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厚积薄发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51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足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那么,如何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大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以身示范,教师多读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等,适时地给学生点评、推荐其中的内容,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引导学生阅读。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2 立足课堂,扩展延伸,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文就是生活,老师不只一个。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从而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因此,只要有资料,应多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及书籍,让学生去阅读、去体验,并指导学生怎样读。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是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不仅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而且还能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的步步深入。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不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这既能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又能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加强阅读指导,广泛积累素材。
  1 首先应吃透课本。学生一方面苦于写文章没有材料,另一方面我们使用的语文课本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料库,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从课本中汲取材料。课文中有许多启人智慧、发人深省的经典故事,有许多富于哲理、陶冶性情的优美诗篇,还有许多脍炙人口、千古绝唱的佳句妙语等。其次,读文学名著与文化经典,以及教育部推荐的其他书目。文学名著与文化经典就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把这些阅读的积累转化为写作的材料,一举两得,使阅读效益最大化。另外,选读自己喜欢的、适合于自己学习甚至可以模仿的名人名篇。一切艺术皆始于模仿,通过读与悟,揣度它们的构思,模仿它们的语言风格,积累它们的文采及材料,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要解决怎么读的问题。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特别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读与悟的关系,什么内容可“泛读”,什么内容可“精读”,什么内容要“研读”。研读、精读是以泛读为基础的,没有泛读,思路就受局限;没有研读、精读,思想就不深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将泛读、精读、研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 以读促写,激发写作兴趣。
  
  学习要靠积累,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学习语文同样也重在积累,字要积累,词要积累,句要积累,写作文的素材更要积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写作文自然也是如此。有了充足的素材,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一篇优秀的文章?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注意阅读方法,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先生的名言。阅读要“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阅读是吸收知识,而写作则是运用知识。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吸取文化素养,积累写作材料。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摘录熟读精彩片段词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用在自己的文章上,为文章增色添彩。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与激发,他们会感到自己所读的实在太少,知识实在太缺乏,就会主动地去增加阅读量,并在阅读时高度专注,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这样,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应安泉,语文教师。现居福建清流。本文编校:剑 男
其他文献
王安忆,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小说代表作有《雨,沙沙沙》、《小鲍庄》、《荒山之恋》、《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69届初中生》、《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先后获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    问者:王安忆老师,您曾在纽约大学东亚系作过一次题为《虚构与非虚构》的演讲,在演讲中,您特别强调了虚构对于文学写作的重要性。今天,我想请您对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谈谈虚构与
故乡小村,是高山,多石头。村四周,为明晃晃的岩石,刀切似的,直上直下,天衣无缝,村就像一个巨大的石桶。坐桶中,看天。特别小,简单。一小一简单,云和鸟就飞得特别快,眨眼功夫,从这头到那头了。当然,会有云和鸟接着飞。小村不会太寂寞。桶底呢,也是石头的世界。路边,田头,到处都是。大的如马、如牛,如猪,小的如羊,如兔,如鸡,如地上一切有形事物,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地上多石,地下也多石。挖地不到三尺,便碰着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个‘理’字。”这句话道出炼字的两个层次:一是要“妥”“确”,即正确合理、得体恰当;二是要“新”“奇”,即新颖别致、生动形象。下面以诗词改字的实例,说明诗词炼字的妙处。    一、巧改一字,切合题意   唐代有一个叫齐己的和尚,喜欢和诗人郑谷酬唱吟咏。一次,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着这
在杜甫《登高》诗歌欣赏课上,同学们发言踊跃,妙语连珠,让我大开眼界,心生自豪。学生“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心知其美其稚其趣却难以言状,只能于心领神会中深深领略诗的奇美富丽。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诗的想象、意境中轻灵自如的跳跃着,或于通幽曲径中赫然发出“禅房花木深”的感喟,或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欣喜。事后,我常想,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心得。  (一)在语文教学
农业银行601288  从资产质量各项指标来看,年末不良贷款率1.59%,环比下降1bp,基本持平;年末关注率2.74%,较年中下降36bps;逾期率1.70%,较年中下降13bps;不良/逾期90天以上贷款154%,较年中上升16个百分点;下半年不良生成率0.85%,同比上升23bps。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公司在下半年进一步加大了不良确认和处置力度(也因此导致了资产减值损失/平均资产的上升),资产
语文全方位体现人格。它是所有学科中最体现个性的学科,它所充满的都是一个个个体(别体或自体)的独特体验。它通过个性体验认知并展现世界最丰富的个别性,虽然它也能够认知共性;因此,语文最具有独体性。这是“以语文方式学习语文”的根本原因。所谓以语文方式学习语文,就是在语文学习中要尊重独体性。就是尊重语文的自我品味、个体体验、独体表达,突出以语言文字为起点,同时又以语言文字为落脚点。这一点极有利于学生学好语
从《论语》的对话教学到当今的问题教学模式,从过去的满堂知识灌输到现今的师生问题共同探究,我们喜悦地看到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老师坚决摒弃“满堂灌”,积极实践问题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师生集体探究共同设置的问题串,让学生的有效思维活动从始至终,张弛有度,高效多益,充分体现主导性;还可以让老师做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做老师,仔细讲给老师听,保证主体性。学生的主人意识
1,摘橘子的母亲    秋风在橘园里穿行,  忙碌着丈量树与树的距离。  摘橘子的母亲,  把一个个黄橙橙的笑容装进背篓。  橘园很宁静,  天很高。  阳光很灿烂。  橘子们很惬意地享受着母亲的爱抚。  橘子熟了,  像母亲一个个长大的儿女。  母亲很高兴,  她兴奋地在橘树上演奏,  节拍很欢快,  动作很艺术,  皱脸上洋溢着秋收的满足。  一个个橘子进入母亲的视线,  滚落在母亲的怀里, 
《阿Q正传》这篇小说,约二万五千字。一般安排六个课时教完,主要落实两个方面的教学任务:通过分析阿Q思想性格特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品味小说表面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为了教好这篇文章,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有效的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能力,避免泛泛而读,我就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行了如下的课堂提问设计。  1.第一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作
孙犁的《荷花淀》,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事。但是作品并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的残酷的战争场面(即使是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也安排在清香四溢、明媚如画的荷花淀里进行),而是通过水乡芦花飘飞、荷花飘香的多彩的唯美画面,烘托出主人公美好的性格和心理,展现出一幅清秀美丽的画卷。作者没有花大笔墨描写战争,而是用安静恬美代替枪炮轰鸣,用荷花清香代替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