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的综合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意义,它是推动初中生发展成才的助力剂。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实际上也是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促进。本文首先对微课程进行简析,然后研究实际应用策略,希望可在某种层面上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时代下,科技快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微课便是其中的一种。纵观初中信息教学,当前存在不足,但微课能够有效填补这一不足,改善信息技术教学品质,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氛围,值得推广和应用。
一、微课简析
(一)内涵
微课程属于在线教学视频,它是教师学习和培训的主要工具。微课程包含文字、音乐和画面这几个部分,它利用动听的音乐代替生硬的解说,通过欣赏和品味让学生理解画面背后的文字内涵,使其学有所获。
(二)特点
1.精悍、简洁
微课程短小精悍,所用语言较为简洁,能够让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来开展学习活动。
2.随时随地学习
有效利用网络,无论是哪个学生,都可经由微博、微信和博客等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利用微视频,还可获得意外的效果。
3.一课一事
微课内容详细、具体,主题明确,切入点细微,它强调对小故事和小问题的深入解读,具有启迪性。
4.生动、有趣
微课程生动有趣,可灵活应用,且视频资源中还涵盖图片、故事和音乐等不同题材,这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的乐趣。
5.内容独立
在微课程中,各集内容较为独立,不仅能融入其他内容,而且能以专题的形式单独使用,还能整合到一起综合应用。
二、应用策略
(一)依托教材科学设计微课
若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自身的优势与作用,一定要联系教材实际,科学设计微课和资料,确保微课内容满足教学目标与标准,真实反映教学关键点和重难点,增加微课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学有所获。
以“认识计算机”为例,本节重点内容为计算机硬件的一般组成和硬件的基本作用。本节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整合实际,有效掌握计算机相关外部设备的一般组成和作用。依照该课程的关联教学内容和教材,可将生活中涉及到的硬件系统的关联知识进行加工和整理,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呈现,以供学生参考与学习。对于本节的微课,有硬件系统一般组成、基本性能和作用等内容,利用微课生动再现了硬件知识,可让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点,切实掌握重难点内容。
(二)有效控制微课时间
学生只要在學习活动中保持五分钟的注意力便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若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过长则不利于脑潜能的开发。不建议把微课程转为传统课件,过于零散和碎片,应进行精简和提炼,利用五分钟把知识点讲授完,也不提倡泛泛而谈,若内容较多,则可以系列微课呈现。另外,编写内容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逐一讲授。在讲授过程,应保持声音洪亮,声调适宜,语言通俗直白。如需使用课件,则所用课件应能够吸引人,视频画质保证清晰。
(三)用微课完成导入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安排的课时有限,所用微课开展教学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为此,教师应把控好每一节课堂教学,把微课视频合理融入至教学内容中去,以此来丰富教学活动,以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此,教师应依托教学实际,合理导入微课视频,利用有限的课时彰显出微课教学的价值。在具体的导入环节,教师应把微课目标投入到学生自身兴趣上,不限制于知识内容本身,提出有价值问题,合理指导,让学生独立探究,优化课堂氛围,为后期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四)利用微课对核心知识进行梳理
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存在核心知识,这类知识一般面临着较大的认知难度,如果单纯依赖传统手段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与掌握。基于此,教师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其中微课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应用微课来引入核心知识,把零散的知识点有机组合到一起,这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深化了学生的记忆。
(五)利用微课完成实践演示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是教学目标之一,可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微课。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更愿上机操作,喜欢观看与实操相关的视频,只要科学设计,微课视频必然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当学生上机时,教师应从旁指导并认真观察,借助微课视频来展示实际操作,而这必然能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以“我们的校园会”这一视频采集和编辑为例,当学生明确相关内容以后,应呈现一段微视频,该视频主要是介绍实操步骤,素材采集、视频筛选和剪辑。当学生观看完此段视频以后,便可进行实操训练。本节课教学氛围异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
结语:
微课简单、快乐、便捷,能够切实迎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结合实际应用发现,微课的引入,为信息技术课堂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学生的作业质量也大幅提升,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加了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董夫振.浅析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8,(32):91-91.
