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步这个概念于18世纪被人们关注到,19世纪开始普遍流行。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蒸汽机的问世,水力纺纱机、动力织布机等的出现,显示了高度的工业成就和物质进步,多数人称之为历史的进步。科技进步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弗朗西斯·培根的《科学推进论》和《新大西洋》,19世纪已经普遍形成。霍顿描述道:“这一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唯一区别于其他时代的特点是一种共识,即我们生活在转型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陆地旅行的速度就从每小时12英里提高到了每小时50英里。与其说是新发明的机械速度,不如说是这些发明在生活方面带来的速度变化。”意识到速度的变化后,人们便产生了有关进步的宏大论述。论述者有达尔文、边沁、斯宾赛、穆勒、麦考来等。其中麦考来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的作家。1831年,穆勒发现社会转型成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人类进步得太快,以至于旧体制和旧学说遭到了废弃,可是人类还没来得及掌握新体制和新学说。”
与工业革命相伴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空前繁荣。然而,这是以什么为代价的呢?人们在社会进步的号角下经历着情感和思想上的痛苦和煎熬。进步让人感到时刻被人赶着,越赶越快,直到内心充满追赶不上的痛苦。为了追求进步,人们不得不放弃人伦之乐、道德满足。这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反映出来。
一
异化是指人和社会、环境、他人与本我之间的孤立孤独、不被理解的关系。侯维将它定义为:现代派文学的异化,一般来说,只是指在高度物化的世界里人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冷漠与隔绝,以及人在社会上孤立无依,失去归宿。劳动异化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异化和自我异化,即和本我的逐渐疏远和对立。
首先,裘德的人生经历就是个异化的悲剧。随着工业革命的胜利,以及进步话语的鼓吹,农业经济走向解体,单一的经济结构和村民间的淳朴依存的关系也随之不复存在。裘德这种贫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只剩下可以出卖的劳动力。他来到城里。因为自小热爱阅读,希望通过自学当个大学教员,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但他发现由于缺乏文凭,学校根本不会招收他这样的人。他甚至没法见到大学教员,因为后者认为他这样地位的人是不配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还是继续做他的老本行吧。他只好继续当他的石匠,当上石匠后,他的命运仍然很悲惨,时常面临解雇的威胁,由此和其他工人之间也不存在什么温情,更受到督工的责骂和侮辱,他无奈重复着无聊的事业。
这种异化更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人际关系上,尤其是他的婚姻生活中。他和艾拉贝拉的结合是出于当时社会习俗的压力。虽然他认为从人格上来说,后者不是个好的结婚对象。但既然已经有了瓜葛,体面的做法就是娶她。而艾拉贝拉是个非常势利现实的人,她引诱裘德,完全是因为后者老实,可以把钱交给她用,他们之间有多少感情根本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可见这样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无法善终。
裘德和淑的感情是真实,惺惺相惜的。但是由于教会的习惯势力阻挡,淑的行为为教会所不容,被迫嫁给裘德的小学老师菲洛特桑。后来淑冲破阻力和裘德结婚后,有了两个孩子,却又被裘德和艾拉贝拉所生的孩子——小时光老人杀害,目的是为了使淑和裘德摆脱生活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维多利亚社会的偏见,对他们不合社会风化的婚姻的迫害打击造成的。遭受沉重打击的淑一蹶不振,从开朗明理变得神经质,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勇气,最后离开了裘德,回到菲洛特桑的身边。而裘德由于失去了淑的照顾,感染肺病死了,死时不到三十岁。
小说的悲剧意义最体现在裘德的自我异化上,即本我的疏远和对立。由于处处受制于人和社会,裘德已经越来越背离自己的本心。比如原来他希望成为一个大学教员,追求精神享受,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只能靠酗酒度过余生。他不缺乏善良、上进、忠诚等优秀品质,但他的愿望却得不到实现,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的自我异化还表现在总是选择和自己内心背道而驰的事情上。比如和艾拉贝拉的结合,他并没有和艾拉贝拉有多少感情,也不认为这种婚姻是成熟的。但为了体面一些,而不会有人说三道四,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强加于人的社会准则。后来艾拉贝拉出国回来要求裘德履行第二次婚礼时,裘德也是出于“为了体面起见”,再次答应了这种扭曲的仪式。可以看出,裘德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思考判断和做决定的能力。
作者通过对裘德悲剧的描写,说明了裘德成为无法实现自我的失败的人是社会造成的。社会剥夺了他的生产资料,还剥夺了他作为正常人生活的一切条件,比如受教育的权利,爱自己爱的人的权力,和周围人社交的能力,进而剥夺了他的灵魂,使他成为一个畸形物,一件商品。当商品不再有利用价值,就被社会无情抛弃。他无法从外部世界,也无法从内心寻找到平衡和安慰,完全是种非人的存在。
二
书中进一步揭示了在进步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已经不复存在。在裘德、艾拉贝拉、淑三者的情爱风波的描写中,作者意在揭示:扭曲的爱情观和婚姻关系是进步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为了进一步说明,作者在书中描述了另外几组婚姻关系,比如淑和菲洛特桑的婚姻关系。淑看到后者就会害怕,产生不了任何好感。但为了维持体面的婚姻,他们还是貌合神离地生活在一起。艾拉贝拉和卡特利特的婚姻也是完全建立在金钱原则上的结合。他们曾经因为口角分手,艾拉贝拉在面临回到裘德的身边还是和卡特复婚的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不但当过旅社经理,还有一家兴旺的酒吧。他甚至在听说淑没有和裘德履行正式的婚姻仪式时,劝说道:“我会把她拉到牧师那儿去宣誓……以后跟一个男人过日子就会更像做生意,钱方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可以想见这种那个婚姻的结果。
这种畸形的婚姻关系还反映在几段对话上。
小时光老人:“你难道是我真正的母亲吗?
