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1.3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摘 要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裁判员的素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物质利益的诱惑、竞赛规则的变化、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加入和竞赛带来的压力等因素的制约,导致近两年来裁判员“不公平”事件屡屡发生,加强体育裁判员培养与管理体系刻不容缓。
关键词 体育裁判员 培养 管理体系
裁判员在竞技体育运动中承担决定胜负的重要职责,是推动和开展体育运动竞赛的主要力量来源。然而,随着物质利益的诱惑、竞赛规则的变化、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加入和竞赛带来的压力等因素的制约,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不时出现,新时代要求散打裁判员以发展的眼光和审慎的态度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规划,合理构建体育裁判员培养与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形势下对裁判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赛事水平和规格在不断上升,有些裁判的执裁能力与竞赛要求不匹配;体育竞技活动进入市场后,商业赛事逐渐增多,其与常规赛事规则和竞赛要求不尽相同,要求裁判员能够灵活应对规则变化、提高赛场控制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执裁动机是裁判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保证赛事结果公平公正的前提条件;规则是评判得分的唯一标准,然而某些对抗性运动规则只诠释了一类动作或现象并未就具体动作和详细阐释,这就要求裁判对规则有专业的理解;有的裁判员自信心不足,导致执裁过于保守或谨慎影响比赛进程;在关键比赛的判定中,有些裁判有意无意的漏判或误判不仅对比赛的结果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很可能会引发在场观众、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不满,甚至某项体育运动产生负面影响。
二、做好顶层设计,优化裁判员基本结构
大多数裁判员队伍男女比例、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科研能力、和地域分布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为优化裁判员结构,应适当抬高“准入”门槛,积极拓展“引入”渠道,可从以下措施着手:对参加考核和注册的裁判员学历、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等信息进行一定限制、及时记录、登记,并不断督促改进能力加强学习,以提高裁判员队伍整体水平;规划各地区裁判员数量,鼓励散打发展薄弱地区培养、推选裁判员,以降低散打裁判员地域性差异;通过网络、电视等传媒手段宣传女子散打裁判员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吸引女子裁判员有力资源、壮大女子裁判员队伍、平衡男女比例。
三、进一步完善裁判员培训制度
引入职业道德和心理学知识培训,丰富裁判员培训内容。应加强裁判员对法律、职业道德的学习和教育;采用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和教材,学习心理学基本常识;邀请心理专家为裁判员纾解心理问题,交流一些缓解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压力、烦躁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方法。
采用裁判员、运动员和教练员互动的培训方式。将运动员培训与裁判员和教练员培训结合起来,从而使教练员和裁判员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员模拟竞赛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教练员更好理解新规则、新变化,运动员适时调整作战方案,针对出现的问题、难点、重点一一解决,教学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将“互联网+”应用于裁判员的培训中是一种新的模式,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需要积极的探索,主要方式有:专家远程视频授课、网络资源共享(录制视频、制作PPT)、模拟裁判实践活动软件开发、智能评价系统等。
四、改革陈旧评价制度,严格考核和任用机制
(一)多方参与评价体系。综合利用裁判员自评、互评、社会评价、系统评价等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对裁判员进行评价,有利于更清楚认识裁判员素质,得出更客观公正的结论。
(二)构建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硬性评价指标,包括执裁经历、执裁水平、执裁准确度等;综合评价指标,包括道德水平、心理素质、计算机和英语水平、
(三)严格裁判员考核和选派。主要方式有:制定规范的考试范围,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执裁结合的考察方式;严格保密考试内容,确保考试与考察的公正性;裁判员的任用和选派要经过管理部门的登记、审批并进行公示。
(四)加强对控制体系的监督,净化管理风气。首先体育部门应科学划分管理部门,加强内部组织和制度建设,厘清各部门的权责;其次,宣传教育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做到行政办事合法合理、公开、透明;再次,动员内部和外部监督力量,避免出现“利益寻租”、“不作为”等现象的产生;最后,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行政行为不当的人员应明确其责任,进行相应的惩罚和批评、教育,在行政管理人员中形成行为正派、关系和谐、公私分明的良性工作氛围。
五、加大科研基金扶持力度,营造学术氛围
第一,应加大对散打裁判员科研基金的支持力度,为开展调查活动、科学实验、分析研讨等提供丰富的资源与资金保障;第二,加强跨领域、跨职业的科研交流与合作,科研论文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其他职业和领域的爱好者也有自己的看法与探索,可以通过会议、网络等方式整合创新、有导向性的科研思路与主题,丰富学术研究的思路;第三,一部分地区先“科研”带动其他地区的“科研进步”,通过经济较发达、散打氛围较浓、高校集中地区科研能力提升,将学术科研经验、成果和心得与其他地区分享和交流,共同进步。
六、培养高校学生为裁判员人才后盾力量
高校学生学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可塑性等都具有较高水平,发展高校学生成为裁判员要遵循兴趣爱好的自愿原则和教师专业指导的引导原则。对体育竞技的热爱是大学生成为裁判员的良好动机和意志因素,这样才会有为之奋斗和奉献的坚持与勇气;高校教学资源和设施丰富,为培养裁判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发展高校学生裁判员需要专业导师针对个人情况进行引导,学生要科学定位自我,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摘 要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裁判员的素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物质利益的诱惑、竞赛规则的变化、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加入和竞赛带来的压力等因素的制约,导致近两年来裁判员“不公平”事件屡屡发生,加强体育裁判员培养与管理体系刻不容缓。
