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的故事

来源 :读写月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链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及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除了我们熟知的李大钊,陈乔年(1902-1928)也领导参与了此次活动。1928年,在主持秘密会议时因叛徒唐瑞林告密,陈乔年身份暴露被捕,于6月6日在上海枫林桥畔被敌人枪杀。
  雨水渐渐地变大了。暗绿的枝头上,春天吐出的叶子,到了这个时候早已卷起一层灰尘。湿冷的空气在四近,昏黄的光晕在眼前:是沉默的天。
  我坐在桌前,随手拿起一本书,漫无目的地翻阅。脊背斜靠在木椅上。
  我在光亮中,读到一篇有关乔的故事。
  这故事很低沉、质朴、坚实。许多曾经的人和曾经的事,连起来像一丛红焰,而且万颗星子似的飞动着,继续着,绵长的路。
  红焰熠熠,这是陈乔年永不熄灭的信念。
  在周遭黑暗中,回荡着无尽的呼喊,最雄浑或最悲恸。1926年春天,两艘日本军舰擅自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国民军自卫还击,开炮驱逐日本军舰。随后英、美、法、意、荷、比、西、日八大帝国主义援引《辛丑条约》海口不得设防之条款,要求北京政府在44小时内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否则将以武力解决。根据签订的条约,北京政府对这一段水路实际上保留有自卫权利,八国公使团也并未做出答辩,随后段祺瑞劝冯部停止布雷。听闻“最后通牒”消息,北京上上下下的学生和群众团体无不愤懑,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李大钊、赵世炎、陈乔年随即决定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3月16日,参与人员按照原定计划来到了铁狮子胡同即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乔,就在那儿,他奔走在最前方,各式男男女女、旗帜、横幅在他身后昂扬蓬勃,一起朝着一个方向。一万个信念,一万次愤怒,摩擦爆裂出刺耳的枪响,热的渐成微温,温的又冷却,倒影在殷红的血河里,慢慢凝结成惨白的塑像。脚步此刻仍在迈进。铁狮张开血口,吃完一个接着一个。恍惚间,尖牙直直地刺进乔的胸口,印出大朵大朵红花。血水飞溅,百万星焰乱在四面,哭叫、推挤、争抢。噼啪声中惊起一吼:“不要乱!”他面如玻璃,眉间紧紧扭曲,一双手一面弱弱地按住胸口,一面坚定地指着某个方向,血不断地从嘴里冒出,滴在鞋尖。他急切地换着步子,努力将身子保持平衡,继续指挥群众撤退。嘈杂的人群稍许镇静,是乔,他们听见了乔的声音,阴雾中带来的火光。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是如此。血水中的无尽的边缘,细密深沉地蔓延至眼底,平铺一片,而且万颗星子似的飞动着,继续着,绵长的路。
  已经入夏,渐近午时,天又阴暗了,热风浮在空中,闷闷地响。走在街上,苍白的天底下,远近竖着几个冷冷的店铺,没有一些活气。枫林桥畔已有一道枯瘦的斜影,直直地杵着。铁链和枷锁在风里颤抖,伴随一阵细密的呼啸,忽而碎裂崩解,化成细屑,变成缕缕红色,温热了四面里的哀惶。他面带笑容,把最后一口气留给了他常说的那句话:“中国共产党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乔常说的。即使前进的道路困难艰险,也不曾磨灭他心中的火焰。1928年,严冬即将过去,人们都在盼望一个崭新的春天的到来,此时上海和江苏地区的党工作也焕发新颜,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中共江苏省委在英租界北成都路刺绣女校秘密召开各区委组织部长会议,乔受任主持。期间,因叛徒唐瑞林告密,敌人包围会址,逮捕乔等同志。乔刚来沪不久,敌人并不认识他,于是他化名王某,以此躲避敌人的重重盘问与酷刑。同时,党组织也在积极找寻办法救乔脱离虎穴,计划让狱中的另一名同志掩盖乔的身份。不料该同志的父亲也在设法营救儿子,由此间接暴露了乔的真实身份。乔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依然乐观地鼓励其他同志好好学习,保持革命气节,以便将來继续为党工作。
  行刑前难友们问他,对党对家庭有何遗言?
  乔说:“对家庭毫无牵挂,对党的尽力营救,表示衷心感谢。”
  旗帜、横幅、各式男男女女都颤抖着。湖上风吹过,乱了头发,无人说话,默默低下了头。细微中,侧耳捕捉,偶有一点嗡嗡碎响,后来愈来愈密集,直戳得耳窝发疼。白衣、灰地、长长的血带,交织在愈来愈密集的眼泪中,听不见其他,唯独这沉默的天,这夏,这风,这兀的死去,将这声音无限扩大。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低沉、质朴、坚实,而且真挚。血河之上,有无数曾经的人和曾经的事,我一一听见,一一靠近。
  我就要高喊出来: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声音终究堵在了喉咙里,我没有那般勇气与魄力,独自躲在暗影中,希望能看见他再次奔走呼喊:“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我听见声音愈来愈长,伴着急切的脚步,从路的一头到路的另一头,连起来像一丛红焰,而且万颗星子似的飞动着,继续着,绵长的路。
  我逃也似的丢下书,怔怔地望着昏黄的光晕。昨天的人,怎样又在今天划下一道影;今天的人,怎样又将在明天留下一抹光。
  雨水沉沉,车流漫漫,无数墓碑寂寞荒凉。
  在这沉默的天,我始终无法忘却关于乔的故事。
  我,如何的一个我,要勇敢起来,坚强地汇入到他们的洪流中去!
