,胆略超群,坦荡率真,仁慈诚信。《项羽本纪》介绍项羽出身于世代楚将家庭,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为秦所戮。先祖的遗传和积淀使年轻的项羽秉承了雄伟的体魄和过人的才气,项羽少年学剑,以为不足以敌万人,足见其志向不同寻常。学兵法“又不肯竞学”,则见其志向宏远而性情粗疏浮躁。为其一生欠精细而多轻率做张本。项羽观始皇出游的威武仪仗,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其叔父项梁急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从项羽轻蔑的态度。项梁掩口的动作,尤其是项羽掷地有声的话语中,展示了他的勃勃野心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冒失,暗示了他惊天动地的一生。青年项羽身材魁伟,力能扛鼎,在反秦运动中,斩杀宋义,掌控局面:破釜沉舟,与秦决战,敌兵溃败,诸侯折服,项羽成为反秦运动中众望所归的英雄。司马迁以诗人般的激情。展示了项羽过人的胆识,力挽狂澜的智勇,强悍勇猛的性格。
同时,项羽还具有贵族将门的气度与美德,他爱豪杰,讲诚信,为人直爽、厚道。在楚汉战争的多次交锋中,项羽没有使过诈术,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始终保持着贵族应有的道德和人格。项羽所崇尚的是力敌万夫的刚烈与勇武。那是贵族将门历来所提倡的气质与品行。鸿门宴上。樊哙闯帐。项羽非但不指责,因见其“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而赞之曰“壮士”,并赐酒、赐肉:见其“拔剑切而啖之”,又赞曰“壮士”,赏识英豪到了不分敌我的地步。当樊哙义正辞严当面申斥项羽,言之其所作所为乃“亡秦之续耳”,项羽竟然“未有以应”,半天只说出一个字:“坐”,项羽对公理心折、忠实厚道的性格跃然纸上。其次,项羽对待自己的士卒善良仁慈。《史记》中通过韩信和陈平之口道出:“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正因为此,将士们及许多大臣,在没有得到任何封赏的情况下,始终心悦诚服地追随他,浴血沙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这里也凸现出项羽的人格魅力。即便对待自己的政敌刘邦,项羽也坚守“言必信,行必果”的信条,鸿门宴上为刘邦的巧言奉承所迷惑,竟相信自己的政敌: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又为刘邦“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的无赖逻辑所左右,对他们以礼相待并归还了刘邦,自己带兵解围而去。项羽这种诚信不欺的政治精神和光明磊落的坦荡胸怀,使其人格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和耀眼的光彩。
但是项羽的悲剧也源于他自身性格的弱点,项羽在战场上的辉煌胜利使他产生了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认为凭武力可以解决一切。他自恃勇武,很少相信别人。陈平、黥布、韩信。原本都是项羽的部下,但由于始终得不到重用,一个个离开他而投奔了刘邦,成了刘邦手下有名的谋臣大将。包括谋略过人、始终忠于他的谋士范增,鸿门宴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却默然不应。正是他过于自信,认为小小刘邦不足为患,才会在鸿门宴上错失良机,铸就了他由胜而衰的转折点:由于他不信任别人,才会中陈平的反问计而赶走忠心耿耿的亚父范增。最终成为孤家寡人,陷于末路。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项羽反复强调的,还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自矜攻伐,至死不悟的悲剧性格。
二
从英雄气概来看,表现在项羽虽然勇武盖世却无有政治远见。项羽凭借非凡的体魄和才气,加上项氏“世代为楚将”的威望,二十四岁起兵会稽。只身一人入会稽守府,杀郡守,聚义兵。树起反秦大旗:随后率领千军万马纵横驰骋,志在灭秦,当宋义畏惧强秦,拒不实施北上救赵的军事部署。令大军止步于安阳四十六日而按兵不动时,项羽慷慨陈辞,发动兵变,果断地杀死楚军的最高统帅宋义,足见其灭秦的决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巨鹿之战锁定了大秦帝国的败局,项羽凭借此战树立了他的赫赫声威与崇高地位。司马迁确实高明,他仅用侧面笔锋,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面对严峻的形势,项羽“破釜甑,烧庐舍”,指挥楚军与秦背水一战,“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项羽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一举摧毁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大将风范和将帅神威。对此,明代凌约言在《史记评林》中议论道:“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伏,‘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诸将‘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二十七岁的项羽消灭了暴秦,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他“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自号“西楚霸王”。
