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章对云南傣族作家母语创作的文体实践的演进发展、表现特征和相关内容进行了整体性、综论式考察与研究,重点探讨傣文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在本民族口头传统形式与现代文体观念转型实践影响下的独特发展轨迹,尝试建立傣族母语文学创作独有文体现象研究的有关范畴.
【基金项目】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傣、佤、景颇等云南跨境民族文学资源数据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16ZDA161)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对云南傣族作家母语创作的文体实践的演进发展、表现特征和相关内容进行了整体性、综论式考察与研究,重点探讨傣文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在本民族口头传统形式与现代文体观念转型实践影响下的独特发展轨迹,尝试建立傣族母语文学创作独有文体现象研究的有关范畴.
其他文献
<正>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凭借亚洲这一舞台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与东亚各国的关系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其他西方大国。以中美关系为例,自从美国提出在华的“门户开放”政策以后,一部中美关系史便是“以在文化、历史、政治深渊两边出现的动乱、扰攘和意外事件为标志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如同万花筒一样多变。应当指出,形象问题并不对两国关系产生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影响两国关系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整个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各自在变幻的国际情势下从本国利益出发而
<正> 美国现有正规高等院校约3300所,其中有培养博士生的大学400所,培养硕士生的大学1000所,四年制学院700所,二年制社区学院1200所。公立和私立学校约各占一半。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学校总数、在校生总人数、高等院校毕业生总人数以及他们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据1976年的统计,美国的20—24岁人口中有55.5%的人正在大学里读书,这个数字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之所以如此发达,除了因为它有高度发展的经济之外,还有许多原因。其中一
<正> 1988年2月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有一组专题报道,冠以大字标题“太平洋世纪”(The Pacific Century),惹人注目。而其中一篇关于洛杉矶的文章,更使人受到启发。作者现在洛杉矶一所大学当教授,对这里的“中国城”、“小东京”、“小西贡”、“韩国区”已有些熟视无睹,但并没有把这个巨大的城市放到21世纪——太平洋盆地的世纪去想、去看,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李榖、李穑父子是先后考中元朝进士并接受元廷任职的朝鲜半岛士人,他们的仕元为两地文学交流带来契机.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在总体上表现出一致性,有投身大都,向往与留恋并存的一面;又有游离大都,怀归与旁观共在的一面.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复杂微妙的关系,是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形成的主要语境.受箕子记忆和朝鲜半岛身份认同的共同影响,李榖、李穑父子在中心与边缘的张力中选择进退,并为朝鲜半岛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正> 今年二月二十五日中国音乐学界的杨荫浏先生在北京去世了,我们听到这消息都感到失去了一位老前辈。他整岁是八十四,最后几年他虽然因病身体很弱,但是在学术上的工作可以说是一直没有停。他喜欢朋友们去看他,我们一些从海外回国到北京去拜访他的人,都忘不了他的那种热情。为了省力,省时间,他见到我们一句废话也不说,想到什么音乐上的问题马上就谈起来,每次总是给我们很多启发,有时看护他的护士们怕他太兴奋还得劝他休息一下再继续谈。杨先生是中外公认的中国音乐学界的领导者,
元好问在绘画方面倾注了较多的心力和精思,不仅乐于鉴藏及题咏古今名画,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主张.就人物图像来说,除载仪容、写性情外,他还注意到自赞写真时的道德内省,以及圣贤图像在宣扬儒学过程中的特殊意义.他对于山水图画的空间迁移功能也别有会心,认为纸上看山可以疗救烟霞痼疾.在诗画关系上,他提出了诗画同宗的观念,赞美诗人的写景如画,更推崇画家的笔墨含诗,于诗词创作中也常有画家思维的跃动.元好问的绘事游艺实践与文艺观念表达,是宋金元时期诗人群体有意介入绘画领域的微观缩影,也为其后诗画融合的文艺思潮接续了意脉
萨都剌是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的体现者,其诗作脱胎于并突破元代中期诗风,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风格.顾嗣立称他是"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萨都剌诗的"别开生面"可从几方面把握,其一是"风流俊爽"与"开阖变怪";其二是变元代中期的"元气"为诗成后期的"清气"为诗;其三是中期诗雍容、蕴藉、儒雅,而后期诗动感、直白、放浪.萨都剌诗中最能体现其独特精神的,是那些直接暴露元朝在帝位争夺中的阴谋与杀戮的时事诗.这样的诗,此前从未有过,不仅是诗歌内容的拓展,更是诗歌精神的新变.如何在元代中后期
康熙帝在推行诗教与乐教的目的下选拔了大量江南士人来编纂《钦定词谱》,并以浙西派词人为主导.浙西词派所偏爱的词学文献成为纂谱的重要依据,该派所追求的醇雅词学观念也随之渗入其中,促成了这一地域词学的官学化.这种政治与文学的互动缘于醇雅词学观与清廷文治需求的契合,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词律的规范和词体地位的上升.
南方文化的北传往往被视为北魏文学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忽略了北魏自身的社会变革和思想需求.孝文帝"绍晋定德",以复归晋制作为文化导向,是北魏中后期文学兴盛的关键原因.文人雅集在洛阳的重新上演,谈玄之风在洛阳的复兴,都与"绍晋"的国策密切相关.由此引发了北魏文学新变化,即注重诗歌表达情性的功能、山水题材在文学作品中的涌现."绍晋"的社会意识塑造了北魏文学的面貌,亦推动了北方文学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