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为更好地指导和推广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养殖提供参考。[方法] 设置3个密度梯度(Ⅰ号池150万尾/hm2、Ⅱ号池300万尾/hm2、Ⅲ号池450万尾/hm2)进行了培育对比试验,探讨不同培育密度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成活率及生长效果的影响。[结果]Ⅰ试验池和Ⅱ试验池苗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0.32%/d和10.14%/d,成活率分别为81.8%和82.6%,2个池塘差异不大,但均大于Ⅲ号试验池(特定生长率为9.42%/d,成活率为73.7%)。[结论]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培育的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70万~330万尾/ hm2。
关键词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培育;特定生长率;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S9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064-02
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的异育银鲫第3代新品种,是从高体型异育银鲫与平背型异育银鲫交配所产后代中选育的再经异精雌核生殖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遗传形状稳定、品行好、发病率低、体色银黑、鳞片紧密、不易脱落等特点。异育银鲫“中科3号”性成熟年龄为2年,繁殖期为每年4~5月,适宜在全国范围内各类可控水域中养殖。为了调整产业品种和优化品种结构,2014年5月笔者及其所在科研团队在陕西省华阴市进行了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引并进行了培育密度对比试验,取得效果显著。
1材料与方法
1.1培育池塘
池塘面积4 000 m2,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底平坦,入水口与出水口倾斜坡差30 cm,堤埂水泥浇筑,坡度1∶2。池塘深度2.0 m,培育期间可保持水深1.6 m以上。池塘四周堤坝上筑有60 cm高的PVC筛绢网做防护网,防止蛙类、虾类、类及鼠类等敌害进入。池塘进排水方便,周边无任何污染,光照充足、交通便利,水源为深井水和渭河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池塘配备1台3 kW叶轮式增氧机。
1.2放养前准备
放苗前7~8 d施用2 250 kg/hm2生石灰改良池底,具体做法为:最后1次排水时留少量积水,然后将生石灰投入积水中搅拌,待其充分反应后全池泼洒,不留死角。清塘5 d后开始进水,先多次进水浸泡后排出,进水用40目筛绢网过滤,最后1次进水至40~50 cm,pH稳定在7~8。同时,用发酵好的鸡粪作为基肥培养天然生物饵料,基肥用量为3 000 kg/hm2。肥水期间每天中午开启增氧机1~2 h,肥水后逐渐加高水位至70 cm。
1.3苗种引进
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是引进于四川省水产研究所苗种繁育地基,苗种规格为平均全长为0.79 cm,平均体重为8.4 mg,引进数量300万尾,运输成活率在98%以上。
1.4试验方法
1.4.1苗种下塘。
待培育池塘水色达到“肥、活、嫩、爽”,基本水质指标达到渔业水质标准时,开始投放苗种。苗种投放时,先将装苗氧气袋浸泡在池水中,待适应30 min左右至苗袋内外水温基本相同,投放动作要做到慢而轻,防治产生应激反应。培育苗种分3个池塘放养,其中Ⅰ号池放苗密度150万尾/hm2,Ⅱ号池塘放苗密度225万尾/hm2,3号池塘放苗密度300万尾/hm2。投放地点设置于池塘四角,进行多点投放。
1.4.2投喂饵料。
苗种培育前期不用投饵,5~6 d后视水色进行适当投喂,投喂的饵料以豆浆为主、配合饲料为辅,随着鱼苗的增长,配合饵料的用量及粒径适当调整,饵料沿池塘四周均匀向池中央泼洒。池塘中投喂黄豆30~45 kg/hm2,配合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10%。每天定时定点投喂4次,具体投喂时间、频次和投喂量依据巡塘情况适当变动。
1.4.3疾病防治。
苗种下塘后主要防治的疾病为孢子虫病和气泡病。孢子虫预防的具体做法是每隔6~7 d用3 000 g/hm2敌百虫+1 500 g/hm2硫酸亚铁+2 250 g/hm2小苏打全池泼洒。气泡病主要通过注换新水、泼洒泥浆或者泼洒食盐(60~90 kg/hm2)达到预防。
1.4.4日常管理。
根据池塘水色及时加注新水,每2~3 d注水1次。每次注水深度为4~5 cm,池水深度保持在1.6 m左右。透明度是池塘水中理化因子的综合反映,与水中浮游生物的生物量有直接关系,具体换水次数及换水量可根据透明度来调整。每天早晚各测定1次水温和溶解氧,定期检测pH、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每天早晚巡塘,观察并记录鱼苗摄食、生长及活动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5测定项目与方法