项羽想凭借自己的神勇继续演绎自己的辉煌,当他与刘邦广武对峙时,“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杀之,项王瞑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使敌人望而生畏。垓下被围时,“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声如雷霆,威猛如画。乌江岸边,他命令剩下的二十八名子弟兵。弃马持短刀与敌搏斗。他独“杀汉军数百人”。临死前还那样英勇,那样蔑视敌人,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勇武的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只可惜政治短视,不谙机谋,没有长远眼光,还是一步步地走向失败,走向灭亡。鸿门宴上项羽看不 到刘邦的政治野心,又不听范增的再三忠告,终于让刘邦从自己眼皮底下溜之大吉。当他带兵进入咸阳后,不是像刘邦那样采取种种政治手段争取民心,却不假思索就“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只图一时快意。根本不计后果。当有人建议他占据富秦而霸天下时,项羽振振有词地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显示了他眼光短浅的贵族本土观念,消灭暴秦,项羽已达到政由己出的地步。但“他把轰轰烈烈的反秦人民战争看作是六国对秦复仇的战争,无统一之志,只希望作一名战国式的霸主。”分天下,立诸侯,逆历史潮流而动,将自己置于历史发展的对立面,败亡的命运便无可挽回。正是由于他缺乏政治远见,所以在兵力强大的情况下,处处被人牵着鼻子走,先是被田荣牵到了齐国,随后又被刘邦牵回了彭城。当他几次在荥阳取得胜利,应对刘邦进一步发起进攻时,又总是被彭越牵回了梁地,简直是马不停蹄,疲于奔命。究其原因,是政治短视所致,是政治短视导致他辉煌的功业毁于一旦,正如吴见思《史记论文》中云:“八十人渡江而西,忽而化二万,六七万,数十万,忽而化为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还。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令人三叹。”项羽的勇武。使他在波涛汹涌的反秦浪潮中如出水蛟龙,叱咤风云:而他的目光短浅。则使他泥融雪消,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的结局。
三
从儿女情怀来看,表现在项羽虽然重情重义却过于儿女情长。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太史公对项羽的悲剧性格进行了工笔渲染。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当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而响起楚歌的时候,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此时他想到的不是战争,不是事业,不是天下,而是乌骓马和虞美人。项羽悲歌慷慨,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手举火把,泪洒征袍。当轰轰烈烈的生命戛然而止时,项羽放心不下的是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心爱的女子,是伴随自己身经百战、驰骋疆场的骏马,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楚汉春秋》里还记载了虞姬的和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唱完之后,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为项羽和自己的诗歌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后来,就有了美丽的传说:有一种花开得鲜红鲜红,那花就叫虞美人。《垓下歌》与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痴情、最动人的对歌,项羽的悲剧形象在歌声中得到浓墨重彩地渲染,正如韩兆琦《史记通论》中品评:“一腔悲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可以说,没有《垓下歌》,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便不能如此悲壮淋漓。
当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渡江逃生时,项王笑日:“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在生死抉择的关头,项羽不愿苟且偷生,他珍惜的是家乡父老与江东子弟的感情。面临自己一生的终点,前有大江。后有追兵,英雄失志。霸王穷途,项羽“笑”了,这是“悲凉的笑、愤恨的笑、无奈的笑、愧疚的笑、自责的笑、表达谢意的笑、苦痛的笑,还是无畏的笑、蔑视的笑、高傲的笑、自尊的笑、坚定的笑,抑或还有深情的笑、留恋的笑……”一个“笑”字。举重若轻,把项羽慷慨赴死的人生悲剧渲染得无以复加。项羽重情重义,笑对生死,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令千年之后的我们唏嘘不已。
总之,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败了,他失去了江山乃至生命,却赢得了历史,赢得了人心。首先他赢得了政敌刘邦的亲自拜祭。项羽死后,刘邦不仅用安葬王公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而且还亲自参加了葬礼,“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能让自己的敌人哀悼祭祀,为之诚服,此乃项羽的人格魅力。其次,项羽赢得了史家的肯定。在《项羽本纪》论餐中,司马迁满怀深情地称赞:“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以史家的深刻见解,充分肯定了项羽在反秦运动中所建立的功业。其三,项羽赢得了后世人们的由衷赞叹。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诗人热情讴歌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本色。直到今天,有关项羽的影视剧不断地推陈出新,“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故事始终活跃在荧屏,正是项羽的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所熔铸的悲剧魅力之所在,它“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以深刻的真理,壮丽的诗情和英雄的格调使我们深受鼓舞”。
关键词 项羽 人格魅力 英雄气概 儿女情怀
西楚霸王——项羽,是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在汹涌澎湃的反秦浪潮中,其充满传奇性与戏剧性的人生悲剧,为无数仁人志士扼腕叹惋。两千多年来。有关项羽和刘邦楚汉相争的故事蔓衍于中国的正史和民间传说。仅仅近几十年来上演的霸王传奇的影视、戏剧就不下百部。细读太史公司马迁原著《史记》,在我国三千年的盛衰兴亡的叙述中,展示了一系列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历史人物,而项羽无疑是司马迁倾注情感最多、描写最为成功的悲剧英雄人物。正是项羽形象自身的丰富性,才激发影视作品尽情演绎项羽性格之不同侧面,有褒有贬,莫衷一是。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则应追本溯源,透过《史记》原著,笔者认为项羽之所以为后世人议论纷纭,在于其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此三方面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一
