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析急性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中集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科室8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和护理后生化指标。结果:给予急性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中患者以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组并发症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生化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运用在急性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中的护理效果显著,患者生化指标明显改善。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集束化护理干预;肠内营养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腹部常见疾病,属内科疾病,患者发病迅速且具有较多并发症,不及时治疗易导致患者死亡。给予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对缓解患者痛苦、改善患者预后有显著效果[1]。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极易出现堵管、吸入性肺炎、腹泻等反应,我院为降低急性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推出集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比常规护理疗法验证集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室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8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42.32±2.65)岁;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1~73岁,平均(43.41±3.15)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严格遵照医嘱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时刻注意营养泵速度,根据患者身体接受能力合理控制输液速度。每次输入完毕都要用温开水清洁营养管,输液期间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
观察组行集束化护理干预,由科内人员组成集束化护理干预小组,通过网页期刊、图书馆等途径查找集束化护理干预的相关资料,理清护理关键点,结合医院目前护理工作现状,提出以下几条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护理措施:
(2)营养液选择:低脂肪是营养液的选择标准,混以短肽链水解蛋白、氨基酸是营养液主要物质,胰腺受此类营养液刺激小。选择初始注射计量时要视患者耐受情况而定,开始以小剂量、低浓度为主,随着患者耐受性提升适当增加药量。
(3)配置营养液:配置营养液时必须在层流超净台上完成,当日配置的营养液最好用完,剩余营养液应保存在冰箱内,注意必须在24h内取用,否则营养液会失效。
(4)输液时集束化护理干预:输液时同步监测胃肠内残余营养液量,若残余量超出150ml及时将其抽出,同时放慢输液速度,保证患者能将营养液充分吸收[2]。输液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根据患者需求将床头抬高,上抬30°~ 45°即可,营养液滴注速度逐渐加快,滴注容量逐渐增多。为避免患者感觉寒冷,营养液最好加温后再输入患者体内。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意外拔管、吸入性肺炎、腹泻、糖代谢异常及堵管发生几率。
(2)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在统计学软件中SPSS21.0系统中录入8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研究数据,并发症发生几率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通过X2进行检验;生化指标为计量资料,应(±s)表示,通过t值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05时,便可判定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并发症出现几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意外拔管、吸入性肺炎、腹泻、糖代谢异常及堵管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生化指标对比
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和血清前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鼻肠管肠内营养虽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易导致患者产生吸入性肺炎、意外拔管、腹泻、糖皮质代谢障碍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加强护理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治疗效果。
集束化护理干预是目前护理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中的常用方法,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对现有治疗、护理方法进行总结,针对护理工作难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患者在集束化护理干预下,取得良好护理疗效。
本研究显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肠内营养支持中并发症发生几率,患者总蛋白、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加上肠内营养液的合理配置,患者临床症状得以快速改善,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3]。
综上所述,给予重癥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患者以集束化护理干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患者并发症几率降低,可见此护理方法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莹, 冯波, 贺玲,等.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中的作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8):49-51.
[2]屈艳红. 集束化护理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8,34(2):98-100.
[3]冯乐香, 张晓玉, 卢小清. 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13(01):194-195.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集束化护理干预;肠内营养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腹部常见疾病,属内科疾病,患者发病迅速且具有较多并发症,不及时治疗易导致患者死亡。给予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对缓解患者痛苦、改善患者预后有显著效果[1]。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极易出现堵管、吸入性肺炎、腹泻等反应,我院为降低急性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推出集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比常规护理疗法验证集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室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8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42.32±2.65)岁;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1~73岁,平均(43.41±3.15)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严格遵照医嘱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时刻注意营养泵速度,根据患者身体接受能力合理控制输液速度。每次输入完毕都要用温开水清洁营养管,输液期间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
观察组行集束化护理干预,由科内人员组成集束化护理干预小组,通过网页期刊、图书馆等途径查找集束化护理干预的相关资料,理清护理关键点,结合医院目前护理工作现状,提出以下几条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护理措施:
- 口腔与疾病护理:做好患者口腔清洁工作,以防止感染。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实施对症处理,以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
(2)营养液选择:低脂肪是营养液的选择标准,混以短肽链水解蛋白、氨基酸是营养液主要物质,胰腺受此类营养液刺激小。选择初始注射计量时要视患者耐受情况而定,开始以小剂量、低浓度为主,随着患者耐受性提升适当增加药量。
(3)配置营养液:配置营养液时必须在层流超净台上完成,当日配置的营养液最好用完,剩余营养液应保存在冰箱内,注意必须在24h内取用,否则营养液会失效。
(4)输液时集束化护理干预:输液时同步监测胃肠内残余营养液量,若残余量超出150ml及时将其抽出,同时放慢输液速度,保证患者能将营养液充分吸收[2]。输液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根据患者需求将床头抬高,上抬30°~ 45°即可,营养液滴注速度逐渐加快,滴注容量逐渐增多。为避免患者感觉寒冷,营养液最好加温后再输入患者体内。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意外拔管、吸入性肺炎、腹泻、糖代谢异常及堵管发生几率。
(2)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在统计学软件中SPSS21.0系统中录入8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研究数据,并发症发生几率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通过X2进行检验;生化指标为计量资料,应(±s)表示,通过t值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05时,便可判定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并发症出现几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意外拔管、吸入性肺炎、腹泻、糖代谢异常及堵管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生化指标对比
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和血清前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鼻肠管肠内营养虽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易导致患者产生吸入性肺炎、意外拔管、腹泻、糖皮质代谢障碍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加强护理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治疗效果。
集束化护理干预是目前护理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中的常用方法,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对现有治疗、护理方法进行总结,针对护理工作难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患者在集束化护理干预下,取得良好护理疗效。
本研究显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肠内营养支持中并发症发生几率,患者总蛋白、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加上肠内营养液的合理配置,患者临床症状得以快速改善,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3]。
综上所述,给予重癥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患者以集束化护理干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患者并发症几率降低,可见此护理方法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莹, 冯波, 贺玲,等.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中的作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8):49-51.
[2]屈艳红. 集束化护理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8,34(2):98-100.
[3]冯乐香, 张晓玉, 卢小清. 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13(01):194-195.