其他文献
1.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开始广泛使用以DDT为代表的化学杀虫剂。它们在农药生产商的包装下看似无害,但是公众对真相一无所知。为此,忧心忡忡的蕾切尔·卡森写下了《寂静的春天》,将剧毒农药的危害告诉世人:它们会通过食物链层层传递,破坏生态系统,并最终危害人类的健康。  《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推动了国际社会对剧毒农药进行限制。它催生了现代环境运动,促使我们寻求一条与大自然和谐
期刊
烦闷  烦闷是昏沉夏季的  心脏中央流不出的  化脓的血  是从四周向地面合拢的云  他们来过  在同一个烦闷的夏季  我们记得  大地记得——  千百年后人们挖出  不朽的石碑  和同样不朽的刻字  一如  那声惊雷  改变了民族的命运  旗帜飞扬——  让我们将  说过的话  重复一万次  做过的事  重复一万次  走过的征途  重复一万次  致七月——  烦闷的,降下的昏暝  风暴  就要从
期刊
【課文链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落地,杨利伟平安归来。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无论是作为个人的还是国家的,从“神舟五号”顺利落地的那一刻起,他完成了光荣的使命和梦想。一时间,关于他的报道
期刊
【课文链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其父邓以蛰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1935年到1940年春,邓稼先先后在北京的志成中学和崇德中学学习。读书求学期间,他结识了比他高两级的好友杨振宁。1947年,邓稼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26岁时,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人称“娃娃博士”。195
期刊
【课文链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  1964年10月16日下午,新疆罗布泊地区一道强光划破苍穹,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以它惊天动地的威力向世界宣告: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天,一位将军在大漠的戈壁滩写下了这样一首詞:  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这是在写原子弹爆炸的情形,却也是他个人经历的写照。 
期刊
(一)  豆花不撒谎  尤今  上好的豆花,常常让我联想起上佳的丝绸。极白、极软、极滑、极细致,像一个温柔的梦。  小时候,家在陋巷,巷子里常有此起彼落的叫卖声。卖豆花的,是一名沉默寡言的中年男子,他的声音,沙哑而沧桑,好像宋朝的人在呼唤唐朝的一个魂魄:  “豆——花,豆——花啊!”  我们像鸟一样从屋里飞出去,喧嚣而快乐。  豆花,安安稳稳地睡在古朴的圆形木桶里,雪般的白、水般的滑、棉絮一样的软
期刊
网红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在大街小巷、网络内外被人们纷纷传唱,直到王琪登上了2021年的春晚,一夜间《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击中了无数人心灵的回音壁,也红遍了大江南北。听着这首歌,我忍不住要发问,《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为什么会如此流行?我认为除了歌手王琪的天籁之音、具有辨识度的音色和通俗唱法在中国易于流行,最主要的原因还要归结于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沌和人们意识的逐渐觉醒。这首会生长出故事的歌词,洗
期刊
【课文链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板块推荐书目《红岩》  《红岩》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直到现在,那些狱中战士的英勇事迹都让人难以忘怀。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曾说:“在我的一生中,《红岩》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支撑我走到了今天。”《红岩》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一部浸润着生命和鲜血的共产主义奇书”。这部奇书,记录着当年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革命先烈斗争的故事,红岩精神影响着代代中国人民,
期刊
【课文链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板块推荐书目《红岩》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歌乐山没有什么传说。  这里绿阴遍野,山高水茂,有水杉、孔雀杉、红豆杉、美国湿地松、香樟、罗汉松等众多珍贵树种,可供游客观赏。这里清丽古朴、幽深旷荡,被誉为“山城绿宝石”。从歌乐山镇到歌乐山森林公园景区东门的公交车和面包车,车上监控、刷卡机一应俱全,原因是半山腰上一个叫“三百梯”的地方有限高杆,高于三米的车无法
期刊
【课文链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在公交车上,她是老人的拐棍,是盲人的眼睛,是外地人的向导,是群众的贴心人。在公交系统工作的36年岁月里,她在不同的角色里穿梭,在不大的空间内,带着阳光般的微笑来回踏出自己心中的长征。  这场征途的开始或许是个美丽的意外。1981年,李素丽因12分之差没能考上北京广播学院,与播音员的梦想擦肩而过。就像所有的落榜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