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市井生活的作家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xie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吴君的时候,她还是一位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那一天她穿着单调呆板的工作服,回答问题干枯生硬,没有任何文学的色彩和艺术家气质。这样的时候我忍不住开始怀疑了我的判断。
   可是如果你多少读过吴君的小说,你大概会想,这是怎样一个作家啊,她的想象力,对文字的克制力,对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热爱,对八卦与世俗的体察等,这一切该多么需要我们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
   吴君的小说仿佛奔走于深圳的大街小巷,时常来来往往于这个移民城市与东北河北香港之间,跟各阶层三教九流人物都有深层次接触,并把由此得到的感觉与印象如百川归海,汇于笔端,如此才写出这一篇篇看上去特别真切,像是融入了很多亲身体验的小说吧。
   实话告诉你,我刹那间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你看她写了《亲爱的深圳》《深圳西北角》《皇后大道》《陈俊生大道》《十七英里》《岗厦14号》,这些都是深圳真实的地标,不带半点虚的,她这敢情是要以最直接生猛、最理直气壮的方式告诉你,我就要为深圳立传,我就是有这份雄心壮志,怎么了?嗨,你书名怎么直白都行,只要哪怕最不文学的书名,你都能写出最文学的作品来就行。但我还是有点为她着急,你说你就算有这能耐,也好歹含蓄点啊,再说你要缺那个火候,不落得让人说道嘛。这就罢了,你写人物面也太广了吧。上至官员、富商、白领,下至农民工、小职员、性工作者,而且都不是浮光掠影的,反倒像是要写透他们的内心世界,你这简直是巴尔扎克写《人间喜剧》的节奏啊,或者就你烧的那一碟碟小菜,也非得整出个满汉全席?算我服了你了,但你有像专职大厨做菜那样的时间去体验生活吗?问题不就是,吴君有那么多时间吗?她能有三生三世,种得出十里桃花吗?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人都只能活这一世,一个作家生活再优越,也得先解决了吃喝拉撒,要没那么好的条件,还得工作上班挣钱养家,如此留给写作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吴君早年当过记者,后来进了深圳国税局,再后来到深圳文联工作,一路走来,过的都是朝九晚五的生活。这样,相比很多专职写作的作家,她作品的量不能算多,要让你有多的感觉,只是因为她写作的面铺得特别宽。所以,她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体验生活,这样兜兜转转又回到老问题了,她是怎么把别人经历的生活,写得很像那么回事的?
   還是先来重温一下老生常谈吧,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如此,作家当然得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真正的作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会有千种感受,万般滋味,而在中国的语境里,各地作协或单位,也会给他们创造挂职锻炼、文学采风、出国考察等机会,让他们拓宽眼界,拥有更多的生活。这都是好事。但我们不要忘了,小说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描摹和记录,它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在我印象中,莫言大致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有感知力和创造力的作家,哪怕只在一个地方待上一天半天,也能写出大文章来。而不具备这般素质和修养的作家,哪怕是待上一年半载,也不见得能写出什么好文章来。可不是这样吗?说白了,作家或小说家,是得有无中生有的能力,也得有在方寸之间写出大千世界的笔力,还得有起死回生的神力。
   这就能理解吴君为何能写出她那些有着宽阔地理空间和三教九流人物的小说了。至于她是否有这般能力、笔力、神力,另当别论。老实说,从古到今都少见具备如此综合素养的大作家。但吴君无疑有这样的心性,也不缺庄重的写作态度,她是有大我的,有同情心,有同理心,能推己及人,能感同身受,能爱屋及乌,也不缺这样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按理说,这应当是但凡作家都具备的素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眼下这样的作家是太少了。微信时代也确乎让人们变得更为自我,更为以我什么都知道为由,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想来作家也不例外。
   换句话说,这也就要求作家们在把自己当回事的同时,又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也就要求他们能更多地从自我中哪怕是片刻逃离,遁入他人的世界,并以此反观和审视自我。以我看,吴君除了有这样的心性之外,她在写作中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唯其如此,她才能不局限于写一己的活动空间,而是放眼整个深圳,并通过这种带有地理志特性的书写,从一个侧面写出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沧海桑田的巨变,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世的变迁与人性的裂变。而吴君的部分小说直接以深圳地理命名,也并不是胆大妄为,而是因为深圳特殊的经验。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座新生的城市,相应地,吴君所做的即是,以文学的方式对其加以命名的创造性工作。假以时日,她所做的这份努力的意义,或许会更多地呈现出来。