分别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对鱼苗的体重和全长进行随机抽样测量,每次抽取样品的尾数不少于100尾。鱼苗体重测量方法是将鱼苗轻轻裹在干滤纸中于30 s后快速用1×10-4电子天平称重,鱼苗全长采用0.1 mm游标卡尺进行测量。为了减少操作误差,参数的测量均由同一人固定完成。鱼苗的成活率(SR)和特定生长率(SGR)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SR(%)= (Nt/N0)×100(1)
SGR(%/d)= (lnWt-lnW0)/t×100 (2)
式中,N0和Nt分别为培育开始和结束时的放苗量(尾);W0和Wt分别为培育开始和结束时鱼苗的体重(mg);t为培育时间(d)。
2结果与分析
2.1鱼苗成活率
试验结束时经过拉网锻炼共收获异育银鲫“中科3号”夏花苗种211.8万尾,其中Ⅰ号池塘出苗49.1万尾,成活率为81.8%;Ⅱ号池塘出苗74.3万尾,成活率为82.6%;Ⅲ号池塘出苗88.4万尾,成活率为73.7%(图1)。从图1可以看出,Ⅰ号池塘和Ⅱ号池塘的苗种培育成活率差异不大(仅相差0.8%),但其成活率与Ⅲ号池塘相比分别高8.1%和8.9%。这表明培育密度对苗种成活率的影响较大,放养密度相对越大,苗种的成活率相对越低。 2.2鱼苗特定生长率
3个池塘苗种的入塘时平均体重为8.4 mg,经过28 d的培育出塘时Ⅰ号池塘平均体重为151.1 mg,Ⅱ号池塘平均体重为143.5 mg,Ⅲ号池塘平均体重为1174 mg。Ⅰ号池塘的特定生长率10.32%/d,Ⅱ号池塘的特定生长率为10.14%/d,Ⅲ号池塘的特定生长率为9.42%/d(图2)。从苗种全长的增长来看,Ⅰ号池塘苗种从入塘时的平均全长0.79 cm增长到出塘时平均全长2.53 cm,Ⅱ号池塘平均全长增长到2.49 cm,Ⅲ号池塘平均全长增长到2.18 cm,全长平均增长量分别为1.74、1.70和1.39 cm(图3)。从鱼苗的生长效果来看,适时进行分塘培育(调整密度)对促进苗种的快速生长具有积极作用。
3讨论
3.1适时分塘对苗种生长效果的影响
在培育过程中,随着育苗的增长,池塘水质出现老化,溶解氧含量降低,饵料生物的生长速度跟不上鱼苗摄食的增加,使得鱼苗的生长受到限制,此时应及时进行分塘培育。该试验中Ⅲ号池塘特定生长率相对较低,为9.42%/d,主要是因为苗种的放养密度较大,限制了培育后期的鱼苗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导致了苗种之间的饵料竞争,影响了苗种正常生长。因此,建议放养密度应根据当地培育技术水平和地理环境而定,华阴地区适宜的培育密度范围为270万~330万尾/hm2,可以有效提高生长速度。
3.2拉网锻炼对苗种成活率的影响
鱼苗自孵化出就已具有固定的生物钟,鱼体内机能按常态运转。一旦鱼苗超强度密集后,就会出现强烈的游动和冲击,相互摩擦,耗氧增加,鱼苗的呼吸受到抑制。这种变化使鱼苗受到惊扰刺激急剧增加,此时鱼体发生应激反应,机体分泌大量黏液,造成内分泌失调,使有限的水体迅速变坏,泡沫增多,含氧量降低,造成鱼苗缺氧而大量死亡。
经过密集锻炼的鱼苗各器官功能得到增强,对密集刺激的适应能力有所提高。鱼体粘液分泌后,机体组织含水量大
大降低,疏松的肌肉变得的结实,体质增强。皮肤黏液分泌逐渐正常,鱼处于静止或半静止状态,耗氧量减少,成活率提高。因此,在鱼苗出塘前一般要进行3~4次拉网锻炼。
3.3透明度监测在苗种培育中的意义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及时监测和科学合理地调节透明度对实现池塘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池塘水体透明度的大小取决于池水的浑浊度和色度。在正常天气情况下,其透明度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的浮游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生物量大小。研究表明,根据透明度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回归方程式y=153 069-306x(n=84 ,r=-0.6),可以通过透明度获得浮游植物的近似生物量。因此,可以根据池水透明度的大小及池水透明度的日变化情况来判断池塘水质的优劣。透明度过小,说明池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过大,光照能力降低,池水溶氧量减少,此时鱼苗对饲料的消化能力降低,抗病能力减弱,此时应及时通过加水、换水或利用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透明度过大,说明池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过小,水质偏瘦,水体理化特性不稳定,此时要进行适当追施微生物制剂和有机肥肥水,确保水体中藻相平衡。一般情况下,苗种培育前期透明度保持在30~40 cm、中期保持在30 cm左右、后期保持在20 cm左右为宜。
3.4沼液培肥水质的可行性
在苗种培育生产中,使用发酵好沼液培肥水质对促进苗种的生长具有积极作用。沼液是沼气生产的副产品,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是一种良好的饲料添加剂。沼液不仅是鱼苗的优质饵料,而且能通过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减少人工饵料的投入量以及人员管理等成本。调查该试验区其他池塘的培育结果发现,沼液的使用在确保苗种成活率和生长效果的基础上可节省水电费、饵料费、人工费、管理费等生产成本16.7%,间接提高了生产效益。因此,在陕西地区进行沼液肥水培育鱼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潘彬斌,冯晓宇,刘新轶,等.异育银鲫“中科3号”人工繁育技术[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4(5):45-47.
