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线城市的房价水平,三线城市的人口规模,二线城市的运转速度,一线城市的娱乐产业。长沙成功克服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方面的不足,成为一座别有风味的宜居城市。
漫步游者的美好时代
当讴歌乡村生活在旅游圈里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时,英国作家简·莫里斯却毫不掩饰她对城市生活的热爱:“城市之于我,意味着希望。透过那开阔的原野,眺望远处的城市,总会令人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越是远离乡村的城市,就越是值得期待,因为它能为你带来一种异乎寻常的体验。”不同于乡村生活的千篇一律、波澜不惊,莫里斯眼中的城市生活“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新奇想法”。
18世纪中叶以来,工业革命促进了现代城市的蓬勃发展,城市之间的差异也愈加明显,日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性格。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最享受的旅行方式,莫过于做一个本雅明笔下的“漫游者”,无所事事,又乐在其中,就连寻常街道也能因为建筑工艺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而成为充满想象的舒适所在,“他靠在房屋外的墙壁上,就像一般的市民在家中的四壁里一样安然自得。对他来说,闪闪发光的珐琅商业招牌至少是墙壁上的点缀装饰,不亚于一个有资产者的客厅里的一幅油画。墙壁就是他垫笔记本的书桌;书报亭是他的图书馆;咖啡店的阶梯是他工作之余向家里俯视的阳台。”
诚然,都市的喧嚣令人生厌,但这也是让生活保持热闹、丰富的代价。更何况,城市生活本是多元的,喧嚣之外总不乏静谧角落,可能是一条古朴的街道,或是一间空灵的小书店。相反,你很难在乡村中找到城市才有的繁华。有趣的是,就像大多表达宫怨、闺怨的诗词出自男人之手一样,那些讴歌乡野的文章也多半是由城里人写就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不免被使用过度,可是用来形容今日的城市漫游,依然恰到好处。交通便捷程度的提升,使得我们有了更多去往他乡的可能,特别是城市。城市漫游,也不再是少数思想家或文学家的专利,只要漫游者学会与城市进行各种“对话”,一样会产生文化碰撞的火花。温州、丽水、金华一带的浙南城市,在许多人眼中是乏味的旅游目的地,缺乏古老的建筑、旖旎的风光,可是跟随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漫游式的脚步,会发现这些地方同样趣味盎然。诚如简·莫里斯所言:“不带目的,随处走走”,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技巧。
漫游城市,不必抱有走遍每一个角落的野心。就像王子猷雪夜访友一样,目的地不是最重要的,甚至连行走的方式都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心境。若真能“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漫游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何必见戴”?
“潜入长沙”
在国内众多城市当中,长沙是很难定位的一个。
它一度名列“四大火炉”,可是冬天时的寒冷让北方的来客也难以抵御;它本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却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中失去了绝大多数古建筑;它号称是中国的“娱乐之都”,可它拥有的宁静角落,让我们在身处乡村时也不免深深怀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常被贴上“霸蛮”的标签,有时表现为“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有时却演化为让人忧心忡忡的交通秩序……很难用一两个词汇来形容长沙,几乎每选择一个词汇,脑中立马会闪现许多相反的案例。
说到城市,“压力”是无可逃避的字眼,城市人要做的无非是居中平衡,使之保持在一个适中的位置。在这方面,长沙算是一个典范:三线城市的人口规模、四线城市的房价水平,却拥有二线城市的运转速度、一线城市的娱乐产业,使得它成功克服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方面的不足,成为一座别有风味的宜居城市。在长沙,可以感受到新与旧的结合、闹与静的和谐、黑白与彩色的共舞,以及简·雅各布斯在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所阐述的理想都市生活,“既有密度又有足够的多样性,以此给城市人口提供一个发展城市生活的良好机会。”
作为一名漫游者,最佳的行走方式莫过于“潜伏”,像本地人一样融入当地生活,甚至在面对游客镜头时露出东道主式的微笑。在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可以多少触摸到当地真实的生活脉搏。
白天,我们游走在长沙的大街小巷,特别是一些“老”社区——并非建筑陈旧,而是彼此熟识,形成了邻里街坊的社区文化。饿了,钻进一家湘菜馆,享受一番辣椒、腊肉与蒸菜的滋养。累了,挑一家茶馆或咖啡屋静静心。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长沙采访的这些日子,我们走访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媒体人、主持人、摄影师、收藏家、画家、作家、大学老师、书店老板、湘菜大厨、夜店达人……他们中间有很多并非长沙本地人,长沙能留住他们,自有它的道理。
要论经济发展水平,长沙在全国排不到前列,但长沙人敢玩、会玩,让人感觉到这座城市暗藏的一种活力。入夜之后,长沙不静反闹,到处熙熙攘攘:黄兴路、坡子街、解放西路、劳动西路、太平古街……在长沙行走,你很难判断哪一条街道更为繁忙,哪个地带才是其他城市所谓的中心区,身边也永远不缺兴致勃勃的路人。对于长沙人来说,夜幕降临的含义再明显不过:新的一天开始了!