   当然,说吴君不依赖自我经验,并不是说她只能写好他人的生活。事实上,她同时也是一个能把自我经验写到某种极致的作家,她有部分作品,尤其是早期的小说,比较多融入了童年灰色的记忆。坦白说,于我而言,当代作家的作品,我读过之后,很少有还想再读一遍的。但像吴君《我们不是一个人类》这样的小说,我很乐意读两遍三遍。因为作品本身经得起读,也因为她在写出来个人经验的同时,也写出了人类普遍的经验。还有必要说明的是,在我的感觉里,她的小说即便写得再狠再残酷,都有着温暖的底色,这印证了她的与人为善,而这种善意和关切,是会让一个作家即便从窄门出发,也能走向宽阔的。
   这样一位不像作家的人,在具体的写作中表现得那么丰盈、活色生香、心狠手辣,的确是需要我们期待的。
其他文献
如果要写一个人的印象记,是熟悉的人好写,还是不熟悉的人好写?我觉得两下的难度其实差不多。这有点像女人买衣服,第一眼看上的便能记板油上,虽然瘦子的板油很少,但与胖子肯定没区别。不管时光再怎样荏苒,那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很难磨灭。女人多半是细节定乾坤的动物,看上一个人,便看上了。看不上的,便看不上了。所谓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是也。我这样说似乎是在给自己找理由,可事实不是这样。你拿生活中的某位熟人试一试,熟到
我时常训诫儿子:为何什么事都做不好  我忽略了他是个孩子,是个未知  是张被我复制的白纸  他表面上从不反抗,要么成为你  要么成为我  羞愧时,他那么接近我  有一次我翻看了他的日记  失败啊!那里面根本没有我的影子  他的文字顽固,又无畏  情結  母亲拔光了我花坛里的花草,她说  种那玩意干吗,又不能吃  她栽了黄瓜十棵,茄子五对  辣椒、西红柿各十  韭菜一片,菠菜一片  她的逻辑,是土 
隔了十年,合肥迎来了一场暴雪。  上一场暴雪中,人们承受了无数的困顿与艰辛,也体味到无尽的温暖和感动。时光飘逝,转眼间又是十年。在这最冷的季节落雪的冬日里,我不知下一场暴雪会在何时来临,但我知道,即便十年,我忘了雪景,忘了冰花,忘了严寒,却不会忘记《疼痛吧指头》这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小说可以虚构,生活则不能,作家普玄在这部十几万字的作品中呈献给读者他所亲历的不一样的生活。  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的心
一段时间以来,我总是听见一种声音。那是一种重重的撞击声,听了令人心烦。猝不及防,随时就可以吓你一跳。但仔细一想,我又没有听到什么,只是确信自己听到了,我知道那些声音一定是有过的,而且是很惊人的。更准确地说,那些声响是我听见的,这就很奇怪了。更奇怪的是,没有人谈论它们,甚至没有人在意它们。这些从高处跌落的撞击声沉闷有力,令人心碎绝望。因此,小心翼翼地,无声无息地,在雨雪交加中,走入那片芦苇荡才是最好
【摘 要】 项目多样化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学生错位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试图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对项目多样化教学模式做出自己的初步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从教学任务多层次、教学内容多类型、情境创建多元化三个方面来阐述项目多样化教学模式在应用文教学中的初步实践。  【关键词】 错位发展;项目多样化;选择性学习;应用文教学  每一位学习者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习者都
嘎吱嘎吱,陈雪又听到木楼在春夜里发出的刺耳的声音。是的,刺耳。就像一个食肉动物躲在暗处嚼碎骨头,嘎吱嘎吱,让她毛骨悚然,裹紧了被子也无济于事。她只得求助于灯光。灯光齐刷刷亮起来时,那些声音就躲起来了。春寒料峭,她披上一件灰白色羊毛衫,两只衣袖搭在两个肩膀上。她下意识抓住右边那只衣袖,打量着自己的蜗居:木墙、木门、木地板。吸一下鼻子,就能闻到陈旧的松木香味。陈雪感觉自己已经变成一个黏附在黑色木头上的
病态美  读自古至今画家的画作,能感受到其意蕴之美,感受到一脉相承的传统儒释道精神,当然还能感受到画家独特的个性。细想起来,那些熠熠闪光的大师级画家,或高风亮节,或放浪不羁,真是异彩纷呈。探究其性格源头,我想最早应来自庄子《逍遥游》,他所强调和推崇的就是绝对自由,物我两忘。魏晋时,兴儒道互补之风,士人崇风流或风度,文人啸聚山林、抚琴吟诗作画成为时尚,在文人学者性情演化史上,实属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
1  从二十世纪开始的水工厂  延续到二十一世纪  其间没有战争,但有口诛笔伐  失去理想,但又重新描画了宏图愿景  饮水的人开始复苏  饮水的人在水边建造了一家  水工厂  以水做原料,以水制造水  以清澈、遼阔和幽深制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  获得成功,但周边仍埋伏着无数陷阱  梦想开始在湖滨逐渐清晰  如我站在水之巅  2  工厂密封  工厂里的岁月密封  你在外面如何探究工厂内部的秘密  只有
1  茶吧内忽然间波起了一阵骚动,许多男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刚进来的那个女孩子身上。女孩确实很抢眼,她穿了一身洁白的运动服,胸脯的轮廓恰到好处地凸显出来,苗条的身材,透出蓬蓬勃勃的气息。她推门走进来,就站在门口四下张望,像是在寻找座位。随门而入的阳光,打在她的身上,有点舞台追光的效果。大概由于刚从满把阳光的户外,一下子走进光线黯淡的屋子内,眼睛有些不太适应,她就站在门口长时间张望着。  这时候,打量她
“你为什么写作呢?”不止一次接到过这样的提问,我也不止一次这样回答:因为对文化的崇拜,对文化人的敬畏。  当然得从小时候说起。我们村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的偏僻小村庄,土地贫瘠,十年九旱,靠天吃饭,饥寒交迫是常遇到的生活境况,老家人有一句话很形象:“猫儿吃浆子,总是在嘴上抓挖。”左宗棠进疆,从我们那块土地上经过,以一句“贫瘠甲天下”做了代言,现在一提到我们那块土地,媒体就拿这句话来说事。  比土地更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