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选自《史记》,中华书局)
品 读
选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战国末期,秦将王翦破赵后引兵北向,直逼燕国边境。从秦国逃回的燕太子丹為抵抗秦国的大举进攻,也为报当初在秦国做人质时被凌辱之仇,暗中部署,派遣荆轲前往秦国挟持秦王。
选段为整个事件中非常著名的“易水送别”部分。荆轲即将前往秦国,太子丹等人都明白路途凶险、前途渺茫,身着白衣、头戴白帽来送行。他们在易水河边祭神,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筑声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场的人们一个个激动地瞪着眼睛,竖起头发。唱罢,荆轲回身上车扬鞭西去,再也没有回头。整个场面描绘了“皆白衣冠以送之”“击筑和歌”“瞋目发指”“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等细节,庄严肃穆,气氛悲壮,既烘托出了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也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做了必要的铺垫。整段虽未言情,但由于“感情融于客观事物之中,作者、读者与书中人物共之,不分主客”(孙犁语),读者皆可感受到情感的分量。
(选自《史记》,中华书局)
品 读
选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战国末期,秦将王翦破赵后引兵北向,直逼燕国边境。从秦国逃回的燕太子丹為抵抗秦国的大举进攻,也为报当初在秦国做人质时被凌辱之仇,暗中部署,派遣荆轲前往秦国挟持秦王。
选段为整个事件中非常著名的“易水送别”部分。荆轲即将前往秦国,太子丹等人都明白路途凶险、前途渺茫,身着白衣、头戴白帽来送行。他们在易水河边祭神,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筑声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场的人们一个个激动地瞪着眼睛,竖起头发。唱罢,荆轲回身上车扬鞭西去,再也没有回头。整个场面描绘了“皆白衣冠以送之”“击筑和歌”“瞋目发指”“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等细节,庄严肃穆,气氛悲壮,既烘托出了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也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做了必要的铺垫。整段虽未言情,但由于“感情融于客观事物之中,作者、读者与书中人物共之,不分主客”(孙犁语),读者皆可感受到情感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