从人格魅力来看,表现在项羽虽然德才兼俱却盲目自信。项羽有高贵的血统,高贵的人格,志向远大,胆略超群,坦荡率真,仁慈诚信。《项羽本纪》介绍项羽出身于世代楚将家庭,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为秦所戮。先祖的遗传和积淀使年轻的项羽秉承了雄伟的体魄和过人的才气,项羽少年学剑,以为不足以敌万人,足见其志向不同寻常。学兵法“又不肯竞学”,则见其志向宏远而性情粗疏浮躁。为其一生欠精细而多轻率做张本。项羽观始皇出游的威武仪仗,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其叔父项梁急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从项羽轻蔑的态度。项梁掩口的动作,尤其是项羽掷地有声的话语中,展示了他的勃勃野心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冒失,暗示了他惊天动地的一生。青年项羽身材魁伟,力能扛鼎,在反秦运动中,斩杀宋义,掌控局面:破釜沉舟,与秦决战,敌兵溃败,诸侯折服,项羽成为反秦运动中众望所归的英雄。司马迁以诗人般的激情。展示了项羽过人的胆识,力挽狂澜的智勇,强悍勇猛的性格。
同时,项羽还具有贵族将门的气度与美德,他爱豪杰,讲诚信,为人直爽、厚道。在楚汉战争的多次交锋中,项羽没有使过诈术,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始终保持着贵族应有的道德和人格。项羽所崇尚的是力敌万夫的刚烈与勇武。那是贵族将门历来所提倡的气质与品行。鸿门宴上。樊哙闯帐。项羽非但不指责,因见其“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而赞之曰“壮士”,并赐酒、赐肉:见其“拔剑切而啖之”,又赞曰“壮士”,赏识英豪到了不分敌我的地步。当樊哙义正辞严当面申斥项羽,言之其所作所为乃“亡秦之续耳”,项羽竟然“未有以应”,半天只说出一个字:“坐”,项羽对公理心折、忠实厚道的性格跃然纸上。其次,项羽对待自己的士卒善良仁慈。《史记》中通过韩信和陈平之口道出:“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正因为此,将士们及许多大臣,在没有得到任何封赏的情况下,始终心悦诚服地追随他,浴血沙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这里也凸现出项羽的人格魅力。即便对待自己的政敌刘邦,项羽也坚守“言必信,行必果”的信条,鸿门宴上为刘邦的巧言奉承所迷惑,竟相信自己的政敌: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又为刘邦“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的无赖逻辑所左右,对他们以礼相待并归还了刘邦,自己带兵解围而去。项羽这种诚信不欺的政治精神和光明磊落的坦荡胸怀,使其人格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和耀眼的光彩。
但是项羽的悲剧也源于他自身性格的弱点,项羽在战场上的辉煌胜利使他产生了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认为凭武力可以解决一切。他自恃勇武,很少相信别人。陈平、黥布、韩信。原本都是项羽的部下,但由于始终得不到重用,一个个离开他而投奔了刘邦,成了刘邦手下有名的谋臣大将。包括谋略过人、始终忠于他的谋士范增,鸿门宴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却默然不应。正是他过于自信,认为小小刘邦不足为患,才会在鸿门宴上错失良机,铸就了他由胜而衰的转折点:由于他不信任别人,才会中陈平的反问计而赶走忠心耿耿的亚父范增。最终成为孤家寡人,陷于末路。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项羽反复强调的,还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自矜攻伐,至死不悟的悲剧性格。
二
从英雄气概来看,表现在项羽虽然勇武盖世却无有政治远见。项羽凭借非凡的体魄和才气,加上项氏“世代为楚将”的威望,二十四岁起兵会稽。只身一人入会稽守府,杀郡守,聚义兵。树起反秦大旗:随后率领千军万马纵横驰骋,志在灭秦,当宋义畏惧强秦,拒不实施北上救赵的军事部署。令大军止步于安阳四十六日而按兵不动时,项羽慷慨陈辞,发动兵变,果断地杀死楚军的最高统帅宋义,足见其灭秦的决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巨鹿之战锁定了大秦帝国的败局,项羽凭借此战树立了他的赫赫声威与崇高地位。司马迁确实高明,他仅用侧面笔锋,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面对严峻的形势,项羽“破釜甑,烧庐舍”,指挥楚军与秦背水一战,“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项羽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一举摧毁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大将风范和将帅神威。对此,明代凌约言在《史记评林》中议论道:“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伏,‘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诸将‘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二十七岁的项羽消灭了暴秦,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他“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自号“西楚霸王”。