[2] 孙少起,孙少洪,曹续宝.异育银鲫“中科3号”繁殖技术[J].天津水产,2011(2/3):39-41.
[3] 桂建芳.异育银鲫“中科3号”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J].水产养殖,2011(10):41-42.
[4] 孙宝柱,费香东,张景龙,等.异育银鲫“中科3号”水花成活率80%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3(2):6-7.
[5] 张星朗.长丰鲢夏花高效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2(11):10-11.
[6] 殷旭旺,李文香,白海锋,等. 不同海藻饲料对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3):276-280.
[7] 白海锋,于丽娜,刘铁刚,等.微生态制剂对幼刺参越冬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2(1):5-8.
[8] 李玮,钱敏,高光明.异育银鲫“中科3号”夏花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0(7):9-10.
[9] 何志辉,李永函.无锡市河埒口高产鱼池水质的研究II. 浮游生物[J].水产学报,1983,7(4):287-298.
[目的] 为更好地指导和推广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养殖提供参考。[方法] 设置3个密度梯度(Ⅰ号池150万尾/hm2、Ⅱ号池300万尾/hm2、Ⅲ号池450万尾/hm2)进行了培育对比试验,探讨不同培育密度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成活率及生长效果的影响。[结果]Ⅰ试验池和Ⅱ试验池苗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0.32%/d和10.14%/d,成活率分别为81.8%和82.6%,2个池塘差异不大,但均大于Ⅲ号试验池(特定生长率为9.42%/d,成活率为73.7%)。[结论]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培育的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70万~330万尾/ hm2。
关键词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培育;特定生长率;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S9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064-02
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的异育银鲫第3代新品种,是从高体型异育银鲫与平背型异育银鲫交配所产后代中选育的再经异精雌核生殖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遗传形状稳定、品行好、发病率低、体色银黑、鳞片紧密、不易脱落等特点。异育银鲫“中科3号”性成熟年龄为2年,繁殖期为每年4~5月,适宜在全国范围内各类可控水域中养殖。为了调整产业品种和优化品种结构,2014年5月笔者及其所在科研团队在陕西省华阴市进行了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引并进行了培育密度对比试验,取得效果显著。
1材料与方法
1.1培育池塘
池塘面积4 000 m2,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底平坦,入水口与出水口倾斜坡差30 cm,堤埂水泥浇筑,坡度1∶2。池塘深度2.0 m,培育期间可保持水深1.6 m以上。池塘四周堤坝上筑有60 cm高的PVC筛绢网做防护网,防止蛙类、虾类、类及鼠类等敌害进入。池塘进排水方便,周边无任何污染,光照充足、交通便利,水源为深井水和渭河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池塘配备1台3 kW叶轮式增氧机。
1.2放养前准备
放苗前7~8 d施用2 250 kg/hm2生石灰改良池底,具体做法为:最后1次排水时留少量积水,然后将生石灰投入积水中搅拌,待其充分反应后全池泼洒,不留死角。清塘5 d后开始进水,先多次进水浸泡后排出,进水用40目筛绢网过滤,最后1次进水至40~50 cm,pH稳定在7~8。同时,用发酵好的鸡粪作为基肥培养天然生物饵料,基肥用量为3 000 kg/hm2。肥水期间每天中午开启增氧机1~2 h,肥水后逐渐加高水位至70 cm。
1.3苗种引进