关键词 体育裁判员 培养 管理体系
裁判员在竞技体育运动中承担决定胜负的重要职责,是推动和开展体育运动竞赛的主要力量来源。然而,随着物质利益的诱惑、竞赛规则的变化、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加入和竞赛带来的压力等因素的制约,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不时出现,新时代要求散打裁判员以发展的眼光和审慎的态度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规划,合理构建体育裁判员培养与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形势下对裁判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赛事水平和规格在不断上升,有些裁判的执裁能力与竞赛要求不匹配;体育竞技活动进入市场后,商业赛事逐渐增多,其与常规赛事规则和竞赛要求不尽相同,要求裁判员能够灵活应对规则变化、提高赛场控制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执裁动机是裁判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保证赛事结果公平公正的前提条件;规则是评判得分的唯一标准,然而某些对抗性运动规则只诠释了一类动作或现象并未就具体动作和详细阐释,这就要求裁判对规则有专业的理解;有的裁判员自信心不足,导致执裁过于保守或谨慎影响比赛进程;在关键比赛的判定中,有些裁判有意无意的漏判或误判不仅对比赛的结果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很可能会引发在场观众、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不满,甚至某项体育运动产生负面影响。
二、做好顶层设计,优化裁判员基本结构
大多数裁判员队伍男女比例、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科研能力、和地域分布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为优化裁判员结构,应适当抬高“准入”门槛,积极拓展“引入”渠道,可从以下措施着手:对参加考核和注册的裁判员学历、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等信息进行一定限制、及时记录、登记,并不断督促改进能力加强学习,以提高裁判员队伍整体水平;规划各地区裁判员数量,鼓励散打发展薄弱地区培养、推选裁判员,以降低散打裁判员地域性差异;通过网络、电视等传媒手段宣传女子散打裁判员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吸引女子裁判员有力资源、壮大女子裁判员队伍、平衡男女比例。
三、进一步完善裁判员培训制度
引入职业道德和心理学知识培训,丰富裁判员培训内容。应加强裁判员对法律、职业道德的学习和教育;采用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和教材,学习心理学基本常识;邀请心理专家为裁判员纾解心理问题,交流一些缓解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压力、烦躁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方法。
采用裁判员、运动员和教练员互动的培训方式。将运动员培训与裁判员和教练员培训结合起来,从而使教练员和裁判员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员模拟竞赛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教练员更好理解新规则、新变化,运动员适时调整作战方案,针对出现的问题、难点、重点一一解决,教学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将“互联网+”应用于裁判员的培训中是一种新的模式,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需要积极的探索,主要方式有:专家远程视频授课、网络资源共享(录制视频、制作PPT)、模拟裁判实践活动软件开发、智能评价系统等。
四、改革陈旧评价制度,严格考核和任用机制
(一)多方参与评价体系。综合利用裁判员自评、互评、社会评价、系统评价等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对裁判员进行评价,有利于更清楚认识裁判员素质,得出更客观公正的结论。
(二)构建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硬性评价指标,包括执裁经历、执裁水平、执裁准确度等;综合评价指标,包括道德水平、心理素质、计算机和英语水平、
(三)严格裁判员考核和选派。主要方式有:制定规范的考试范围,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执裁结合的考察方式;严格保密考试内容,确保考试与考察的公正性;裁判员的任用和选派要经过管理部门的登记、审批并进行公示。
(四)加强对控制体系的监督,净化管理风气。首先体育部门应科学划分管理部门,加强内部组织和制度建设,厘清各部门的权责;其次,宣传教育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做到行政办事合法合理、公开、透明;再次,动员内部和外部监督力量,避免出现“利益寻租”、“不作为”等现象的产生;最后,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行政行为不当的人员应明确其责任,进行相应的惩罚和批评、教育,在行政管理人员中形成行为正派、关系和谐、公私分明的良性工作氛围。
五、加大科研基金扶持力度,营造学术氛围
第一,应加大对散打裁判员科研基金的支持力度,为开展调查活动、科学实验、分析研讨等提供丰富的资源与资金保障;第二,加强跨领域、跨职业的科研交流与合作,科研论文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其他职业和领域的爱好者也有自己的看法与探索,可以通过会议、网络等方式整合创新、有导向性的科研思路与主题,丰富学术研究的思路;第三,一部分地区先“科研”带动其他地区的“科研进步”,通过经济较发达、散打氛围较浓、高校集中地区科研能力提升,将学术科研经验、成果和心得与其他地区分享和交流,共同进步。
六、培养高校学生为裁判员人才后盾力量
高校学生学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可塑性等都具有较高水平,发展高校学生成为裁判员要遵循兴趣爱好的自愿原则和教师专业指导的引导原则。对体育竞技的热爱是大学生成为裁判员的良好动机和意志因素,这样才会有为之奋斗和奉献的坚持与勇气;高校教学资源和设施丰富,为培养裁判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发展高校学生裁判员需要专业导师针对个人情况进行引导,学生要科学定位自我,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怕吃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