话说长沙
写在历史边上
陈独秀
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忘,除是湖南人尽死。”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证明的。
芥川龙之介
这是一座在大街上执行死刑的城市,一座霍乱和疟疾肆虐的城市,一座能听得见流水声音的城市,一座即便入夜之后石板路上仍暑气蒸腾的城市,一座连公鸡报晓声都像在威胁着我的城市……(1921年的长沙)
凌叔华
八角亭据说是长沙最繁盛的一条街。门面辉煌的大绸缎庄有五六间,南货食品店,鞋店,洋货店,书纸店等等,应有尽有,唯一快人意者即洋货店不如上海汉口之触目皆是。街道多铺白石板,较武昌的平坦整齐。行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有钱人不如汉口的穿着时髦,劳动阶级则一律着湖南青布,虽不华美,都是十分整洁,这是唯一令人钦敬的事,在中国今日算是最好的现象之一了。 黄仁宇
1937年9月,教育部要南开、北大与清华——中国北部的三所著名学府,校园已被日军占领——合而为一,在我的故乡成立“长沙临大”,所有费用由政府支付。这真是奇妙的情势。12月,日军进入南京,长沙临大奉令再撤到昆明。
过客留言
xxrun
长沙人讲话有夸张的传统,连形容都不肯规规矩矩。比如,形容一个人的世俗和地道,便称他为“老口子”,这词是长沙人自己生造的。他们置身市井生活,习惯粗野泼辣的张扬。他们眼睛明亮,耳朵灵活。最主要是他们的嘴,外攘强敌,内成家主,尝遍长沙小吃。从他们身上,见证了长沙生活的自在、逍遥!
李钟台(韩国)
长沙有山有水,景色优美,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点。我去过上海、北京、南京、烟台等许许多多有着很独特风景的城市,但是长沙的山水对我格外有一种吸引力。
Lesley(澳大利亚)
长沙的生活对于我就像是一部刺激的小说,每天都有新鲜事……每次上菜市场买菜,和小贩讨价还价,就能让我有成就感,也感受到了长沙人的热情和淳朴。
湖南人语录
汪涵
《大品般若经》里有云:“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我相信人生真正的好东西、好味道,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有时候披上了世俗的外衣,躲在一些不世俗的地方。比如我在靖港的那些师傅和朋友们,都很少说话,只是默默地生活,享受阳光和各种气味。因为他们,以及他们手上的小物件,这种表达慢慢有变成文字的可能。木匠、墨工、折扇坊、油布伞、竹林、河流这些,都会比一个人更为长久地活着。它们比其他复杂的东西,更值得去记录。
王跃文
出长沙城一路往西北,华厦高楼渐少,飞轮扬尘渐稀,过沙坪至北山,十数里绿杨路如门如拱,如烟如织,逶迤而去,渐见山陵低伏,绿野平畴,白墙黑瓦疏疏落落,河溪淙淙,草木华滋,清风自引,竹树猗猗,望之浅淡如水墨轻描,令人心眼清明,生出尘之想。
易中天
湖南人有两个毛病要改,一是霸蛮,二是乱坨……我认为,长沙人的优点是灵泛,一种文化要稳定,是两种文化的互补,长沙人就是霸蛮和灵泛的互补。
唐浩明
我对长沙的城市品格非常敬重,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血性”。为了正义、公义,可以付出一切,曾国藩、黄兴、蔡锷等无一不是血性汉子,长沙人为此自豪着、幸福着。当然长沙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如目前交通还不是很顺畅,但正在改善。
漫步游者的美好时代
当讴歌乡村生活在旅游圈里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时,英国作家简·莫里斯却毫不掩饰她对城市生活的热爱:“城市之于我,意味着希望。透过那开阔的原野,眺望远处的城市,总会令人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越是远离乡村的城市,就越是值得期待,因为它能为你带来一种异乎寻常的体验。”不同于乡村生活的千篇一律、波澜不惊,莫里斯眼中的城市生活“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新奇想法”。
18世纪中叶以来,工业革命促进了现代城市的蓬勃发展,城市之间的差异也愈加明显,日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性格。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最享受的旅行方式,莫过于做一个本雅明笔下的“漫游者”,无所事事,又乐在其中,就连寻常街道也能因为建筑工艺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而成为充满想象的舒适所在,“他靠在房屋外的墙壁上,就像一般的市民在家中的四壁里一样安然自得。对他来说,闪闪发光的珐琅商业招牌至少是墙壁上的点缀装饰,不亚于一个有资产者的客厅里的一幅油画。墙壁就是他垫笔记本的书桌;书报亭是他的图书馆;咖啡店的阶梯是他工作之余向家里俯视的阳台。”