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是引进于四川省水产研究所苗种繁育地基,苗种规格为平均全长为0.79 cm,平均体重为8.4 mg,引进数量300万尾,运输成活率在98%以上。
1.4试验方法
1.4.1苗种下塘。
待培育池塘水色达到“肥、活、嫩、爽”,基本水质指标达到渔业水质标准时,开始投放苗种。苗种投放时,先将装苗氧气袋浸泡在池水中,待适应30 min左右至苗袋内外水温基本相同,投放动作要做到慢而轻,防治产生应激反应。培育苗种分3个池塘放养,其中Ⅰ号池放苗密度150万尾/hm2,Ⅱ号池塘放苗密度225万尾/hm2,3号池塘放苗密度300万尾/hm2。投放地点设置于池塘四角,进行多点投放。
1.4.2投喂饵料。
苗种培育前期不用投饵,5~6 d后视水色进行适当投喂,投喂的饵料以豆浆为主、配合饲料为辅,随着鱼苗的增长,配合饵料的用量及粒径适当调整,饵料沿池塘四周均匀向池中央泼洒。池塘中投喂黄豆30~45 kg/hm2,配合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10%。每天定时定点投喂4次,具体投喂时间、频次和投喂量依据巡塘情况适当变动。
1.4.3疾病防治。
苗种下塘后主要防治的疾病为孢子虫病和气泡病。孢子虫预防的具体做法是每隔6~7 d用3 000 g/hm2敌百虫+1 500 g/hm2硫酸亚铁+2 250 g/hm2小苏打全池泼洒。气泡病主要通过注换新水、泼洒泥浆或者泼洒食盐(60~90 kg/hm2)达到预防。
1.4.4日常管理。
根据池塘水色及时加注新水,每2~3 d注水1次。每次注水深度为4~5 cm,池水深度保持在1.6 m左右。透明度是池塘水中理化因子的综合反映,与水中浮游生物的生物量有直接关系,具体换水次数及换水量可根据透明度来调整。每天早晚各测定1次水温和溶解氧,定期检测pH、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每天早晚巡塘,观察并记录鱼苗摄食、生长及活动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5测定项目与方法
分别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对鱼苗的体重和全长进行随机抽样测量,每次抽取样品的尾数不少于100尾。鱼苗体重测量方法是将鱼苗轻轻裹在干滤纸中于30 s后快速用1×10-4电子天平称重,鱼苗全长采用0.1 mm游标卡尺进行测量。为了减少操作误差,参数的测量均由同一人固定完成。鱼苗的成活率(SR)和特定生长率(SGR)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SR(%)= (Nt/N0)×100(1)
SGR(%/d)= (lnWt-lnW0)/t×100 (2)
式中,N0和Nt分别为培育开始和结束时的放苗量(尾);W0和Wt分别为培育开始和结束时鱼苗的体重(mg);t为培育时间(d)。
2结果与分析
2.1鱼苗成活率
试验结束时经过拉网锻炼共收获异育银鲫“中科3号”夏花苗种211.8万尾,其中Ⅰ号池塘出苗49.1万尾,成活率为81.8%;Ⅱ号池塘出苗74.3万尾,成活率为82.6%;Ⅲ号池塘出苗88.4万尾,成活率为73.7%(图1)。从图1可以看出,Ⅰ号池塘和Ⅱ号池塘的苗种培育成活率差异不大(仅相差0.8%),但其成活率与Ⅲ号池塘相比分别高8.1%和8.9%。这表明培育密度对苗种成活率的影响较大,放养密度相对越大,苗种的成活率相对越低。 2.2鱼苗特定生长率
3个池塘苗种的入塘时平均体重为8.4 mg,经过28 d的培育出塘时Ⅰ号池塘平均体重为151.1 mg,Ⅱ号池塘平均体重为143.5 mg,Ⅲ号池塘平均体重为1174 mg。Ⅰ号池塘的特定生长率10.32%/d,Ⅱ号池塘的特定生长率为10.14%/d,Ⅲ号池塘的特定生长率为9.42%/d(图2)。从苗种全长的增长来看,Ⅰ号池塘苗种从入塘时的平均全长0.79 cm增长到出塘时平均全长2.53 cm,Ⅱ号池塘平均全长增长到2.49 cm,Ⅲ号池塘平均全长增长到2.18 cm,全长平均增长量分别为1.74、1.70和1.39 cm(图3)。从鱼苗的生长效果来看,适时进行分塘培育(调整密度)对促进苗种的快速生长具有积极作用。
3讨论
3.1适时分塘对苗种生长效果的影响
在培育过程中,随着育苗的增长,池塘水质出现老化,溶解氧含量降低,饵料生物的生长速度跟不上鱼苗摄食的增加,使得鱼苗的生长受到限制,此时应及时进行分塘培育。该试验中Ⅲ号池塘特定生长率相对较低,为9.42%/d,主要是因为苗种的放养密度较大,限制了培育后期的鱼苗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导致了苗种之间的饵料竞争,影响了苗种正常生长。因此,建议放养密度应根据当地培育技术水平和地理环境而定,华阴地区适宜的培育密度范围为270万~330万尾/hm2,可以有效提高生长速度。
3.2拉网锻炼对苗种成活率的影响
