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协作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分工、相互沟通、激烈辩论等形式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吸纳其他协作成员的优点,获得大于一倍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实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一现代教育基本目标。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获得团队合作、情感态度、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 协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竞争性组织结构,学生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第二种是个别化组织结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第三种是协作组织结构,学生之间协同工作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对于这三种学习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David W. 和Roger R. Jonson教授推荐选择协作学习形式。认为协作学习组织结构比其他两种组织结构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
个别化组织结构
竞争性组织结构
协作组织结构
上图为这三种组织结构示意图。从中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出他们的优劣:个别化组织结构学生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毫无目的地学习知识;竞争性组织结构则是让学生之间互相残酷地竞争,优胜劣汰;协作组织结构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
2 协作学习在上机课中的应用
计算机课主要有上机操作、多媒体教学、动手实践等几种教学形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教学中大部分都是采用上机课的形式来完成,如《计算机基础教程》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知识都要通过上机操作完成教学目标。因此,上好上机操作课对学生学习计算机学科来讲至关重要。采用协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课前准备:这是关系到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1)准备素材。以《Word图文混排》为例,学生围绕《Word图文混排》这个题目,通过报纸、杂志、网络、计算机等形式查找素材,素材的不同决定学生制作出的效果不同。
(2)组建协作小组。组建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划分方式的不同,其协作学习的效果也不同。上机课中协作小组的人数要比较少, 3~5人即可。
2.2 课堂组织: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中心内容,关系到学生是否掌握学习目标的成败
(1)设计任务驱动。由于职业学校学生个体不同、小组总体不同,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就不同,设计的任务也不同。在《Word图文混排》中可以要求有的小组只要在文字中会插入图画、表格、艺术字等内容即可;有的小组除了会插入图画、表格、艺术字等内容外,还要利用图画、表格、艺术字等内容对文章进行美化;还有的小组则要求会利用图画、表格、艺术字等内容制作成电子板报、贺卡等。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目标,且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小组成员适当分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问题解决的潜能。在明确小组目标的同时,必须对小组内中的学生适当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肩负一定的责任。学生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自身需求、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
(3)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小组内的学生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完成过程中,组内学生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不同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观视点不完全一样,这样各种不同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4)学生演示成果。学生天生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欲望,因此让学生对自己成果的演示,既是对学生成果的肯定,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演示时,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说明。
(5)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在点评时一定要面面俱到,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当然,在点评时大部分都要是表扬的、激励的语言。同时又要指出学生制作中存在的一、两个问题,便于学生进行完善、提高。
2.3 课后检验
作业布置是检验学生这一节课所学知识的最好途径,也是巩固、强化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作业布置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布置难、较难、容易三种试题,让学生进行选择。保证了待进生有题目可做、会做,又让成绩好的同学有用之地。
3 协作学习在多媒体教学课中的应用
计算机理论知识相对抽象、深奥,学生不易理解,对理论知识的讲授通常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利用协作学习可以集思广益,同心协力,运用集体的智慧,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3.1 课前准备:以《计算机的病毒》为例进行介绍
(1)制作相关知识的课件。教师先制作病毒入侵计算机,使计算机中毒瘫痪的课件。
(2)学生寻找素材。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查找计算机病毒的由来、特征、分类、预防、查杀等知识。这样学生在上课前时就已经对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
(3)协作小组。由于是理论课,要求学生进行群策群力、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智慧,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所以小组成员相对较多,一般8—12人为宜。
3.2 课堂组织
(1)演示课件。教师演示制作好的课件,模拟病毒入侵计算机,使计算机中毒瘫痪,让学生感觉如亲临其境。一下子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发起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2)小组分工。每个小组成员进行适当分工,确立不同的知识点。如小组成员围绕计算机病毒的历史、主要特征、主要症状、分类、杀毒软件的运用等知识进行分工学习。保证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知识点。
(3)辩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组内成员围绕知识点进行辩论,使问题越辩越清,越辩越明。学生在在辩论过程中学到知识。当然在辩论时,教师也要注意时刻引导学生,避免出现与知识相背离的争辩。