诚然,都市的喧嚣令人生厌,但这也是让生活保持热闹、丰富的代价。更何况,城市生活本是多元的,喧嚣之外总不乏静谧角落,可能是一条古朴的街道,或是一间空灵的小书店。相反,你很难在乡村中找到城市才有的繁华。有趣的是,就像大多表达宫怨、闺怨的诗词出自男人之手一样,那些讴歌乡野的文章也多半是由城里人写就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不免被使用过度,可是用来形容今日的城市漫游,依然恰到好处。交通便捷程度的提升,使得我们有了更多去往他乡的可能,特别是城市。城市漫游,也不再是少数思想家或文学家的专利,只要漫游者学会与城市进行各种“对话”,一样会产生文化碰撞的火花。温州、丽水、金华一带的浙南城市,在许多人眼中是乏味的旅游目的地,缺乏古老的建筑、旖旎的风光,可是跟随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漫游式的脚步,会发现这些地方同样趣味盎然。诚如简·莫里斯所言:“不带目的,随处走走”,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技巧。
漫游城市,不必抱有走遍每一个角落的野心。就像王子猷雪夜访友一样,目的地不是最重要的,甚至连行走的方式都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心境。若真能“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漫游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何必见戴”?
“潜入长沙”
在国内众多城市当中,长沙是很难定位的一个。
它一度名列“四大火炉”,可是冬天时的寒冷让北方的来客也难以抵御;它本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却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中失去了绝大多数古建筑;它号称是中国的“娱乐之都”,可它拥有的宁静角落,让我们在身处乡村时也不免深深怀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常被贴上“霸蛮”的标签,有时表现为“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有时却演化为让人忧心忡忡的交通秩序……很难用一两个词汇来形容长沙,几乎每选择一个词汇,脑中立马会闪现许多相反的案例。
说到城市,“压力”是无可逃避的字眼,城市人要做的无非是居中平衡,使之保持在一个适中的位置。在这方面,长沙算是一个典范:三线城市的人口规模、四线城市的房价水平,却拥有二线城市的运转速度、一线城市的娱乐产业,使得它成功克服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方面的不足,成为一座别有风味的宜居城市。在长沙,可以感受到新与旧的结合、闹与静的和谐、黑白与彩色的共舞,以及简·雅各布斯在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所阐述的理想都市生活,“既有密度又有足够的多样性,以此给城市人口提供一个发展城市生活的良好机会。”
作为一名漫游者,最佳的行走方式莫过于“潜伏”,像本地人一样融入当地生活,甚至在面对游客镜头时露出东道主式的微笑。在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可以多少触摸到当地真实的生活脉搏。
白天,我们游走在长沙的大街小巷,特别是一些“老”社区——并非建筑陈旧,而是彼此熟识,形成了邻里街坊的社区文化。饿了,钻进一家湘菜馆,享受一番辣椒、腊肉与蒸菜的滋养。累了,挑一家茶馆或咖啡屋静静心。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长沙采访的这些日子,我们走访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媒体人、主持人、摄影师、收藏家、画家、作家、大学老师、书店老板、湘菜大厨、夜店达人……他们中间有很多并非长沙本地人,长沙能留住他们,自有它的道理。
要论经济发展水平,长沙在全国排不到前列,但长沙人敢玩、会玩,让人感觉到这座城市暗藏的一种活力。入夜之后,长沙不静反闹,到处熙熙攘攘:黄兴路、坡子街、解放西路、劳动西路、太平古街……在长沙行走,你很难判断哪一条街道更为繁忙,哪个地带才是其他城市所谓的中心区,身边也永远不缺兴致勃勃的路人。对于长沙人来说,夜幕降临的含义再明显不过:新的一天开始了!