鱼苗自孵化出就已具有固定的生物钟,鱼体内机能按常态运转。一旦鱼苗超强度密集后,就会出现强烈的游动和冲击,相互摩擦,耗氧增加,鱼苗的呼吸受到抑制。这种变化使鱼苗受到惊扰刺激急剧增加,此时鱼体发生应激反应,机体分泌大量黏液,造成内分泌失调,使有限的水体迅速变坏,泡沫增多,含氧量降低,造成鱼苗缺氧而大量死亡。
经过密集锻炼的鱼苗各器官功能得到增强,对密集刺激的适应能力有所提高。鱼体粘液分泌后,机体组织含水量大
大降低,疏松的肌肉变得的结实,体质增强。皮肤黏液分泌逐渐正常,鱼处于静止或半静止状态,耗氧量减少,成活率提高。因此,在鱼苗出塘前一般要进行3~4次拉网锻炼。
3.3透明度监测在苗种培育中的意义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及时监测和科学合理地调节透明度对实现池塘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池塘水体透明度的大小取决于池水的浑浊度和色度。在正常天气情况下,其透明度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的浮游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生物量大小。研究表明,根据透明度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回归方程式y=153 069-306x(n=84 ,r=-0.6),可以通过透明度获得浮游植物的近似生物量。因此,可以根据池水透明度的大小及池水透明度的日变化情况来判断池塘水质的优劣。透明度过小,说明池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过大,光照能力降低,池水溶氧量减少,此时鱼苗对饲料的消化能力降低,抗病能力减弱,此时应及时通过加水、换水或利用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透明度过大,说明池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过小,水质偏瘦,水体理化特性不稳定,此时要进行适当追施微生物制剂和有机肥肥水,确保水体中藻相平衡。一般情况下,苗种培育前期透明度保持在30~40 cm、中期保持在30 cm左右、后期保持在20 cm左右为宜。
3.4沼液培肥水质的可行性
在苗种培育生产中,使用发酵好沼液培肥水质对促进苗种的生长具有积极作用。沼液是沼气生产的副产品,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是一种良好的饲料添加剂。沼液不仅是鱼苗的优质饵料,而且能通过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减少人工饵料的投入量以及人员管理等成本。调查该试验区其他池塘的培育结果发现,沼液的使用在确保苗种成活率和生长效果的基础上可节省水电费、饵料费、人工费、管理费等生产成本16.7%,间接提高了生产效益。因此,在陕西地区进行沼液肥水培育鱼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潘彬斌,冯晓宇,刘新轶,等.异育银鲫“中科3号”人工繁育技术[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4(5):45-47.
[2] 孙少起,孙少洪,曹续宝.异育银鲫“中科3号”繁殖技术[J].天津水产,2011(2/3):39-41.
[3] 桂建芳.异育银鲫“中科3号”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J].水产养殖,2011(10):41-42.
[4] 孙宝柱,费香东,张景龙,等.异育银鲫“中科3号”水花成活率80%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3(2):6-7.
[5] 张星朗.长丰鲢夏花高效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2(11):10-11.
[6] 殷旭旺,李文香,白海锋,等. 不同海藻饲料对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3):276-280.
[7] 白海锋,于丽娜,刘铁刚,等.微生态制剂对幼刺参越冬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2(1):5-8.
[8] 李玮,钱敏,高光明.异育银鲫“中科3号”夏花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0(7):9-10.
[9] 何志辉,李永函.无锡市河埒口高产鱼池水质的研究II. 浮游生物[J].水产学报,1983,7(4):28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