淑:“不对吗?我看上去不像你父亲的妻子吗?”
小时光老人:“嗯,像的,只不过他看上去很喜欢你,你也很喜欢他……”
似乎在孩子的眼里,看上去有爱的夫妻就不像真的夫妻。而真正的夫妻应该是在吵闹打骂中度过的。
同样,裘德和艾拉贝拉复婚后,房东说他们这对夫妇很奇怪。因为艾拉贝拉有天晚上喝了酒吻了裘德。房东以为他们未婚同居,想驱逐他们。碰巧又一天晚上他看见艾拉贝拉在大骂裘德,终于相信他们是真正婚姻,而且断定他们的关系是体面的,而打消了下逐客令的念头。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物欲横流的社会完全异化了人情,把正常的变成不正常。
综上所述,《无名的裘德》中人际关系的异化、劳动的异化、情感的异化都是和社会进步的异化分不开的。正是因为金钱联姻、金钱关系等现实的作怪,使裘德失去了人际的亲情和帮助,而陷入纯粹的雇佣关系和冷冰冰的家庭关系中,从而个人抱负无法实现,个人痛苦找不到倾诉的渠道,只得借酒浇愁,苦闷地度过苦短的一生,最终不到而立之年就去世。正如题目所涵盖的,无名(obscure)不仅指裘德没有关系,没有财产平庸的一生,更表示一种迷茫、迷惑,对自己无法把握的生活状态的迷茫。裘德的生活悲剧是一个个异化构成的结果。进步的幌子下掩盖的是资本社会无情、血淋淋的剥夺生存能力的现实。
与工业革命相伴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空前繁荣。然而,这是以什么为代价的呢?人们在社会进步的号角下经历着情感和思想上的痛苦和煎熬。进步让人感到时刻被人赶着,越赶越快,直到内心充满追赶不上的痛苦。为了追求进步,人们不得不放弃人伦之乐、道德满足。这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反映出来。
一
异化是指人和社会、环境、他人与本我之间的孤立孤独、不被理解的关系。侯维将它定义为:现代派文学的异化,一般来说,只是指在高度物化的世界里人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冷漠与隔绝,以及人在社会上孤立无依,失去归宿。劳动异化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异化和自我异化,即和本我的逐渐疏远和对立。
首先,裘德的人生经历就是个异化的悲剧。随着工业革命的胜利,以及进步话语的鼓吹,农业经济走向解体,单一的经济结构和村民间的淳朴依存的关系也随之不复存在。裘德这种贫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只剩下可以出卖的劳动力。他来到城里。因为自小热爱阅读,希望通过自学当个大学教员,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但他发现由于缺乏文凭,学校根本不会招收他这样的人。他甚至没法见到大学教员,因为后者认为他这样地位的人是不配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还是继续做他的老本行吧。他只好继续当他的石匠,当上石匠后,他的命运仍然很悲惨,时常面临解雇的威胁,由此和其他工人之间也不存在什么温情,更受到督工的责骂和侮辱,他无奈重复着无聊的事业。
这种异化更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人际关系上,尤其是他的婚姻生活中。他和艾拉贝拉的结合是出于当时社会习俗的压力。虽然他认为从人格上来说,后者不是个好的结婚对象。但既然已经有了瓜葛,体面的做法就是娶她。而艾拉贝拉是个非常势利现实的人,她引诱裘德,完全是因为后者老实,可以把钱交给她用,他们之间有多少感情根本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可见这样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无法善终。
裘德和淑的感情是真实,惺惺相惜的。但是由于教会的习惯势力阻挡,淑的行为为教会所不容,被迫嫁给裘德的小学老师菲洛特桑。后来淑冲破阻力和裘德结婚后,有了两个孩子,却又被裘德和艾拉贝拉所生的孩子——小时光老人杀害,目的是为了使淑和裘德摆脱生活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维多利亚社会的偏见,对他们不合社会风化的婚姻的迫害打击造成的。遭受沉重打击的淑一蹶不振,从开朗明理变得神经质,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勇气,最后离开了裘德,回到菲洛特桑的身边。而裘德由于失去了淑的照顾,感染肺病死了,死时不到三十岁。