话说长沙
写在历史边上
陈独秀
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忘,除是湖南人尽死。”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证明的。
芥川龙之介
这是一座在大街上执行死刑的城市,一座霍乱和疟疾肆虐的城市,一座能听得见流水声音的城市,一座即便入夜之后石板路上仍暑气蒸腾的城市,一座连公鸡报晓声都像在威胁着我的城市……(1921年的长沙)
凌叔华
八角亭据说是长沙最繁盛的一条街。门面辉煌的大绸缎庄有五六间,南货食品店,鞋店,洋货店,书纸店等等,应有尽有,唯一快人意者即洋货店不如上海汉口之触目皆是。街道多铺白石板,较武昌的平坦整齐。行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有钱人不如汉口的穿着时髦,劳动阶级则一律着湖南青布,虽不华美,都是十分整洁,这是唯一令人钦敬的事,在中国今日算是最好的现象之一了。 黄仁宇
1937年9月,教育部要南开、北大与清华——中国北部的三所著名学府,校园已被日军占领——合而为一,在我的故乡成立“长沙临大”,所有费用由政府支付。这真是奇妙的情势。12月,日军进入南京,长沙临大奉令再撤到昆明。
过客留言
xxrun
长沙人讲话有夸张的传统,连形容都不肯规规矩矩。比如,形容一个人的世俗和地道,便称他为“老口子”,这词是长沙人自己生造的。他们置身市井生活,习惯粗野泼辣的张扬。他们眼睛明亮,耳朵灵活。最主要是他们的嘴,外攘强敌,内成家主,尝遍长沙小吃。从他们身上,见证了长沙生活的自在、逍遥!
李钟台(韩国)
长沙有山有水,景色优美,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点。我去过上海、北京、南京、烟台等许许多多有着很独特风景的城市,但是长沙的山水对我格外有一种吸引力。
Lesley(澳大利亚)
长沙的生活对于我就像是一部刺激的小说,每天都有新鲜事……每次上菜市场买菜,和小贩讨价还价,就能让我有成就感,也感受到了长沙人的热情和淳朴。
湖南人语录
汪涵
《大品般若经》里有云:“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我相信人生真正的好东西、好味道,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有时候披上了世俗的外衣,躲在一些不世俗的地方。比如我在靖港的那些师傅和朋友们,都很少说话,只是默默地生活,享受阳光和各种气味。因为他们,以及他们手上的小物件,这种表达慢慢有变成文字的可能。木匠、墨工、折扇坊、油布伞、竹林、河流这些,都会比一个人更为长久地活着。它们比其他复杂的东西,更值得去记录。
王跃文
出长沙城一路往西北,华厦高楼渐少,飞轮扬尘渐稀,过沙坪至北山,十数里绿杨路如门如拱,如烟如织,逶迤而去,渐见山陵低伏,绿野平畴,白墙黑瓦疏疏落落,河溪淙淙,草木华滋,清风自引,竹树猗猗,望之浅淡如水墨轻描,令人心眼清明,生出尘之想。
易中天
湖南人有两个毛病要改,一是霸蛮,二是乱坨……我认为,长沙人的优点是灵泛,一种文化要稳定,是两种文化的互补,长沙人就是霸蛮和灵泛的互补。
唐浩明
我对长沙的城市品格非常敬重,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血性”。为了正义、公义,可以付出一切,曾国藩、黄兴、蔡锷等无一不是血性汉子,长沙人为此自豪着、幸福着。当然长沙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如目前交通还不是很顺畅,但正在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