[2]陈鸳鸯.浅析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8,(12):113-113.
[3]陈娟.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交流,2019,(41):256.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时代下,科技快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微课便是其中的一种。纵观初中信息教学,当前存在不足,但微课能够有效填补这一不足,改善信息技术教学品质,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氛围,值得推广和应用。
一、微课简析
(一)内涵
微课程属于在线教学视频,它是教师学习和培训的主要工具。微课程包含文字、音乐和画面这几个部分,它利用动听的音乐代替生硬的解说,通过欣赏和品味让学生理解画面背后的文字内涵,使其学有所获。
(二)特点
1.精悍、简洁
微课程短小精悍,所用语言较为简洁,能够让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来开展学习活动。
2.随时随地学习
有效利用网络,无论是哪个学生,都可经由微博、微信和博客等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利用微视频,还可获得意外的效果。
3.一课一事
微课内容详细、具体,主题明确,切入点细微,它强调对小故事和小问题的深入解读,具有启迪性。
4.生动、有趣
微课程生动有趣,可灵活应用,且视频资源中还涵盖图片、故事和音乐等不同题材,这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的乐趣。
5.内容独立
在微课程中,各集内容较为独立,不仅能融入其他内容,而且能以专题的形式单独使用,还能整合到一起综合应用。
二、应用策略
(一)依托教材科学设计微课
若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自身的优势与作用,一定要联系教材实际,科学设计微课和资料,确保微课内容满足教学目标与标准,真实反映教学关键点和重难点,增加微课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学有所获。
以“认识计算机”为例,本节重点内容为计算机硬件的一般组成和硬件的基本作用。本节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整合实际,有效掌握计算机相关外部设备的一般组成和作用。依照该课程的关联教学内容和教材,可将生活中涉及到的硬件系统的关联知识进行加工和整理,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呈现,以供学生参考与学习。对于本节的微课,有硬件系统一般组成、基本性能和作用等内容,利用微课生动再现了硬件知识,可让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点,切实掌握重难点内容。
(二)有效控制微课时间
学生只要在學习活动中保持五分钟的注意力便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若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过长则不利于脑潜能的开发。不建议把微课程转为传统课件,过于零散和碎片,应进行精简和提炼,利用五分钟把知识点讲授完,也不提倡泛泛而谈,若内容较多,则可以系列微课呈现。另外,编写内容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逐一讲授。在讲授过程,应保持声音洪亮,声调适宜,语言通俗直白。如需使用课件,则所用课件应能够吸引人,视频画质保证清晰。
(三)用微课完成导入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安排的课时有限,所用微课开展教学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为此,教师应把控好每一节课堂教学,把微课视频合理融入至教学内容中去,以此来丰富教学活动,以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此,教师应依托教学实际,合理导入微课视频,利用有限的课时彰显出微课教学的价值。在具体的导入环节,教师应把微课目标投入到学生自身兴趣上,不限制于知识内容本身,提出有价值问题,合理指导,让学生独立探究,优化课堂氛围,为后期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四)利用微课对核心知识进行梳理
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存在核心知识,这类知识一般面临着较大的认知难度,如果单纯依赖传统手段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与掌握。基于此,教师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其中微课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应用微课来引入核心知识,把零散的知识点有机组合到一起,这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深化了学生的记忆。
(五)利用微课完成实践演示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是教学目标之一,可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微课。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更愿上机操作,喜欢观看与实操相关的视频,只要科学设计,微课视频必然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当学生上机时,教师应从旁指导并认真观察,借助微课视频来展示实际操作,而这必然能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以“我们的校园会”这一视频采集和编辑为例,当学生明确相关内容以后,应呈现一段微视频,该视频主要是介绍实操步骤,素材采集、视频筛选和剪辑。当学生观看完此段视频以后,便可进行实操训练。本节课教学氛围异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
结语:
微课简单、快乐、便捷,能够切实迎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结合实际应用发现,微课的引入,为信息技术课堂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学生的作业质量也大幅提升,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加了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董夫振.浅析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8,(32):91-91.
[2]陈鸳鸯.浅析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8,(12):113-113.
[3]陈娟.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交流,2019,(4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