小说的悲剧意义最体现在裘德的自我异化上,即本我的疏远和对立。由于处处受制于人和社会,裘德已经越来越背离自己的本心。比如原来他希望成为一个大学教员,追求精神享受,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只能靠酗酒度过余生。他不缺乏善良、上进、忠诚等优秀品质,但他的愿望却得不到实现,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的自我异化还表现在总是选择和自己内心背道而驰的事情上。比如和艾拉贝拉的结合,他并没有和艾拉贝拉有多少感情,也不认为这种婚姻是成熟的。但为了体面一些,而不会有人说三道四,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强加于人的社会准则。后来艾拉贝拉出国回来要求裘德履行第二次婚礼时,裘德也是出于“为了体面起见”,再次答应了这种扭曲的仪式。可以看出,裘德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思考判断和做决定的能力。
作者通过对裘德悲剧的描写,说明了裘德成为无法实现自我的失败的人是社会造成的。社会剥夺了他的生产资料,还剥夺了他作为正常人生活的一切条件,比如受教育的权利,爱自己爱的人的权力,和周围人社交的能力,进而剥夺了他的灵魂,使他成为一个畸形物,一件商品。当商品不再有利用价值,就被社会无情抛弃。他无法从外部世界,也无法从内心寻找到平衡和安慰,完全是种非人的存在。
二
书中进一步揭示了在进步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已经不复存在。在裘德、艾拉贝拉、淑三者的情爱风波的描写中,作者意在揭示:扭曲的爱情观和婚姻关系是进步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为了进一步说明,作者在书中描述了另外几组婚姻关系,比如淑和菲洛特桑的婚姻关系。淑看到后者就会害怕,产生不了任何好感。但为了维持体面的婚姻,他们还是貌合神离地生活在一起。艾拉贝拉和卡特利特的婚姻也是完全建立在金钱原则上的结合。他们曾经因为口角分手,艾拉贝拉在面临回到裘德的身边还是和卡特复婚的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不但当过旅社经理,还有一家兴旺的酒吧。他甚至在听说淑没有和裘德履行正式的婚姻仪式时,劝说道:“我会把她拉到牧师那儿去宣誓……以后跟一个男人过日子就会更像做生意,钱方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可以想见这种那个婚姻的结果。
这种畸形的婚姻关系还反映在几段对话上。
小时光老人:“你难道是我真正的母亲吗?
淑:“不对吗?我看上去不像你父亲的妻子吗?”
小时光老人:“嗯,像的,只不过他看上去很喜欢你,你也很喜欢他……”
似乎在孩子的眼里,看上去有爱的夫妻就不像真的夫妻。而真正的夫妻应该是在吵闹打骂中度过的。
同样,裘德和艾拉贝拉复婚后,房东说他们这对夫妇很奇怪。因为艾拉贝拉有天晚上喝了酒吻了裘德。房东以为他们未婚同居,想驱逐他们。碰巧又一天晚上他看见艾拉贝拉在大骂裘德,终于相信他们是真正婚姻,而且断定他们的关系是体面的,而打消了下逐客令的念头。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物欲横流的社会完全异化了人情,把正常的变成不正常。
综上所述,《无名的裘德》中人际关系的异化、劳动的异化、情感的异化都是和社会进步的异化分不开的。正是因为金钱联姻、金钱关系等现实的作怪,使裘德失去了人际的亲情和帮助,而陷入纯粹的雇佣关系和冷冰冰的家庭关系中,从而个人抱负无法实现,个人痛苦找不到倾诉的渠道,只得借酒浇愁,苦闷地度过苦短的一生,最终不到而立之年就去世。正如题目所涵盖的,无名(obscure)不仅指裘德没有关系,没有财产平庸的一生,更表示一种迷茫、迷惑,对自己无法把握的生活状态的迷茫。裘德的生活悲剧是一个个异化构成的结果。进步的幌子下掩盖的是资本社会无情、血淋淋的剥夺生存能力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