(4)交流学习成果。每个小组通过分工、辩论、交流,最后形成了学习成果。让小组推选代表,上台与其他同学共同交流、分享成果。学生之间可以集思广益、相得益彰。
(5)教师点评。教师对各个小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对上台交流的学生正确的知识点给予肯定,对欠缺的知识点给予补充指正。
3.3 课后检验
“十指有长短”,何况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由于已有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能力差异等不同,对课堂知识掌握的程度肯定不同。进行课后强化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检验所掌握的知识,使得素质教育的提高。
4 协作学习在动手实践课中的应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动手操作、感受情境、参与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以《计算机的组装》为例,介绍协作学习在动手实践课中的应用。
(1)协作小组:由于是动手实践课,划分协作小组时,人数不要太多,一般以2-4人为宜,同时每个小组都要兼顾到好、中、差生,指定一个小组长。
(2)认识各个部件。由于计算机部件包括键盘、鼠标、CPU、内存条、主板、硬盘、显示器、主机箱……所以每个小组都要熟练掌握这些计算机部件。
(3)小组讨论: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协商,围绕组装一台计算机这一主题,讨论有关问题,交流观点,挖掘主题内容,查阅有关知识,补充相关信息等。
(4)独立完成:根据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成员利用计算机组装所需的各个部件进行安装,在安装过程中,小组成员若有困难可求助于小组其他组员或老师,但不得让其他成员代为安装。
(5)教师点评:学生只要自己动手操作、感受情境、参与体验,完成了计算机的安装,教师就要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5 协作学习的优点
采用协作学习,可以使之贯穿到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协作学习模式下,小组是学习的基本单元,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动,避免传统教学中不同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同,使得学生不能均等接受知识的难题。在协作学习模式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主动参与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自己延伸学习、探索学习乃至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學生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结构,更牢固地记忆知识、熟练技能。
(3)协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协作技巧、人际交往能力。从而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形成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品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社会责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
6 结束语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指出,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 是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采用协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同时,“协作学习”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建华,李克东.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2.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 协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竞争性组织结构,学生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第二种是个别化组织结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第三种是协作组织结构,学生之间协同工作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对于这三种学习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David W. 和Roger R. Jonson教授推荐选择协作学习形式。认为协作学习组织结构比其他两种组织结构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
个别化组织结构
竞争性组织结构
协作组织结构
上图为这三种组织结构示意图。从中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出他们的优劣:个别化组织结构学生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毫无目的地学习知识;竞争性组织结构则是让学生之间互相残酷地竞争,优胜劣汰;协作组织结构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
2 协作学习在上机课中的应用
计算机课主要有上机操作、多媒体教学、动手实践等几种教学形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教学中大部分都是采用上机课的形式来完成,如《计算机基础教程》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知识都要通过上机操作完成教学目标。因此,上好上机操作课对学生学习计算机学科来讲至关重要。采用协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课前准备:这是关系到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1)准备素材。以《Word图文混排》为例,学生围绕《Word图文混排》这个题目,通过报纸、杂志、网络、计算机等形式查找素材,素材的不同决定学生制作出的效果不同。
(2)组建协作小组。组建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划分方式的不同,其协作学习的效果也不同。上机课中协作小组的人数要比较少, 3~5人即可。
2.2 课堂组织: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中心内容,关系到学生是否掌握学习目标的成败
(1)设计任务驱动。由于职业学校学生个体不同、小组总体不同,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就不同,设计的任务也不同。在《Word图文混排》中可以要求有的小组只要在文字中会插入图画、表格、艺术字等内容即可;有的小组除了会插入图画、表格、艺术字等内容外,还要利用图画、表格、艺术字等内容对文章进行美化;还有的小组则要求会利用图画、表格、艺术字等内容制作成电子板报、贺卡等。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目标,且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小组成员适当分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问题解决的潜能。在明确小组目标的同时,必须对小组内中的学生适当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肩负一定的责任。学生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自身需求、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
