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常常不能一下子获得正确的认识,常常会发生错误,经历“发生错误—研究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在错误中得到启发,吸取教训,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 教师应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科学地研究学生的学习错误,科学地矫正学生的学习错误.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六个方面浅析学生学习错误的形成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学习;错误原因;矫正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常常不能一下子获得正确的认识,常常会发生错误,经历“发生错误—研究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在错误中得到启发,吸取教训,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 教师应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科学地研究学生的学习错误,科学地矫正学生的学习错误.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六个方面浅析学生学习错误的形成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一、知识形式相似,加强比较,突出区别
知识A和知识B形式相似,意义不同,学生往往会用解决知识A的方法来解决知识B,从而形成解题错误. 例如教学“整除”和“除尽”、“m × 2”和“ m2 ”的意义的区别等,应重视相似知识的比较,突出不同,形成正确认识.
二、知识掌握不牢,加强练习,形成技能
练习是知识形成技能的桥梁. 例如:15-× 2,学生往往贪图好算,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从而发生错误.
再例如:已知大圆的半径是4 cm,小圆的半径是1 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生会发生这样的错误:3.14 × (4 - 1)2. 学生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是缺少相应练习的训练.
三、概念抽象,加强直观,建立表象
抽象概念的教学,应遵循“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例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先找一找物体上的角,再借助一组实物“角”的图形,探究图形“角”的共同特点,抽象出“角”的概念. 再例如,教学“分数”的概念,从大量的直观形象入手,丰富 “…”的表象,在表述大量的具体分数的实际含义基础之上,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先认识长方体实物或模型的六个面,再感知图形的六个面,建立正确的长方体表象,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然后,发现各个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各面的面积,最后,探究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简便方法,概括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概念含混不清,强化本质,把准外延
有的学生对概念含混不清,导致错误. 例如:在一张比例尺为1 ∶ 100的图纸上,有一块长方形的地长8 cm,宽6 cm. 求这块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8 × 6 = 48(cm2),48 × 100 = 4800(cm2). 究其错误原因: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长度的比,而不是面积的比. 又如教学“倒数”时,学生经历分数的倒数练习,会从形式上认为“倒数”就是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的两个数,从而发生错误. 学生未能从概念的本质把握“倒数”的意义,教师应拓展外延,多设计写出善于整数、小数、带分数这类数的倒数的题目,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五、负迁移干扰,加强算理,克服定式
旧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影响叫做迁移. 旧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促进作用、积极影响叫做正迁移. 旧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产生干扰,起消极影响叫做负迁移. 例如:旧知识新知识 = ?”,学生容易得到“”的错误答案. 再例如:旧知识“7+ 4 = 12”,新知识“由于受到旧知识负迁移的干扰,学生容易发生这样的计算错误:“ = 为了克服负迁移,需加强易混淆知识的对比训练,加强算理的教学,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学习效果.
六、学习习惯不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生数学学习中经常会发生由审题不清、书写马虎等造成的学习错误. 例如:“18除36的商,加上,和是多少?”学生容易一眼扫过会把“除”当作“除以”. 在低年级出示一组口算题7 + 4,9 + 5,9 + 3,6 + 7,4 + 9,8 - 3,6 + 5,7 + 9中,学生走马观花,一看全是加法算式,就容易把“8 - 3”错误看成“8 + 3”.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 教师要以错误为契机,科学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善于收集错误信息,多分析错误原因,多分析学生心理,探究学生学习错误的规律,适时采取矫正措施. “欲擒故纵”就是教师故意设置陷阱,引学生上当受骗,让学生有“一日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之感受,犹如给学生打了一针“震惊剂”,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还可以“防患未然”,教师预测学生会发生的错误,把错误“亮”出来,让学生找错、改错、议错,把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犹如给学生打一针“防疫针”.
教师应该用心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精心设计防治错误的措施,预防学生的错误,提高其做题的正确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学习;错误原因;矫正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常常不能一下子获得正确的认识,常常会发生错误,经历“发生错误—研究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在错误中得到启发,吸取教训,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 教师应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科学地研究学生的学习错误,科学地矫正学生的学习错误.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六个方面浅析学生学习错误的形成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一、知识形式相似,加强比较,突出区别
知识A和知识B形式相似,意义不同,学生往往会用解决知识A的方法来解决知识B,从而形成解题错误. 例如教学“整除”和“除尽”、“m × 2”和“ m2 ”的意义的区别等,应重视相似知识的比较,突出不同,形成正确认识.
二、知识掌握不牢,加强练习,形成技能
练习是知识形成技能的桥梁. 例如:15-× 2,学生往往贪图好算,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从而发生错误.
再例如:已知大圆的半径是4 cm,小圆的半径是1 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生会发生这样的错误:3.14 × (4 - 1)2. 学生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是缺少相应练习的训练.
三、概念抽象,加强直观,建立表象
抽象概念的教学,应遵循“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例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先找一找物体上的角,再借助一组实物“角”的图形,探究图形“角”的共同特点,抽象出“角”的概念. 再例如,教学“分数”的概念,从大量的直观形象入手,丰富 “…”的表象,在表述大量的具体分数的实际含义基础之上,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先认识长方体实物或模型的六个面,再感知图形的六个面,建立正确的长方体表象,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然后,发现各个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各面的面积,最后,探究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简便方法,概括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概念含混不清,强化本质,把准外延
有的学生对概念含混不清,导致错误. 例如:在一张比例尺为1 ∶ 100的图纸上,有一块长方形的地长8 cm,宽6 cm. 求这块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8 × 6 = 48(cm2),48 × 100 = 4800(cm2). 究其错误原因: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长度的比,而不是面积的比. 又如教学“倒数”时,学生经历分数的倒数练习,会从形式上认为“倒数”就是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的两个数,从而发生错误. 学生未能从概念的本质把握“倒数”的意义,教师应拓展外延,多设计写出善于整数、小数、带分数这类数的倒数的题目,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五、负迁移干扰,加强算理,克服定式
旧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影响叫做迁移. 旧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促进作用、积极影响叫做正迁移. 旧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产生干扰,起消极影响叫做负迁移. 例如:旧知识新知识 = ?”,学生容易得到“”的错误答案. 再例如:旧知识“7+ 4 = 12”,新知识“由于受到旧知识负迁移的干扰,学生容易发生这样的计算错误:“ = 为了克服负迁移,需加强易混淆知识的对比训练,加强算理的教学,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学习效果.
六、学习习惯不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生数学学习中经常会发生由审题不清、书写马虎等造成的学习错误. 例如:“18除36的商,加上,和是多少?”学生容易一眼扫过会把“除”当作“除以”. 在低年级出示一组口算题7 + 4,9 + 5,9 + 3,6 + 7,4 + 9,8 - 3,6 + 5,7 + 9中,学生走马观花,一看全是加法算式,就容易把“8 - 3”错误看成“8 + 3”.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 教师要以错误为契机,科学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善于收集错误信息,多分析错误原因,多分析学生心理,探究学生学习错误的规律,适时采取矫正措施. “欲擒故纵”就是教师故意设置陷阱,引学生上当受骗,让学生有“一日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之感受,犹如给学生打了一针“震惊剂”,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还可以“防患未然”,教师预测学生会发生的错误,把错误“亮”出来,让学生找错、改错、议错,把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犹如给学生打一针“防疫针”.
教师应该用心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精心设计防治错误的措施,预防学生的错误,提高其做题的正确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