项羽想凭借自己的神勇继续演绎自己的辉煌,当他与刘邦广武对峙时,“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杀之,项王瞑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使敌人望而生畏。垓下被围时,“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声如雷霆,威猛如画。乌江岸边,他命令剩下的二十八名子弟兵。弃马持短刀与敌搏斗。他独“杀汉军数百人”。临死前还那样英勇,那样蔑视敌人,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勇武的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只可惜政治短视,不谙机谋,没有长远眼光,还是一步步地走向失败,走向灭亡。鸿门宴上项羽看不 到刘邦的政治野心,又不听范增的再三忠告,终于让刘邦从自己眼皮底下溜之大吉。当他带兵进入咸阳后,不是像刘邦那样采取种种政治手段争取民心,却不假思索就“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只图一时快意。根本不计后果。当有人建议他占据富秦而霸天下时,项羽振振有词地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显示了他眼光短浅的贵族本土观念,消灭暴秦,项羽已达到政由己出的地步。但“他把轰轰烈烈的反秦人民战争看作是六国对秦复仇的战争,无统一之志,只希望作一名战国式的霸主。”分天下,立诸侯,逆历史潮流而动,将自己置于历史发展的对立面,败亡的命运便无可挽回。正是由于他缺乏政治远见,所以在兵力强大的情况下,处处被人牵着鼻子走,先是被田荣牵到了齐国,随后又被刘邦牵回了彭城。当他几次在荥阳取得胜利,应对刘邦进一步发起进攻时,又总是被彭越牵回了梁地,简直是马不停蹄,疲于奔命。究其原因,是政治短视所致,是政治短视导致他辉煌的功业毁于一旦,正如吴见思《史记论文》中云:“八十人渡江而西,忽而化二万,六七万,数十万,忽而化为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还。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令人三叹。”项羽的勇武。使他在波涛汹涌的反秦浪潮中如出水蛟龙,叱咤风云:而他的目光短浅。则使他泥融雪消,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的结局。
三
从儿女情怀来看,表现在项羽虽然重情重义却过于儿女情长。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太史公对项羽的悲剧性格进行了工笔渲染。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当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而响起楚歌的时候,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此时他想到的不是战争,不是事业,不是天下,而是乌骓马和虞美人。项羽悲歌慷慨,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手举火把,泪洒征袍。当轰轰烈烈的生命戛然而止时,项羽放心不下的是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心爱的女子,是伴随自己身经百战、驰骋疆场的骏马,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楚汉春秋》里还记载了虞姬的和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唱完之后,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为项羽和自己的诗歌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后来,就有了美丽的传说:有一种花开得鲜红鲜红,那花就叫虞美人。《垓下歌》与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痴情、最动人的对歌,项羽的悲剧形象在歌声中得到浓墨重彩地渲染,正如韩兆琦《史记通论》中品评:“一腔悲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可以说,没有《垓下歌》,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便不能如此悲壮淋漓。
当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渡江逃生时,项王笑日:“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在生死抉择的关头,项羽不愿苟且偷生,他珍惜的是家乡父老与江东子弟的感情。面临自己一生的终点,前有大江。后有追兵,英雄失志。霸王穷途,项羽“笑”了,这是“悲凉的笑、愤恨的笑、无奈的笑、愧疚的笑、自责的笑、表达谢意的笑、苦痛的笑,还是无畏的笑、蔑视的笑、高傲的笑、自尊的笑、坚定的笑,抑或还有深情的笑、留恋的笑……”一个“笑”字。举重若轻,把项羽慷慨赴死的人生悲剧渲染得无以复加。项羽重情重义,笑对生死,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令千年之后的我们唏嘘不已。
总之,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败了,他失去了江山乃至生命,却赢得了历史,赢得了人心。首先他赢得了政敌刘邦的亲自拜祭。项羽死后,刘邦不仅用安葬王公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而且还亲自参加了葬礼,“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能让自己的敌人哀悼祭祀,为之诚服,此乃项羽的人格魅力。其次,项羽赢得了史家的肯定。在《项羽本纪》论餐中,司马迁满怀深情地称赞:“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以史家的深刻见解,充分肯定了项羽在反秦运动中所建立的功业。其三,项羽赢得了后世人们的由衷赞叹。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诗人热情讴歌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本色。直到今天,有关项羽的影视剧不断地推陈出新,“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故事始终活跃在荧屏,正是项羽的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所熔铸的悲剧魅力之所在,它“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以深刻的真理,壮丽的诗情和英雄的格调使我们深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