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数学作业是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战场。没有作业的教学就好比纸上谈兵,讲的带劲,听的有趣,用起来却茫然。而初中数学家庭作业在形式和要求及学生完成状况令人堪忧,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数学作业的功效,使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老师从劳累的批改作业中解脱出来,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是值得我们教师呕心沥血的一项事业。
【关键词】初中数学 家庭作业 现实问题 作业布置 作业批改
数学作业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知识落实的重要途径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学生数学作业的完成状况显得不堪入目。
一、现状分析
清晨上课前,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忙着抄作业。教师办公室里,所有老师在抱怨,批改学生的家庭作业是最累。每学期我都会对我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个调查,能独立保质保量完成的学生不到10%,靠抄别人作业应付的学生超过50%,要么随便做几题敷衍了事,要么干脆到别人那里抄一下,还有近40%的学生几乎不动笔。无论是作业的质还是量,都大打折扣。通过我平时的观察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多”、“二抄”、“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多,学生除了要完成书本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动脑写作业,大部分学生抄袭他人作业,还有部分学生上网搜答案。根本不去理解直接抄过来,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近乎无效劳动。
二、作业设计的方法探究
针对当前薄弱学校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和不足,结合我个人长期实践经验,我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部分课后作业当堂完成
每节课要留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去做练习并当堂批改。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紧迫感,而学生就会把这种紧迫感转化为一种动力,促使自己要用心去完成作业,课堂里也会形成一种严肃、安静的气氛,这样也避免了同学之间地相互干扰。同时,也有效地杜绝了交作业时“拖”或“漏”的现象。当堂完成作业,不管写得如何,他们都会经历一次全过程的训练,即培养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水平。部分学生因为上课开小差不会作业时,经老师当面指导错的作业后,他就会认真听讲。当堂批改作业的过程,不仅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和沟通的过程。长此以往师生关系会变的更加亲密起来。
2.作业的设计要加强实践,体现作业的实际应用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例如:正负数的学习。作业设计:回家和家人讨论今天的收入与支出各有哪几项并最终得出收入多还是支出多?多多少?让学生在谈话中知道父母的艰辛,生活的不易。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所学知识是有价值的。
3.作业的设计要源于生活,展现作业的趣味性
传统作业形式单调、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乐意而且保质保量的完成的不足10%。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些枯燥的作业改变成贴近生活、形式新颖的作业。
例如:如何测楼房、旗杆的高度。下课我会带领学生分组实地测量,学生们无法上楼顶放下皮尺测量楼房也无法把旗杆放倒进行测量。每组上课认真的学生会想起上课时我讲的方法。他们会要求同组的学生帮忙。那些课堂上没学明白的学生会在亲自操作中逐渐理解。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增加同学的团结性。更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4.作业的设计要能思维提升,体现作业的开放性
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作业设计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作业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解决开放的课外作业,不拘泥于文本教材的限制,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教师在常规作业的基础上,应尝试设计开放性作业,将多种知识的获得和多种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人格。
三、改进数学作业的评价体系,是提高作业有效性的方法
1.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作业评价的全过程
每天让每组的一个成员参加作业的批改,每组成员批改自己组的作业,批改后向组员传达批改时的感受及批改时发现的问题。一段时间后再组与组互相批改,并把其他组的作业与本组的进行对比。这样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立性,加强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让批改作业的学生客观的写出自己的所想所思
学生在作业评价中,要实事求是的写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老师起个调节剂的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适时举办面向全体的,多种类型的作业评奖活动,并把优秀作业及优秀批改“老师”进行展评、全班传阅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体验作业的成就感。要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使学生从评价中看到希望、产生动力。
总之,初中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还是一块有待开发的新天地。我们应本着提高课堂效果,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学业质量为原则,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共同探索并合理开发这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高新区仁和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家庭作业 现实问题 作业布置 作业批改
数学作业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知识落实的重要途径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学生数学作业的完成状况显得不堪入目。
一、现状分析
清晨上课前,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忙着抄作业。教师办公室里,所有老师在抱怨,批改学生的家庭作业是最累。每学期我都会对我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个调查,能独立保质保量完成的学生不到10%,靠抄别人作业应付的学生超过50%,要么随便做几题敷衍了事,要么干脆到别人那里抄一下,还有近40%的学生几乎不动笔。无论是作业的质还是量,都大打折扣。通过我平时的观察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多”、“二抄”、“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多,学生除了要完成书本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动脑写作业,大部分学生抄袭他人作业,还有部分学生上网搜答案。根本不去理解直接抄过来,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近乎无效劳动。
二、作业设计的方法探究
针对当前薄弱学校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和不足,结合我个人长期实践经验,我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部分课后作业当堂完成
每节课要留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去做练习并当堂批改。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紧迫感,而学生就会把这种紧迫感转化为一种动力,促使自己要用心去完成作业,课堂里也会形成一种严肃、安静的气氛,这样也避免了同学之间地相互干扰。同时,也有效地杜绝了交作业时“拖”或“漏”的现象。当堂完成作业,不管写得如何,他们都会经历一次全过程的训练,即培养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水平。部分学生因为上课开小差不会作业时,经老师当面指导错的作业后,他就会认真听讲。当堂批改作业的过程,不仅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和沟通的过程。长此以往师生关系会变的更加亲密起来。
2.作业的设计要加强实践,体现作业的实际应用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例如:正负数的学习。作业设计:回家和家人讨论今天的收入与支出各有哪几项并最终得出收入多还是支出多?多多少?让学生在谈话中知道父母的艰辛,生活的不易。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所学知识是有价值的。
3.作业的设计要源于生活,展现作业的趣味性
传统作业形式单调、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乐意而且保质保量的完成的不足10%。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些枯燥的作业改变成贴近生活、形式新颖的作业。
例如:如何测楼房、旗杆的高度。下课我会带领学生分组实地测量,学生们无法上楼顶放下皮尺测量楼房也无法把旗杆放倒进行测量。每组上课认真的学生会想起上课时我讲的方法。他们会要求同组的学生帮忙。那些课堂上没学明白的学生会在亲自操作中逐渐理解。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增加同学的团结性。更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4.作业的设计要能思维提升,体现作业的开放性
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作业设计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作业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解决开放的课外作业,不拘泥于文本教材的限制,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教师在常规作业的基础上,应尝试设计开放性作业,将多种知识的获得和多种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人格。
三、改进数学作业的评价体系,是提高作业有效性的方法
1.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作业评价的全过程
每天让每组的一个成员参加作业的批改,每组成员批改自己组的作业,批改后向组员传达批改时的感受及批改时发现的问题。一段时间后再组与组互相批改,并把其他组的作业与本组的进行对比。这样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立性,加强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让批改作业的学生客观的写出自己的所想所思
学生在作业评价中,要实事求是的写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老师起个调节剂的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适时举办面向全体的,多种类型的作业评奖活动,并把优秀作业及优秀批改“老师”进行展评、全班传阅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体验作业的成就感。要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使学生从评价中看到希望、产生动力。
总之,初中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还是一块有待开发的新天地。我们应本着提高课堂效果,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学业质量为原则,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共同探索并合理开发这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高新区仁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