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统计概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统计意识。从“自主探究”和“思练配合”两个教学实践片段中分析总结:只有突出“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才能真正设计出能满足学习需求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据分析;折线统计图;以学定教
一、提出问题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了“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核心内容,在统计概率的教学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统计意识。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需要引导学生体验统计的整个过程,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呈现描述”、“数据的分析与预测”。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领域,很多时候我们都比较关注“折线图”制作方法,强化计算技能训练,无意之中走进了“为画图而画图,以计算技能作为教学重点”的误区,这无疑淡化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建立,把统计教学变成了读图和画图课。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如何设计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就是立足于“以学定教”,凸显“数学本质”的课堂。今天的课堂实施,力求创设新旧贯通、探导和谐、思练配合的“研学课堂”,从而彰显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的深刻内涵。
针对上述思考,下面将从“自主探究”和“思练配合”两个教学实践片段,引发我们对“如何使用好新教材”做更深入的思考。
二、片段回放
片段一:自主探究,研学新知
1. 对比观察,整体感知
师:科学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什么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而却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呢?通过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呢?(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研学小组互相交流发现。)
生1:在折线统计图中每个圆点表示什么?
生2:折线统计图的线段变化很多,有时上升的线,有时下降的线,有时水平的线。
生3:我发现哪段是上升的,2009年到2010年那段是下降的。
2. 交流互学:处理折线统计图中的“圆点”
师:在折线统计图中每个点表示什么?
生1:表示不同的数量。
生2:表示横轴和纵轴交点对应的数据。
生3:这个点就表示了当年参观广东省科学中心的人数是多少万人。
3. 结论: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就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数量多少)
4. 交流互学:处理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
师:同学们,既然点已经反映出数量的多少了,那为什么还要连线呢?这些线有什么特点呢?最后两次上升的线段一样吗?
生1:连线后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增加和减少的变化情况了。
生2:我还发现它们不是任意地连线的,是按照年份依次地连接起来的。
生3:通过折线的变化,反映了数量的增减变化。(板书:增减变化)
师:刚才我们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的,现在我们从整体观察一下,它的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呢?(板书:变化趋势)
5. 后教整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谁能预测一下,2015年广东省科学中心会有多少人来参观呢?说说你的预测的理由。(研学小组内相互交流预测情况)
生1:2015年参观的人数可能在60万人以上的。
生2:有可能超过70万人,因为我从2013年到2014年增加了13万人,由此预测到2014年到2015年增加的数量可能更大的。
小结:通过对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下一年的数据情况做出合理的预测,比较于条形统计图,它更体现出它的生活应用价值。
片段三:思练配合,巩固新知
1. 对比观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师:同学们,我们到现在为止已经认识了两种统计图,分别是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请大家看看投影上的两个统计表,你选择哪种统计图更为合适呢?(根据统计表的特点和要求,研学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1)同一年份而不同地点:2015年部分城市5月10日白天最高气温统计表。(图略)思考:如果要想很快地找到4月10日白天哪个城市最高气温,你会选择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些?
(2)同一地点而不同时间:2015年广州市5月10日至15日白天最高气温统计表。(图略)思考:如果要想预测一下广州市5月16日白天的最高气温,你会选择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些?
2. 下面是小明5月20日6时—18时体温情况统计表
(1)小丽和小强根据以上的统计表数据,分别制成了下面两幅折线统计图。(如下图)
(2)师:为什么他们所制的两幅折线统计图的形状完全不同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医生,会选择哪幅统计图更合适?
生1:小丽的统计图太扁了,因为她选择纵轴每一格表示5℃,太大了;而小强他选择纵轴每一格表示0.5℃,看起来比较清晰了。
生2:如果我是医生,会选择小强制作的统计图表示,因为比较容易看出每个时段小明体温变化增减情况。
生3:我发现确定纵轴每格表示多少也是很关键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三、议论分析
有效教学不仅要把握好新教材编写的“序”,更要研究好学生学习的“序”。只有突出“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才能真正设计出能满足学习需求的数学课堂。
1. 寻求经验支撑: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
在案例片段回放一中,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再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设计手段,将静态的条形统计图动态起来,让学生经历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的全过程,深入感悟“知识迁移”带动“思维变化”,为新知识学习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看似简单的将一条条“宽直条”缩变成“竖线段”,再由一条条“竖线段”缩变成一个个“小圆点”。在学生的头脑里,这样的演变过程恰好寻求到了学习经验的支撑点。学生每一个新知的学习都不可能是全新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们更要努力地寻求到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的经验,以满足学生学习的真正需求。
2. 满足学习需求:突出以学定教,建立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在设计时必须思考好学生需要些什么?该要教些什么?今天的《折线统计图》教学,扎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线段”这两个教学关键的把握,有效树立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呈现描述”、“数据的分析与预测”。例如:在处理折线统计图中“点”时,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研学、合作互学,寻找识图的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能够找到直观分析数据处理的方法。在处理“线段”时,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同样借助课件动态演示和教师手势等肢体语言配合,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呈现出来的变化趋势。进而通过对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理解与分析,引发学生对数据中蕴含着信息的思考,并合理地做出预测与解释。本课教学并没有弱化“画图”技能,而是顺应新课程理念中把“统计观念”转化为“分析观念”。学生学到的是有用的数学,开拓了数学思维的空间,拥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
【关键词】数据分析;折线统计图;以学定教
一、提出问题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了“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核心内容,在统计概率的教学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统计意识。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需要引导学生体验统计的整个过程,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呈现描述”、“数据的分析与预测”。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领域,很多时候我们都比较关注“折线图”制作方法,强化计算技能训练,无意之中走进了“为画图而画图,以计算技能作为教学重点”的误区,这无疑淡化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建立,把统计教学变成了读图和画图课。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如何设计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就是立足于“以学定教”,凸显“数学本质”的课堂。今天的课堂实施,力求创设新旧贯通、探导和谐、思练配合的“研学课堂”,从而彰显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的深刻内涵。
针对上述思考,下面将从“自主探究”和“思练配合”两个教学实践片段,引发我们对“如何使用好新教材”做更深入的思考。
二、片段回放
片段一:自主探究,研学新知
1. 对比观察,整体感知
师:科学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什么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而却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呢?通过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呢?(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研学小组互相交流发现。)
生1:在折线统计图中每个圆点表示什么?