(3)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小组内的学生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完成过程中,组内学生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不同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观视点不完全一样,这样各种不同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4)学生演示成果。学生天生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欲望,因此让学生对自己成果的演示,既是对学生成果的肯定,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演示时,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说明。
(5)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在点评时一定要面面俱到,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当然,在点评时大部分都要是表扬的、激励的语言。同时又要指出学生制作中存在的一、两个问题,便于学生进行完善、提高。
2.3 课后检验
作业布置是检验学生这一节课所学知识的最好途径,也是巩固、强化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作业布置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布置难、较难、容易三种试题,让学生进行选择。保证了待进生有题目可做、会做,又让成绩好的同学有用之地。
3 协作学习在多媒体教学课中的应用
计算机理论知识相对抽象、深奥,学生不易理解,对理论知识的讲授通常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利用协作学习可以集思广益,同心协力,运用集体的智慧,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3.1 课前准备:以《计算机的病毒》为例进行介绍
(1)制作相关知识的课件。教师先制作病毒入侵计算机,使计算机中毒瘫痪的课件。
(2)学生寻找素材。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查找计算机病毒的由来、特征、分类、预防、查杀等知识。这样学生在上课前时就已经对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
(3)协作小组。由于是理论课,要求学生进行群策群力、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智慧,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所以小组成员相对较多,一般8—12人为宜。
3.2 课堂组织
(1)演示课件。教师演示制作好的课件,模拟病毒入侵计算机,使计算机中毒瘫痪,让学生感觉如亲临其境。一下子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发起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2)小组分工。每个小组成员进行适当分工,确立不同的知识点。如小组成员围绕计算机病毒的历史、主要特征、主要症状、分类、杀毒软件的运用等知识进行分工学习。保证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知识点。
(3)辩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组内成员围绕知识点进行辩论,使问题越辩越清,越辩越明。学生在在辩论过程中学到知识。当然在辩论时,教师也要注意时刻引导学生,避免出现与知识相背离的争辩。
(4)交流学习成果。每个小组通过分工、辩论、交流,最后形成了学习成果。让小组推选代表,上台与其他同学共同交流、分享成果。学生之间可以集思广益、相得益彰。
(5)教师点评。教师对各个小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对上台交流的学生正确的知识点给予肯定,对欠缺的知识点给予补充指正。
3.3 课后检验
“十指有长短”,何况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由于已有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能力差异等不同,对课堂知识掌握的程度肯定不同。进行课后强化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检验所掌握的知识,使得素质教育的提高。
4 协作学习在动手实践课中的应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动手操作、感受情境、参与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以《计算机的组装》为例,介绍协作学习在动手实践课中的应用。
(1)协作小组:由于是动手实践课,划分协作小组时,人数不要太多,一般以2-4人为宜,同时每个小组都要兼顾到好、中、差生,指定一个小组长。
(2)认识各个部件。由于计算机部件包括键盘、鼠标、CPU、内存条、主板、硬盘、显示器、主机箱……所以每个小组都要熟练掌握这些计算机部件。
(3)小组讨论: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协商,围绕组装一台计算机这一主题,讨论有关问题,交流观点,挖掘主题内容,查阅有关知识,补充相关信息等。
(4)独立完成:根据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成员利用计算机组装所需的各个部件进行安装,在安装过程中,小组成员若有困难可求助于小组其他组员或老师,但不得让其他成员代为安装。
(5)教师点评:学生只要自己动手操作、感受情境、参与体验,完成了计算机的安装,教师就要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5 协作学习的优点
采用协作学习,可以使之贯穿到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协作学习模式下,小组是学习的基本单元,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动,避免传统教学中不同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同,使得学生不能均等接受知识的难题。在协作学习模式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主动参与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自己延伸学习、探索学习乃至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學生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结构,更牢固地记忆知识、熟练技能。
(3)协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协作技巧、人际交往能力。从而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形成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品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社会责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
6 结束语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指出,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 是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采用协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同时,“协作学习”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建华,李克东.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2.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