生2:折线统计图的线段变化很多,有时上升的线,有时下降的线,有时水平的线。
生3:我发现哪段是上升的,2009年到2010年那段是下降的。
2. 交流互学:处理折线统计图中的“圆点”
师:在折线统计图中每个点表示什么?
生1:表示不同的数量。
生2:表示横轴和纵轴交点对应的数据。
生3:这个点就表示了当年参观广东省科学中心的人数是多少万人。
3. 结论: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就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数量多少)
4. 交流互学:处理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
师:同学们,既然点已经反映出数量的多少了,那为什么还要连线呢?这些线有什么特点呢?最后两次上升的线段一样吗?
生1:连线后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增加和减少的变化情况了。
生2:我还发现它们不是任意地连线的,是按照年份依次地连接起来的。
生3:通过折线的变化,反映了数量的增减变化。(板书:增减变化)
师:刚才我们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的,现在我们从整体观察一下,它的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呢?(板书:变化趋势)
5. 后教整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谁能预测一下,2015年广东省科学中心会有多少人来参观呢?说说你的预测的理由。(研学小组内相互交流预测情况)
生1:2015年参观的人数可能在60万人以上的。
生2:有可能超过70万人,因为我从2013年到2014年增加了13万人,由此预测到2014年到2015年增加的数量可能更大的。
小结:通过对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下一年的数据情况做出合理的预测,比较于条形统计图,它更体现出它的生活应用价值。
片段三:思练配合,巩固新知
1. 对比观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师:同学们,我们到现在为止已经认识了两种统计图,分别是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请大家看看投影上的两个统计表,你选择哪种统计图更为合适呢?(根据统计表的特点和要求,研学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1)同一年份而不同地点:2015年部分城市5月10日白天最高气温统计表。(图略)思考:如果要想很快地找到4月10日白天哪个城市最高气温,你会选择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些?
(2)同一地点而不同时间:2015年广州市5月10日至15日白天最高气温统计表。(图略)思考:如果要想预测一下广州市5月16日白天的最高气温,你会选择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些?
2. 下面是小明5月20日6时—18时体温情况统计表
(1)小丽和小强根据以上的统计表数据,分别制成了下面两幅折线统计图。(如下图)
(2)师:为什么他们所制的两幅折线统计图的形状完全不同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医生,会选择哪幅统计图更合适?
生1:小丽的统计图太扁了,因为她选择纵轴每一格表示5℃,太大了;而小强他选择纵轴每一格表示0.5℃,看起来比较清晰了。
生2:如果我是医生,会选择小强制作的统计图表示,因为比较容易看出每个时段小明体温变化增减情况。
生3:我发现确定纵轴每格表示多少也是很关键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三、议论分析
有效教学不仅要把握好新教材编写的“序”,更要研究好学生学习的“序”。只有突出“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才能真正设计出能满足学习需求的数学课堂。
1. 寻求经验支撑: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
在案例片段回放一中,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再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设计手段,将静态的条形统计图动态起来,让学生经历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的全过程,深入感悟“知识迁移”带动“思维变化”,为新知识学习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看似简单的将一条条“宽直条”缩变成“竖线段”,再由一条条“竖线段”缩变成一个个“小圆点”。在学生的头脑里,这样的演变过程恰好寻求到了学习经验的支撑点。学生每一个新知的学习都不可能是全新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们更要努力地寻求到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的经验,以满足学生学习的真正需求。
2. 满足学习需求:突出以学定教,建立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在设计时必须思考好学生需要些什么?该要教些什么?今天的《折线统计图》教学,扎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线段”这两个教学关键的把握,有效树立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呈现描述”、“数据的分析与预测”。例如:在处理折线统计图中“点”时,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研学、合作互学,寻找识图的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能够找到直观分析数据处理的方法。在处理“线段”时,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同样借助课件动态演示和教师手势等肢体语言配合,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呈现出来的变化趋势。进而通过对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理解与分析,引发学生对数据中蕴含着信息的思考,并合理地做出预测与解释。本课教学并没有弱化“画图”技能,而是顺应新课程理念中把“统计观念”转化为“分析观念”。学生学到的是有用的数学,开拓了数学思维的空间,拥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